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李自成山海关前的叹息:为何得了美人失了天下(2)

编辑:Jina 来源:论剑历史门户网
 

李自成本不是一个头脑容易发热的人,十几年艰苦的流寇生涯,十几年刀头舔血、屡败屡战、大起大落的岁月,应当说早已将他磨炼得沉稳老练。即使是1640年以后的连年大胜,也并没有让他完全昏头。 


  就在他向明朝发起最后的进军前,他还在向明朝求和,条件是明朝承认他那个自封的“王”和他在陕西的地盘,给他一个正式的册封,他甚至为此提出了颇具民族主义精神的交换条件:他的军队可以开赴辽东前线,和政府军并肩“一致对外”,先收拾满鞑子。 


   这种“先攘外,后安内”的提议,很容易令我们想起不过几十年前的某些往事,甚至连地域上都带着某种巧合,不同的是,李自成当时可不是刚爬完雪山,过完草地,在连续几年对政府军的战争中,他甚至占尽上风,他的求和条件,比较来说,更加显得有诚意。 


    但李自成还是不了解政府,尽管他跟政府已经打了十几年的生死交道。
 

    明朝政府毫不犹豫地回绝了他:反贼只能无条件投降,怎么可以附带裂土封王的无耻条件?这让我大明中央的脸往哪儿搁? 


   今天,我们会说:作出这种死要面子的决定的皇帝与大臣真是一群猪!不,笨得连猪都不如!但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生活在明朝,我们无法明白社会总体价值观念当时已经扭曲到了何种地步。
 

    那是一个道德高于一切的年代,在虚幻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的利益之间,明末的君臣们总是选择了一文不值的道德体面。所以,袁崇焕与皇太极谈判,会成为他当汉奸的口实,却没有人去管这谈判对明朝缓冲压力、积蓄实力有多么至关重要,崇祯在流寇与满人的双重压力下,被迫重启与满人的谈判,也要藏着掖着,一旦消息走漏,让那些“忠贞不屈”的大臣们得知,不但谈判被迫流产,还要杀兵部尚书来当替罪羊以谢群臣。这一次又一次机会被道德观念所扼杀,使明朝竟不得不始终在内外两条战线上疲于奔命。 


      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明白集中力量、分步解决问题的道理,而连这样大的战略都被迫让位于虚幻的道德教条,明朝还怎么可能接受更大的让步,接受李自成这个反贼和他的“边区政府”? 


    李自成是流寇,流寇的本性,或者说最大的生存技巧,就是见风使舵、利益至上,对于流寇而言,什么道德,什么观念,一切都必须让位于现实利益,在利益面前,没有什么是不能出卖的,更不用说做一点合理的变通,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生存下去。 


   但他还是知道,政府与他有着不同的本质,所以他作出让步,最大的让步:我承认我是臣,你是君,只要你点个头,马上就可以换来半壁江山的稳定,甚至是一支对抗外侮的生力军,这么又有面子,又有里子的买卖,总可以做了吧? 


   以他流寇出身的现实主义思维,他肯定无法理解朝中那帮神经病怎么会拒绝这么大好的提议。他大概因此而怒发冲冠吧?奶奶的,这么不给面子?行,你不让我做初一,老子索性直接做十五,皇帝轮流做,明天到我家! 


    于是,二十万大顺军浩浩荡荡,席卷向东,怒火使他们甚至忘记了稳打稳扎,北京城的煤山上,一根绳子悄悄为那张面子准备好了。 


    当然,这并不等于李自成的求和真的就那么诚心诚意。前面说过,陕西的贫瘠,使他的军需面临着极大的困难,事实上,他也需要缓冲,朝廷的死要面子,等于把他和朝廷都逼到了短期内非决出个高下不可的境地。 


      一张虚幻的脸面,逼得政府军和叛军都没有了退路,我想,多尔衮当时大概连大牙都快要笑掉了吧? 


       吴三桂也很矛盾。 


    不必说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和他的亲舅舅祖大寿等等等等,一位位他所尊敬的前辈、上司、老师们的下场那么清楚地摆在他面前,单是他统帅山海关以来,他受了朝廷多少气?以他的精明,对自己防守山海关这份苦差使会有一个怎样的结局,他不可能不清楚。同样,身处辽东前线的他,对整个帝国官场的腐败,对整个国内形势的崩溃,也绝对心知肚明。为这样风雨飘摇、即将倒闭的公司打这份一天到晚受屈憋气的苦工,辽东办事处吴经理的心里,恐怕常常阴雨连绵吧? 


   他对这个王朝,还残留有多少感情呢?我几乎可以肯定,多年来,他一定是仅仅在凭着军人的本能,或者说一个优秀军事将领的本能,履行着自己的防守职责,不管跟谁作战,他都未见得能打起多少精神来。 


   朝廷的举棋不定他也知道:有过多次,调辽东精锐平定李、张流寇的提议曾在朝廷进入正式讨论,甚至,朝廷还曾征询过他的意见。 


   他力陈不可,理由是辽东形势紧张,不可轻调一兵一卒。 


   这个理由很充分,但我以为,真正的原因,是他有着丰富的对付满鞑子的经验,他知道如果只是消极防守,满洲人一时还奈何他不得,而如果去跟李瞎子、张不问拚命,打他也许不擅长的运动战(后来证明运动战他其实也打得不差,虽然不及攻坚),不光没有把握,就算赢了,辽东的老地盘丢了,当不成草头王,他还是划不来。 


   当然,区区一个总兵人微言轻,朝廷真要决定调他,他也不能真的抗命。但朝廷偏偏哪张面子都不肯丢,向满洲人让步的提议死也通不过,于是,调辽东兵平流寇的想法只能成为美好的梦想。 


     但这回,形势变了。
 

   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连家都守不住了,什么辽东不辽东,什么面子不面子,皇帝都顾不上了。 


   吴三桂接到了命令,急率山海关部队入京勤王。 


    我上面说过,吴部有五万多人,这五万多人,是与满鞑子连年作战中考验出来的,是袁蛮子的优质遗产,实力不可小视,而且,辽东官兵,长年在战争中处于防守地位,最擅长凭坚城,用火器(大概对守城那一套太有经验了,后来他们也最擅长攻城),也许运动战他们并不占优,但只要给他们一座城,和足够的火药,就算来他十万满鞑子,也奈何不得他们,祖大寿不就守着大凌河,让皇太极,多尔衮十几倍兵马好几年无计可施吗? 


    何况,山海关距北京不过一步之遥。 


    何况,入京勤王从道德上无限崇高,具备着鼓舞士气的一切理由。 


    更何况,北京城有着全国最坚固的城防工事,库房里堆放着全国最多最强的大炮。 


    所以,吴三桂如果真是奉命勤王,北京城只怕就要成为李自成的噩梦,而不是山海关! 


    但吴三桂偏偏没有来:他说他需时间调兵,他花了好多天时间,慢腾腾地招集了队伍,再慢腾腾地出发,行军一整天,才离开山海关八里地。 


    第二天,消息来了:北京已经陷落。吴三桂立即收兵回关:还好只走了八里路,回家的路不算远。 


    吴三桂为什么不救北京? 


    原因很复杂,一定有很多原因我们已无从猜测。但总的来说,他对这个王朝完全、彻底的失望一定是最根本的:换成李瞎子坐龙庭说不定还好得多呢。何况,袁督师不也救过北京吗,还不是给剐了? 


    那短短的几十天里,吴三桂的日子一定过得很煎熬:新来的李瞎子会是个好主子吗?关外的满鞑子会趁虚而入吗?自己的前途究竟在哪里?这一切问题,都只有天知道。 


   不过最少有一条,他不愿意跟李瞎子为敌,这是肯定的。作为优秀的将领,他既然放弃了给李瞎子一击的最好机会,就证明他已经铁了心跟新政权合作。 


   等到他得知北京城的情况,得知自己全家的遭遇后,或者说,当他发现李瞎子比那个该死的大明王朝更难合作之后,我想,他一定后悔得要吐血吧?早知道会是这样,老子当时干嘛不带兵勤王?凭着忠君爱国的口号,凭着北京城的城防,凭着你李瞎子立足未稳,凭着北京城还有那些一盘散沙的卫戍部队,绝不能让你个流寇成了器! 


    可是,后悔已经晚了。现在的吴三桂,已经丧失了一切克敌制胜的先机,甚至,因为放弃他应该为之效忠的王朝,他的部队士气也已经找不到任何足以作为支撑的借口。 


   除了关外那根救命稻草,他还能指望谁呢?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山海关,叹息,美人,天下,李自成山海关 叹息 美人 天下 李自成
下一篇:黄巢大军下潭州||上一篇:作家茅盾趣谈“幽默”的老舍先生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