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爱吃冰镇酸梅汤
清代皇帝夏天还安排制作一些防暑药。一般每年端午节前,造办处“锭子药作”制造一批防暑的锭子药,主要有:紫金锭、蟾酥锭、离宫锭、盐水锭,还有避暑香珠等等,夏季在荷包或香袋里装少量这类锭子药以备不时之需。避暑香珠就用不着装入荷包,它是一串经过艺术加工的手串,或者挂在衣襟上。这类东西不仅在宫中用,也是端午节的一项赏赐品,文武官员都以能得到此项赏赐为荣。
如果把避暑药品换成是食品或饮品,岂不是一举两得?清代皇帝自然想到了这一点。宋元时代,夏季用冰多还是王公贵族的高级消费,到了明清时期,民间用冰得到了很大普及。清代诗人王士祯有“樱桃已过茶香减,铜碗声声唤卖冰”一诗,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北京的卖冰者是以铜盏相碰作响,招揽顾客。那时人们口含冰核,吃刨冰,应是比较容易了,于是,冰镇食品也成为皇宫里消暑纳凉的必备。
金易《宫女谈往录》一书中,宫女何氏对慈禧太后夏日在颐和园消暑有这样的叙述:“宫里头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饯、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把新采上来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里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镇了吃。”这不仅是清宫夏季用冰的例子,也印证了当时皇家饮用冰镇食品的普遍。
另据慈禧的侄孙、曾于1900年随从护卫慈禧为躲避八国联军逃到西安的叶赫那拉8226;岳超写于1962年的回忆文章《庚子辛丑随銮纪实》说:“辛丑在陕度夏,慈禧要吃冰镇酸梅汤,关中天气温热,向无存冰,御膳房计无所出。”所以当地人建议,到太白山里的岩洞取千年不化之冰,供御膳房使用。
现在闻名的“酸梅汤”,在清代还是全手工制作,味道口感自然大不相同。它经清宫御膳房改进后传入民间,具有除热送凉祛痰止咳的功效。后来,北京的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随处可见卖酸梅汤的摊贩。摊主手里拿着一对小青铜碗,不时敲击发出“铮铮”的声响。路人闻声已有望梅解渴的清凉之感,待到饮下一碗,暑气顿时全消。
“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郝懿行《都门竹枝词》描绘的正是这样一幅市井消夏图。
来源:《文史参考》
关键字: 内容标签:清代,皇帝,夏天清代 皇帝 夏天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清代皇帝夏天还安排制作一些防暑药。一般每年端午节前,造办处“锭子药作”制造一批防暑的锭子药,主要有:紫金锭、蟾酥锭、离宫锭、盐水锭,还有避暑香珠等等,夏季在荷包或香袋里装少量这类锭子药以备不时之需。避暑香珠就用不着装入荷包,它是一串经过艺术加工的手串,或者挂在衣襟上。这类东西不仅在宫中用,也是端午节的一项赏赐品,文武官员都以能得到此项赏赐为荣。
如果把避暑药品换成是食品或饮品,岂不是一举两得?清代皇帝自然想到了这一点。宋元时代,夏季用冰多还是王公贵族的高级消费,到了明清时期,民间用冰得到了很大普及。清代诗人王士祯有“樱桃已过茶香减,铜碗声声唤卖冰”一诗,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北京的卖冰者是以铜盏相碰作响,招揽顾客。那时人们口含冰核,吃刨冰,应是比较容易了,于是,冰镇食品也成为皇宫里消暑纳凉的必备。
金易《宫女谈往录》一书中,宫女何氏对慈禧太后夏日在颐和园消暑有这样的叙述:“宫里头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饯、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甜碗子’是消暑小吃,把新采上来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里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镇了吃。”这不仅是清宫夏季用冰的例子,也印证了当时皇家饮用冰镇食品的普遍。
另据慈禧的侄孙、曾于1900年随从护卫慈禧为躲避八国联军逃到西安的叶赫那拉8226;岳超写于1962年的回忆文章《庚子辛丑随銮纪实》说:“辛丑在陕度夏,慈禧要吃冰镇酸梅汤,关中天气温热,向无存冰,御膳房计无所出。”所以当地人建议,到太白山里的岩洞取千年不化之冰,供御膳房使用。
现在闻名的“酸梅汤”,在清代还是全手工制作,味道口感自然大不相同。它经清宫御膳房改进后传入民间,具有除热送凉祛痰止咳的功效。后来,北京的大街小巷、干鲜果铺的门口,随处可见卖酸梅汤的摊贩。摊主手里拿着一对小青铜碗,不时敲击发出“铮铮”的声响。路人闻声已有望梅解渴的清凉之感,待到饮下一碗,暑气顿时全消。
“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郝懿行《都门竹枝词》描绘的正是这样一幅市井消夏图。
来源:《文史参考》
关键字: 内容标签:清代,皇帝,夏天清代 皇帝 夏天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老佛爷”也是红楼迷||上一篇:古人拍皇帝马屁的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