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的规制主要仿南京孝陵,建筑分为地上与地下两大部分。地下部分,从最后面的宝顶往前,有明楼、祾恩殿(清称“隆恩殿”)、配殿、碑亭,再往前则是神道,神道最前端有石牌坊,道两边有石像生。
地面建筑中,最为壮观的是祾恩殿,这里是行祭的场所,建得高大富丽。祾恩殿是木结构的大型宫殿,所用的木料几乎都是上等的楠木。明谢肇淛(zhè 同“浙”)的《五杂俎·物部二》(卷十)记载,可为栋梁的楠木,当时每根就价值黄金万两,这还不算运费什么的。
楠木材质细实、富于香气且耐腐蚀、防蛀,是古代最优质的木材,因此不少有钱人家喜欢用楠木打棺材。过去有一传说,有人直接在楠木产地将棺材打好运回,启运时,放碗红烧肉在内,十天半月到家时,揭开棺盖端出来,肉还有热气,还能吃呢。
楠木主产地在中国南方的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省,因为生长在深山密林之中,所以采伐运输十分困难。采木的环境非常险恶,毒蛇猛兽出没于山林中。采木工人先要祭祀山神,纵火焚林,将毒蛇猛兽吓跑,才敢进林采伐。工人被树木压伤压死,饥饿病患的,不计其数,所以四川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谚语,可见楠木采伐之难。
楠木的运输也非常困难。因为木材粗大,深山之处又没有畅通平坦的道路,大木伐倒后,通常要等待雨季到来,利用洪水将其冲出深山。然后结成木筏,由水路经运河运到北京通县的张家湾,再经半日陆路之程运至北京崇文门外的神木厂和朝阳门外的大木厂。一棵楠木从采伐到运至北京,一般都要3—5年的时间。
明十三陵中,有三座陵的楠木使用量最大,质量也最好,分别是长陵、永陵和定陵。
以长陵为例,长陵是三进院落,正殿即祾恩殿,便坐落在第二进院内。此殿是长陵的主要建筑,非常高大宏伟。这座大殿面阔九间(长米),进深五间(长米),重檐四出,黄琉璃瓦盖顶,红墙,庄严壮丽,与故宫太和殿(明时为奉先殿)规制相同。
此殿是一座大型的楠木建筑,全部都是用金丝楠木建成,大殿面积达1956平方米,坐落于三米高的三层汉白玉石阶之上。大殿有60根木柱,柱高米,直径米,特别是大殿内排列32根巨柱,中间最大的4根柱直径达米,两个人都抱不过来。可以想见,这么多的楠木,从南方运到北方,过程是如何的艰辛,要死多少工人。
此殿完工于宣德二年(1427年),从建成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该殿从没有发生过倾斜变形现象。
乾隆皇帝看中的正是这些楠木,特别是长、永、定三陵中的楠木大柱。
● 从明陵拆下楠木确有文字记载
对于上面的弘历拆大改小,盗取明陵楠木的说法,200多年来一直在民间传说:“乾隆爷,心不公,拆大改小十三陵。”但众说纷纭,却莫衷一是。
明陵上的楠木到底被乾隆换下来没有?回答是肯定的,但是否用于裕陵建筑,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从《清高宗实录》(卷一二二六、一二七六)上来看,弘历在位时确实大规模修缮过明陵。乾隆五十年(1787年)三月,弘历巡察了明十三陵,发现地面建筑如明楼、祾恩殿等多有损坏,连神牌龛案也找不到了。弘历“为之慨然弗忍视”。回来后的当月初五,弘历下旨修葺。
修葺经过两年的时间,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三月初八告成,共花银万余两。之后,乾隆将明十三陵命交直隶总督责成霸昌(今河北霸州市)道,就近专管稽查。
根据当时奉命督修十三陵的吏部尚书刘墉、礼部尚书德保、工部尚书金简的奏章,在这次修缮中,采用“拆大改小”的方案是存在的,修葺后也确实“多出”了不少材料,这些陵材,最后统统被从十三陵运走。
关键字: 内容标签:修真,乾隆皇帝,明十三陵修真 乾隆皇帝 明十三陵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大臣劝皇帝"换爸爸"? 大礼之争参与者惨遭报复(3)||上一篇:朱元璋为接班人“帮倒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