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明清民国时期北京中药堂号的历史沿革(1)

编辑:Jina 来源:论剑历史网
 

北京的中药店可谓历史悠久,早在十五世纪初明成祖建都北京时,北京就有中药店开设。而据十八世纪末北京药行会馆的碑记记载,远在明嘉靖年间北京已有药行“商会”的建立了。明代开业的药店,字号存留至共和国建立后的有若干家,如明永乐年间的“万全堂”,明嘉靖年间的“西鹤年堂”,明万历年间的“永安堂”、“雅观斋”等。创立于清朝康熙八年的同仁堂,如今更是家喻户晓的老字号。各堂号药店在膏丹丸散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主打产品,许多患者就是奔着这些“名牌”药店产品的质量和信誉而去的。下面将这些堂号的部分资料搜集于下,以供同道参考。 


  一、明代的北京中药堂号 


  (一)万全堂 


  创立时间:明代永乐年间 


  现 地 址:崇文门外大街35号 


  特  色:北京开业最早的药店 


  相传万全堂设立于明代,距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
 

  清乾隆十一年以前,万全堂为乐家独资经营。随着历史变迁,到清同治十二年,发展为九户(九股)合资经营的药店。在经营过程中,药店不断克服合股经营的弊病,一切按股东会签订的《合同》办事,堵塞漏洞,使万全堂走上了中兴之路。1921年和1931年,先后在山西临汾和新绛各开一个分店。 


  万全堂的另一特点就是从经理、帐房到伙计都是山西人。店主根据店员的劳动技术、工作年限议定酬劳,按月支使。这一制度调动了店员的积极性,大家齐心协力使万全堂的生意红红火火。几百年来他们的经营范围是丸散膏丹、汤剂饮片,其药材地道,质量优良。每逢春秋两季都派专人到当时全国最大的祁州药王庙采购优质药材,并与当时的汇丰、天汇、隆盛等大药栈很有交情。并将山西药龟龄集、牛黄清心等带进北京。 


  药材好还要加工细,万全堂的饮片(草药)都要经过仔细挑选,光半夏一种就需用清水、石灰、矾等几道工序加工,放49天才能使用。又如何首乌需用黄酒反复上屉蒸,直蒸到内成糖才合格。 


  万全堂搜集了很多的古方和民间验方。万全堂另设丸药作坊,如此配制出来的牛黄清心丸、二母宁嗽丸、牛黄抱龙丸、追风膏的疗效好。 


  解放后,万全堂恪守“遵古炮炙、选药精良”宗旨,延袭几百年来形成的独特经营方式。1956年公私合营后,万全堂以零售为主,保留了部分来方加工业务。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经营品种齐全,又是久负盛名的老字号,所以生意十分红火。 


  该店以经营北京地产中药为主,其中,主要经营中成药及名贵滋补药最著名。品种齐全,货源充足。中成药有虎骨酒、十全大补丸,参茸卫生丸、汤剂饮片、丸散膏丹、狗皮膏药等。名贵的中药材有,灵芝、山参、西洋参、黄毛鹿茸、珍珠粉、耳环石解等,该店还设有旅游药品服务部,供应高档中药材,中成药,为国外顾客服务。 


  (二)鹤年堂 


  创立时间:明代嘉靖末年 


  现 地 址:宣武门外菜市口 


  特  色:汤剂饮片 


  相传创始于明代嘉靖末年,位于宣武门外菜市口(今菜市口百货商场中间部分),是有近四百年历史的老药店。 


  据传,“鹤年堂”原是明朝严篙花园一个厅堂的名字,严府败落后,严手书的匾流落民间,后来成为该店名字。此匾金体黑字,至今仍悬挂在店堂内。 


  鹤年堂饮片剂驰名京城,曾有“要吃丸散膏丹,请到同仁堂;要吃汤剂饮片,请到鹤年堂”之说。饮片剂选料考究,制作精细。鹤年堂前店后厂,设有经理、账房、门市部、斗房(饮片拣选车间)、丸药房(丸散膏丹制作车间)、刀房(饮片切制车间)、鹿围(养鹿场)、电碾房、印刷房。 


  1929年初设第一支店,位于东安市场西门内;1935年8月设第二分店,位于西单百货商场西门对面;1936年4月设第三分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鼓楼前(1951年停业)。  


    北京解放后,实现公私合营,文革期间,曾改名为人民药店和菜市口药店,文革后,恢复老字号。 


    (三)千芝堂 


  创立时间:明代末年 


  现 地 址:崇文门外大街48号 


  特  色:饮片为主 


  千芝堂开设于明代末年,据出版于清乾隆十年(1744年)的老店经营目录记述,当时经营成药十五个门类、六二四种,并有饮片加工、炮制及批发业务。 


  光绪七年,吴霭亭将千芝堂盘了过来。吴曾供职太医院,所以一部分产品销往御药房,一部分销往市内大小药房,同时还销往华北、东北及京包铁路沿线。吴霭亭请王子丰担任掌柜,王子丰精明能干,买卖做得很有起色。1900年庚子事变时,王子丰低价收购有钱人手里的贵重药材,战乱后物价回稳,千芝堂赚了大钱。后来王子丰与吴霭亭产生矛盾,王子丰出走,酬资在崇文门外开办庆仁堂参茸庄。 


  千芝堂自王子丰走后,请吴受臣打理,吴受臣也很善于经营,1915年在珠市口南开办了南山堂药铺,后在阜成门大街开办琪卉堂药铺。 


  千芝堂主要品种有活络丹、舒络丹、三黄宝蜡丸、虎骨酒、虎骨膏等。 特色品种京制法半夏,通过安国药市行销全国。 


  清末民国以来,千芝堂经营范围除门市外还设有后柜批发和蒙藏药品专柜,并培养蒙藏语人员以便接待顾客。由于千芝堂的中药成本低、价格廉、疗效好,很受患者欢迎。随后吴振声相继开设一些分号,使千芝堂逐步发展成为二十余家的联营店堂。 


  解放后,由于国家对千芝堂老字号的重视和扶持,使千芝堂药店生意日见红火,特别是保持了饮片为主的经营特色。在计划经济时期,药品和其它商品一样,经常发生短缺某一种成药(或饮片)的情况,而千芝堂以饮片齐全闻名北京城,抓草药到千芝堂已成为北京人的共识。 


  八十年代千芝堂药店成为市药材公司供应中央首长和使馆外宾特供商品的专供点。经营范围和品种都有所增加,逐步发展成为拥有中成药、中药饮片、来料加工等服务项目的大药店。到1990年,千芝堂经营品种达到两千多种。 


  二、清代的北京中药堂号 


  (一)同仁堂 


  创立时间:清朝康熙八年(1699年) 


  现 地 址:前门大栅栏 


  特  色:中药店 


  同仁堂药店原名叫“同仁常乐家老铺”,开业于清朝康熙八年(1699年)。该店经营的中草药和丸、散、膏、丹等各种中成药,以选料真实、炮制讲究、药味齐全著称于世。 


  同仁堂药店的创办人姓乐,原籍浙江宁波府,最初,以摇串铃走街串巷行医、卖小药维持生活。清朝初年乐尊育时进了清宫的太医院,乐尊育的儿子乐梧岗在前门外大栅栏内开办了同仁堂药店。 


  同仁堂是个前店后作坊,自产自销的药店,作坊就设在离大栅栏不远的打靡厂迤南的新开路里。同仁堂由于经营有方,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药店已初具规模。同仁堂的更大发展,在雍正年间从它为清宫御药房供应供奉开始。同仁堂最初供奉御药房的都是生药材,后来,由于同仁堂炮制的中成药,配方合理,质量好,疗效高,宫内御药房也令同仁堂派人进宫帮助制药。多少年来,同仁堂的中草药品种齐全、加工细、炮制的中成药疗效高,深受广大患者的称颂。其中的牛黄清心丸、再造丸、活络丹、女金丹、安宫牛黄丸、虎骨酒万为著名。这些中成药不仅行销全国各地,而且远销东南亚各国。 


  同一产的四百多种中成药配方,大部分都是经过多次试验,配方合理,剂量合适,疗效高。在进货方面,清代后期,北京有天汇、天成、隆盛、汇丰等四大药行。这四大药行都和同仁堂交买卖,而且都是先用货,后付款。同仁堂是药行中的大户,用货量大的四大药行都是尽先由同仁堂选用。大山参、鹿茸等去营口药店采购,麝香就去河南挑选。同仁堂在炮制方面,一贯遵循“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有些药燥气盛,存放的时间越久,燥气越少,药味就越纯,药效也就越高。如虎骨酒要在缸里存两年再卖,再造丸要密封好,存一年卖。这种作法,不仅积压成本,而且还要多占用设备及库房,小药铺没条件这样作,只能现制现卖,自然疗效无法与同仁堂比。  


    清朝末年,同仁堂乐家有所谓四大房,即:乐孟繁,乐仲繁,乐叔繁,乐季繁弟兄四人。1921年,乐孟繁这房开了宏仁堂药店,乐仲繁这房开了颐龄堂药占,乐叔繁这房开了宏济堂药店,乐季繁这房开了达仁堂药房。解放后,同仁堂生产实行了机械化,中药提炼厂的建立。同仁堂在北京大学的帮助下,试制银翘解毒片、香莲片、黄连上清片、女金片成功。后来又相继制成舒肝片、藿香正气片、祛暑片等,有诗道: 

           “都门药铺属同仁, 

            丸散人人道逼真, 

            纵有岐黄难别味, 

            笑他若简述通神” 


  同仁堂与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有贸易往来,同仁堂的丸散膏丹在海外深受患者欢迎。 



关键字: 内容标签:历史沿革,明清,北京,中药,民国时期,堂号历史沿革 明清 北京 中药 民国时期 堂号
下一篇:明初“空印案”杀了多少人(2)||上一篇:从李莲英走上太监之路看清朝的太监培养(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