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30年代后期中英两国处于冲突阶段。此时,平均每年走私鸦片400万磅。从中国的观点看,这一情形越来越无法容忍。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几乎完全不受控制:破坏法律、进口危险毒品、榨取中国偿付的财富、促进腐败。他们也越来越骄傲自大,强迫要求特权,并威胁动武。
与往常一样,由于中国对外政策的实用性以及寻求国际关系和平与稳定的总目标,一些重大的问题都可以协商。当英国政府代表更多地卷入广州事务,中国官员也理解他们对于进贡关系语言的敏感性时,外交礼仪方面的问题确实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只要外国人的不法行为和走私鸦片不停止,就不大可能长远地改善关系。当然,西方人的行为也使得他们更像新型的野蛮人:喜欢穷兵黩武,极度渴望中国的物品。一个适当的回应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之中。
在1839年,北京派一名钦差大臣到广州来解决这些问题。他就是著名的林则徐。林是具有改革意识的反对派的领导人物,也许由于这一原因,他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他也非常精明强干,清正廉洁,具有强烈的理想主义和秉公办事的色彩。他一到广州就决定终止鸦片贩运,重树中国权威。
一旦进入角色,林就试图把协商和施压结合起来处理对英关系。他研究西方的国际法并运用其原则,强调一个国家有权控制对外贸易并坚持自己的法律。他给维多利亚女王写了两封信,陈述中国的情况。在详述英国在对华贸易中所获得的利益之后,他写道:
闻该国禁食鸦片甚严,食者处死,是固明知鸦片之为害也。……向闻贵国王存心仁厚,自不肯以己所不欲者施之于人……设使别国有人贩卖鸦片至英国诱人买食,当亦贵国王所深恶而痛绝之也……(夷商)在该国之日犹少,而在粤东之日转多,弼教明刑,古今通义,譬如别国人到英国贸易,尚须遵英国法度,况天朝乎!
林则徐也直接采取行动反对鸦片贩运和中外鸦片商。这些努力后来为英国发动战争和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借口。林的第一个行动就是要求外国人交出他们贮藏在广州的鸦片,这些走私毒品曾一度达到200万磅。英国商人拒绝执行,把这看成是对他们在中国合法行为的不公正的冒犯。林然后下令以从宽的方式,先将他们拘禁。最后,在当地的英国官员保证伦敦将让中国偿还对他们的非法没收后,英国商人屈服了。林然后销毁了鸦片。处理鸦片的过程很仔细,据我们所知,没有一盎司的鸦片能够从中流失,重新回到街市。但是,此时英国的战舰已在航行途中,来支持这一群摩拳擦掌的武装商船。
战争的直接起因是一些醉酒的英国水兵攻击当地庙宇,打死了一位中国村民。与往常一样,英国人先拒绝交出凶手,然后只判了简短的监禁了事。林则徐大怒,下令中断所有贸易。间歇的战斗爆发了,林则徐开始加强广州地区的防卫力量,组织谋求地方民团力量的支持。
1840年,一支较大的英国武装商船队乘载万余名士兵到达。在其后的战斗中,证明中国无法与英国抗衡,英国占据了许多沿海战略要点并占领了几座城市。中国少有的胜利之一发生于广州之外,在那里,民兵力量成功地抵抗了英军的入侵。在战争进行过程中,林则徐被召回并受到处罚,与英国谈判的权利被易于妥协的官员所掌握。战争在1842年以南京条约的签订而宣告结束,其他西方列强紧跟其后签订了一系列条约。
总起来看,这是所谓不平等条约的第一批,它使中国在以后百年的国际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条约规定增开四个通商口岸,消除对他们之间商业方式与自由的限制,中国把香港割让给英国。外国侨民受自己领事的法律裁判,从而正式获得所谓的“治外法权”。西方列强获得了规定中国进口税的决定权,开辟了一条使国家丧失关税主权的道路。中国接受了“最惠国待遇”的概念,即每一国都可享受以后中国给予他国的任何特权的承诺。鸦片问题被掩盖起来,它被非正式地理解为中国不再阻止这一贸易。
对于首批条约的有些条款双方都不满意。在以后的15年里,中国官员和地方势力都以多种方式来抵制新通商口岸的开放,重树他们对外国人的威信。西方人则想要更多的特权。战争再次在50年代中期爆发,中国再次遭到惨败。一支英法远征军在1860年占领北京,烧毁了圆明园,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新条约。
这些条约为不平等关系体制的建立完成了最后的篇章。鸦片合法化了,除了别的之外,这一点还导致了在中国种植鸦片,这是贫穷国家很难消费得起的物品。中国的内河也对外轮开放,包括炮舰在内。传教士获得在中国任何地方居住和传教的权利。更多的城镇实行贸易开放,有些是在内地而不仅仅是沿海。这些条约口岸,正如人们渐渐知道的,最终遍布了全国。
在有些城镇中,西方人逐渐攫取经营“租界”的权利。租界是中国城市的一部分,由治外法权转变为完全由外国控制的地区。中国官员在这里没有权威,外国人与中国人共同居住,从根本上说,有点像西方殖民地的情况。第一个租界出现在正成为最重要的通商口岸的上海。
本文摘自《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美)石约翰 著,王国良 译
关键字: 内容标签:鸦片战争,醉酒,揭秘鸦片战争 醉酒 揭秘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赵炎:将生母赶出家门的忤逆皇帝是谁||上一篇:对西湖的另一个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