当时,被运走的材料明细如下:
大小楠木238件
木墩头584件
改砍糟楠木224件
小件楠木截头折方25700余尺
花斑石500余块
旧砖130万块
材料运走做什么了?奏章称,“拟运回京城,以备各工取用”。从字面上看,弘历并没有将这些材料用于修建自己的陵寝,这就留下了一个历史之谜,因为这奏章很忽悠人的,“各工取用”,都是些什么“工程”,包括不包括建裕陵的工程?乾隆被列为盗明陵的嫌疑犯并不是没有缘由的。
但从时间上说,乾隆盗楠木修陵说,确实不成立。
弘历的陵寝叫裕陵,他在登基后第七年,即乾隆七年(1742年)五月,派员为自己选卜风水宝地,相中了东陵内,位于孝陵以西的胜水峪。次年(1743年)二月初十丑时,即凌晨一点以后,动土兴工。据现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建筑工程·朱谕》(卷四十一)记载,动土时天象大吉:“星月交辉、云霞焕彩”。乾隆十七年(1752年),花了10年时间,裕陵建成,花耗银170多万两。
裕陵完工到修葺明陵,中间相差35年。弘历总不会将自己建好的陵寝建筑拆掉再建吧。清朝将自己陵寝拆毁重建的主子确实有,慈禧的定东陵,便是建好后觉得不够壮观,拆掉重建的,但最后却与乾隆的裕陵一样,被民国军阀孙殿英盗了。
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建筑工程·朱谕》(卷四十一)记录来看,裕陵上的楠木是有出处的,“凡楠木系广东、四川、湖广、福建四省进,杉木系江南、浙江、湖广、江西四省进,金砖系江南省(苏州)进……”
● 朱由检“金头收殓”传说引来盗墓贼
李自成攻破京城后,朱由检在绝望之中,登上万岁山(煤山),在寿皇亭旁的一棵歪脖子槐树上自缢殉国,明朝灭亡。如果他要不上吊,而是潜逃出宫,再组织人马,大明的东山或许会再起,毕竟当时天下还姓朱。可惜啊,历史不容如果。
李自成的起义军在清理明宫时,发现了朱由检和皇后的尸体,遂命人用两扇门板将帝后尸体停在东华门侧,先装入柳木棺内,后又提高规格,重新改殡:以红漆棺殡朱由检,以黑漆棺殡皇后,棺内的朱由检,头戴翼善冠,身着衮玉渗金袍,皇后亦依制加袍带。
因为生前没有来得及建造寿陵,李自成在战事吃紧的情况下,将朱由检与皇后的尸体一起葬入朱由检的宠妃——田贵妃墓中。
可能一般人不明白,田贵妃墓怎么能容得皇帝皇后二人?其实在明清两朝,都会专门为后宫嫔妃营建一个大墓,这是集体墓穴,预留空间,嫔妃死后就一个个葬入,所以妃墓的空间很大。田贵妃的墓可容9名妃子于日后下葬。
此时,距田贵妃入葬不到一年。民工挖了好几天,到第四天早上才挖到地宫石门,使用拐钉钥匙才打开石门。当天下午三点后棺椁送到下葬,棺椁之前摆好香案祭品,点起万年灯后,众人退出,将两座石门先后关闭,填葬墓道。后来,清朝又以帝王之礼,对思陵进行了改扩建。
思陵说是帝王陵寝,但毕竟是亡国之君的坟墓,还是由妃子墓改建的,里面的随葬品应该没有什么,但令人感叹的是,它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座地宫被盗墓贼盗过的明朝帝王陵。
盗陵的起因,据称与一个传说有关。
传说李自成在将朱由检的尸体运往昌平时,发现尸体上的脑袋被谁砍掉了,于是只好现找材料和工匠,临时铸了颗金头,安在朱由检的脖子上,那颗金头有十几斤重。
有一天,附近思陵村一位老人清早起来捡粪,发现了思陵上有很大的盗洞。闻讯来的守陵户惊呆了,顺着盗洞进入地宫一看,棺材早已经腐烂了,朱由检的尸体成了一具骷髅,脖子上的那颗金头不见了——盗墓贼原来是冲着金头来的!
后来,思陵村的陵户们把村名改名为“盗陵监”,意思是加强对盗陵行为的监视;再后来,“盗陵监”又被喊成了“悼陵监”。实际上“悼陵监”是嘉靖时为孝洁皇后陈氏营建悼陵而设的职位,时间一长衍化成了目前的悼陵监村,与思陵被盗并无关系。朱由检死后头也没有被人砍掉,安了一颗金头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不过,传说虽然是传说,但思陵被盗是事实。盗墓时间在民国年间,盗墓贼是当地的一伙土匪,与清东西陵被盗的时期差不多。
关键字: 内容标签:修真,乾隆皇帝,明十三陵修真 乾隆皇帝 明十三陵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