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抗战刚毕,两人很自然地谈起来当时的情形。一段时间,梅兰芳避难香港。后来香港陷落,梅的处境艰难。日本军中,有一军官从小看过梅兰芳演出,极有好感,经他帮助,才得脱险。谈话之间,丰子恺注意到,梅兰芳说话常常借助手势,自然而到位,使人对其表达能力感触深入。
颇有佛性的丰子恺当时有许多感慨,他觉着,梅兰芳已五十多岁,再过十数年,这身材容貌,便无从保持,这实在令人惋惜。所以,他极力劝梅兰芳,希望他多录唱片,多拍有声有色的电影。当时各方技术都相当有限,梅兰芳告诉说有许多困难,不能顺利进行。当时郎静山等人请这两位艺术家在院子里留下多张合影,这成为他们第一次会见的珍贵纪念。
这次见面后的第二年(1948年)清明过后,丰子恺与自己两位喜爱京剧的女儿,再次从杭州赶往上海,去看梅兰芳的演出。本来,丰子恺担心给梅兰芳添应酬之劳,不打算去访问他。可因为看了一出《洛神》之后,感触良多,再加上两位女儿极为渴望见到梅兰芳真面,便决定第二天前去拜会。
这次前往,丰子恺没有请摄影记者,只是托梅的二胡琴师倪秋平先行通知,然后带着两个京剧迷女儿前往。刚准备上车时,遇见次女婿在那里擦皮鞋。得知是去访梅兰芳,女婿急得连后半也不擦了,一下子钻进车子。女儿们都说他有“天外飞来的好运气”。
大约时局较好,丰子恺这次见到的梅兰芳,似乎比去年还显得年轻,脸面更加丰满,头发更加青黑……他转过脸看了看女儿女婿,发现他们都目不转睛地看着梅兰芳,不说话,也不动弹,就像城隍庙里的泥塑,感觉有些好笑。可孩子们看过梅兰芳后,转过脸来看父亲丰子恺,一下子都笑了。原来,丰子恺年龄比梅兰芳还小,但因留起长须,又是白发,显得比梅老相得多,孩子们因而忍俊不禁。
谈话间,丰子恺再申去年话题。他以为,像《洛神》这样好的剧目,最好能拍摄成有声有色的电影,可以使其长久而广泛地流传。其他艺术品,如书画,可以制版精印,长期流传,可戏剧中的唱功、作功,却非电影才能保存下来。梅兰芳也有此念头,但因为种种技术等方面的困难,终未实现。这使丰子恺十分感叹。
两位艺术家又谈起了京剧的象征表现手法。梅兰芳说在莫斯科看到过投水表演,是将一块大白布,四角由人扯住摇动,表示水波,布中间开有洞,人投水便跃入洞中。梅兰芳说京剧如《打渔杀家》则不然,不须用布,只用身体上下动作就表现出水波起伏。这就是京剧的象征表现。看着身穿西服的梅兰芳做出女儿家的柔媚动作,大家都笑了起来。丰子恺由此联想,京剧里开门、骑马、摇船,只凭动作,无须道具,这样,既做了大量省略,又激发了观众的想象,这显然比添加许多实景更富有表现力。
三
这次拜访前,丰子恺还准备了一件礼物:一柄由他绘画书法的扇子。扇面的画用的是苏曼殊的一句诗意:“满山红叶女郎樵”;另一面书了一首老师弘一大师在俗时赠人的《金缕曲》:
秋老江南矣。忒匆匆,春余梦影,樽前眉底。陶写中年丝竹耳,走马胭脂队里。怎到眼都成余子?片玉昆山神朗朗,紫樱桃漫把红情系。愁万斛,来收起。
泥他粉墨登场地。领略那英雄气宇,秋娘情味。雏凤声清清几许,销尽填胸荡气。笑我亦布衣而已。奔走天涯无一事,问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
这书与画,是丰子恺在一个精神饱满的清晨用心作出的。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梅兰芳这样具有高尚人格的艺术天才的敬爱。(当时有人笑丰子恺对梅兰芳的敬爱是“拜倒石榴裙下”,丰子恺回答:“我其实应该拜倒”)
因为梅兰芳晚上还有演出,坐了一阵,丰子恺便起身告别。两个女儿一定要与梅兰芳照相留念。这次没有摄影师,两个女儿只能分别自己拍摄。最后还遗憾不能同时与“伶王”合摄一张。可与梅兰芳见此一面,已异常满足了。
第二天,梅兰芳到丰子恺旅居的振华旅馆回访,这使旅馆里的茶房、账房大为吃惊。他们这才知道,丰子恺是书画名家,于是赶紧买来纪念册,求他题字留念。由此,丰子恺感到,京剧的影响,与书画、金石、雕塑、音乐、舞蹈,甚至文学等比较,在当时的中国,最深入人心。人们从中辨忠奸,修习为人,因而社会效果最突出,起码,这些茶房、账房一干人,认梅兰芳,比认自己的书画要多得多。虽然他人常夸丰子恺“名满天下”、“妇孺皆知”。
全国解放后,梅兰芳居留北京。因为有前缘,丰子恺每次赴京开会,总要前往见面。1961年8月,艺术大师梅兰芳逝世,丰子恺深为震惊。他立即写出《梅兰芳不朽》的悼念文章,着重从抗战时期梅兰芳的留须照片谈起,来称颂梅的人格。认为“他的爱国精神,永远给我们以教育”。第二年,丰子恺再次动笔,写出《威武不能屈》一文,作为梅兰芳逝世周年纪念。文首,他引用了《离骚》中的诗句: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文中仍以抗战时期梅的精神为称颂对象,认为梅兰芳将个人私利置之度外,将国家兴亡负之仔肩,因此,其“威武不能屈的英雄精神,长留青史,永铭人心,春秋代序,草木可以零落,但此‘美人’永远不会迟暮。”给了梅兰芳极高的评价。
丰子恺一生,刻意敬服之人极有限,梅兰芳是一个例外。他后来在文章中说:“我平生自动访问素不相识的有名的人,以访梅兰芳为第一次。”从他的纪念文章可以看出,他不仅敬重梅兰芳的艺术,更敬重一位艺人在抗战中的大义之举,敬重其人品。两位艺术家之间的交往,显现出的,正是这样的价值追求。
这种对于人格超乎从艺本身的价值取向,在今天恐怕已经很稀薄了吧。
关键字: 内容标签:梅兰芳,结缘,丰子恺梅兰芳 结缘 丰子恺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颇有佛性的丰子恺当时有许多感慨,他觉着,梅兰芳已五十多岁,再过十数年,这身材容貌,便无从保持,这实在令人惋惜。所以,他极力劝梅兰芳,希望他多录唱片,多拍有声有色的电影。当时各方技术都相当有限,梅兰芳告诉说有许多困难,不能顺利进行。当时郎静山等人请这两位艺术家在院子里留下多张合影,这成为他们第一次会见的珍贵纪念。
这次见面后的第二年(1948年)清明过后,丰子恺与自己两位喜爱京剧的女儿,再次从杭州赶往上海,去看梅兰芳的演出。本来,丰子恺担心给梅兰芳添应酬之劳,不打算去访问他。可因为看了一出《洛神》之后,感触良多,再加上两位女儿极为渴望见到梅兰芳真面,便决定第二天前去拜会。
这次前往,丰子恺没有请摄影记者,只是托梅的二胡琴师倪秋平先行通知,然后带着两个京剧迷女儿前往。刚准备上车时,遇见次女婿在那里擦皮鞋。得知是去访梅兰芳,女婿急得连后半也不擦了,一下子钻进车子。女儿们都说他有“天外飞来的好运气”。
大约时局较好,丰子恺这次见到的梅兰芳,似乎比去年还显得年轻,脸面更加丰满,头发更加青黑……他转过脸看了看女儿女婿,发现他们都目不转睛地看着梅兰芳,不说话,也不动弹,就像城隍庙里的泥塑,感觉有些好笑。可孩子们看过梅兰芳后,转过脸来看父亲丰子恺,一下子都笑了。原来,丰子恺年龄比梅兰芳还小,但因留起长须,又是白发,显得比梅老相得多,孩子们因而忍俊不禁。
谈话间,丰子恺再申去年话题。他以为,像《洛神》这样好的剧目,最好能拍摄成有声有色的电影,可以使其长久而广泛地流传。其他艺术品,如书画,可以制版精印,长期流传,可戏剧中的唱功、作功,却非电影才能保存下来。梅兰芳也有此念头,但因为种种技术等方面的困难,终未实现。这使丰子恺十分感叹。
两位艺术家又谈起了京剧的象征表现手法。梅兰芳说在莫斯科看到过投水表演,是将一块大白布,四角由人扯住摇动,表示水波,布中间开有洞,人投水便跃入洞中。梅兰芳说京剧如《打渔杀家》则不然,不须用布,只用身体上下动作就表现出水波起伏。这就是京剧的象征表现。看着身穿西服的梅兰芳做出女儿家的柔媚动作,大家都笑了起来。丰子恺由此联想,京剧里开门、骑马、摇船,只凭动作,无须道具,这样,既做了大量省略,又激发了观众的想象,这显然比添加许多实景更富有表现力。
三
这次拜访前,丰子恺还准备了一件礼物:一柄由他绘画书法的扇子。扇面的画用的是苏曼殊的一句诗意:“满山红叶女郎樵”;另一面书了一首老师弘一大师在俗时赠人的《金缕曲》:
秋老江南矣。忒匆匆,春余梦影,樽前眉底。陶写中年丝竹耳,走马胭脂队里。怎到眼都成余子?片玉昆山神朗朗,紫樱桃漫把红情系。愁万斛,来收起。
泥他粉墨登场地。领略那英雄气宇,秋娘情味。雏凤声清清几许,销尽填胸荡气。笑我亦布衣而已。奔走天涯无一事,问何如声色将情寄?休怒骂,且游戏。
这书与画,是丰子恺在一个精神饱满的清晨用心作出的。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表达对梅兰芳这样具有高尚人格的艺术天才的敬爱。(当时有人笑丰子恺对梅兰芳的敬爱是“拜倒石榴裙下”,丰子恺回答:“我其实应该拜倒”)
因为梅兰芳晚上还有演出,坐了一阵,丰子恺便起身告别。两个女儿一定要与梅兰芳照相留念。这次没有摄影师,两个女儿只能分别自己拍摄。最后还遗憾不能同时与“伶王”合摄一张。可与梅兰芳见此一面,已异常满足了。
第二天,梅兰芳到丰子恺旅居的振华旅馆回访,这使旅馆里的茶房、账房大为吃惊。他们这才知道,丰子恺是书画名家,于是赶紧买来纪念册,求他题字留念。由此,丰子恺感到,京剧的影响,与书画、金石、雕塑、音乐、舞蹈,甚至文学等比较,在当时的中国,最深入人心。人们从中辨忠奸,修习为人,因而社会效果最突出,起码,这些茶房、账房一干人,认梅兰芳,比认自己的书画要多得多。虽然他人常夸丰子恺“名满天下”、“妇孺皆知”。
全国解放后,梅兰芳居留北京。因为有前缘,丰子恺每次赴京开会,总要前往见面。1961年8月,艺术大师梅兰芳逝世,丰子恺深为震惊。他立即写出《梅兰芳不朽》的悼念文章,着重从抗战时期梅兰芳的留须照片谈起,来称颂梅的人格。认为“他的爱国精神,永远给我们以教育”。第二年,丰子恺再次动笔,写出《威武不能屈》一文,作为梅兰芳逝世周年纪念。文首,他引用了《离骚》中的诗句: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文中仍以抗战时期梅的精神为称颂对象,认为梅兰芳将个人私利置之度外,将国家兴亡负之仔肩,因此,其“威武不能屈的英雄精神,长留青史,永铭人心,春秋代序,草木可以零落,但此‘美人’永远不会迟暮。”给了梅兰芳极高的评价。
丰子恺一生,刻意敬服之人极有限,梅兰芳是一个例外。他后来在文章中说:“我平生自动访问素不相识的有名的人,以访梅兰芳为第一次。”从他的纪念文章可以看出,他不仅敬重梅兰芳的艺术,更敬重一位艺人在抗战中的大义之举,敬重其人品。两位艺术家之间的交往,显现出的,正是这样的价值追求。
这种对于人格超乎从艺本身的价值取向,在今天恐怕已经很稀薄了吧。
关键字: 内容标签:梅兰芳,结缘,丰子恺梅兰芳 结缘 丰子恺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围猎宛如出兵征战||上一篇:丰子恺结缘梅兰芳(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