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成材
离开私塾之后,老舍又连续上过两个正规小学,最后毕业于位于西直门南草厂的京师第十三小学的高等小学校。然后考上了位于祖家街的北京第三中学。
恰在此时,爆发了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对北京的旗人来说,又好又不好。好是结束了封建帝制,也结束了束缚旗人的佐领制度,还他们以自由;不好的是断了他们的生活来源,没有了“铁杆庄稼”,没有官饷钱粮,完全得自谋生路。可是,绝大多数满族旗人是以世代当兵为职业,不会也不允许有其他技术,一旦没有了官饷钱粮便只能干瞪眼挨饿。所以绝大多数满族人在辛亥革命之后一下子就沦为了穷人,落到了社会的最底层。这其中就有老舍的母亲和她一家人。
母亲是个有尊严的老实人。她去当了工友,当了女佣,给学校的女老师打饭帮忙做杂务。可是,她已经完全无力供养她的孩子继续上学读书。
老舍中午下学回家吃饭,掀开锅盖,一看锅里空空如也,不出声,一声不响地扭头便走,空着肚子去上下午的课。姐姐见他脚上穿的布袜子上的补丁已经补到了脚面上,便送给他一双新的袜子。他拒穿,说自己不会和别人去比穿戴,假如比这个,自己永远也比不上人家,要比,就比功课。
他的性格极像母亲。他的发小同学罗常培先生曾经这样描写过幼儿时的老舍:“一个小秃儿,天生洒脱,豪放,有劲,把力量蕴蓄在里面而不轻易表现出来,被老师打断了藤教鞭,疼得眼泪在眼睛里乱转,也不肯掉下一滴眼泪珠或讨半句饶。 ”
在北京三中上了一学期初一的课程,眼看就再也难以为继了。他突然看见报上有北京师范学校招生的广告。
师范学校是辛亥革命前后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一件新鲜事,其目的是培养新型的小学师资,课程设置完全是效仿日本的师范中等学校,也就是说,除了国文还是古典的汉语之外,其他一切课程都是参考西洋和东洋的教材,一句话,师范就是洋学堂,是中国教育向现代化迈出的第一步,而且着眼于中小学基础教育,由儿童抓起。
最打动老舍的是,师范学校的一切都是免费的,全部公费,由国家包起来,管吃管住管穿管学费管分配,正像老百姓所说:“师范师范白吃饭”。
招生五十名,消息传出,一下子报名了一千人,凭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老舍没跟母亲商量就报了名,考了试。到发榜的时候,他榜上有名,这个时候,他才对母亲说他考上了北京师范。他和母亲都很高兴,他高兴的是,他可以继续上学了,可以继续念书,可以不离开学校了;母亲高兴的是,终于可以不再为儿子的学费而发愁了。
这时候是1913年的年初。考上师范学校是辛亥革命带给老舍的头一件礼物,几乎完全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
他搬到学校去住宿,从此,他离开了那个穷苦的家,除了短暂的看望母亲之外,再也没有回来长住过,这一年,他刚满十四岁。
入到班里,他才发现,班上的同学大多是河北各地的孩子,口音都很重,真正的北京孩子倒很少,原因是乡间的孩子功课扎实,成绩较好,人又都本分老实。
当时师范学校的师资力量非常强,校长和语文老师都是国学宗师,后来大学数量多了以后都晋升为有名的大学校长和教授。教员中许多人出身于留学生。学校的硬件也很齐备,有中西结合风格的现代校舍,有理化生物实验室,有大图书馆,有劳作室,有风琴,有洋鼓洋号,还有真枪实弹可供军事演习。学生每人都发呢子制服和呢大衣,发皮靴,发帽子。学校的校制是一年预科,四年本科。学习的课程很齐全,也很现代,包括博物学中的动物学、植物学和矿物学,还有心理学、教育学,学生一律要学英语。老舍这一届是北京师范学校的第一届科班学生,学到1918年正式毕业。更神奇的是,老舍的下两届同学,毕业前居然全班开赴日本去实习。
据统计,一百年前师范学校在全国各重要城市同时兴建了一大批,培养了上万名人才,其中许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还涌现了一批名人和巨匠,其中湖南的毛泽东、北京的老舍最有代表性,而老师中鲁迅先生则是其中最负名望的。
老舍在校时,北京师范学校的校长先后有两位,方还先生和陆鋆先生,都是大教育家。他们爱学生如亲子。老舍受他们的影响很大。老舍先生后来一辈子总在自己的书桌上方悬挂着方还校长的题字,可见他对方还校长的尊敬和爱戴,可谓感恩不尽。
老舍先生在1949年以前,一直不提自己的满族出身。他曾对好友吴组缃先生私下说,他羞于承认自己是旗人,是满族人。他的这个特点带着浓郁的辛亥革命色彩,他为清朝末年的满族统治者的无能和腐败,以及对外的屈服和软弱而感到羞辱,不愿意承认和他们是同族。后来,溥仪对日本的投降和卖国更使他气愤和伤心,愈发不愿意明说自己的族籍,甚至不在自己作品中明说哪一位主人公的身份是旗人,是满人。这种心态直到他1949年底从美国回来后,特别是听了毛主席和周总理亲口对他说满族是一个了不起的优秀民族,康熙大帝是个非常杰出的皇帝,在确定这块中国版图上、在建立统一战线政策上、在民族团结上都有不可估量的贡献,对历史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今天也有深远的影响,这之后,老舍先生的态度才逐渐地有了转变,而且最后终于以作为满族的代表而自豪,并且在作品中,如在小说《正红旗下》里,开始正面地描写满族人,以致小说《正红旗下》不仅成为他的代表作之一,还被誉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最辉煌的杰作之一。
老舍先生在自己的散文中曾经动情地描述过他刚上北京师范学校时的情景。那一年因为刚改为公元纪时,春节不放假,他在除夕回家探母时,不得不说,呆一会儿还得赶回学校,不能陪母亲一起过年。出了门,他走在回师范学校的路上,两眼完全看不到周围的热闹景象,而是充满了泪水,心中只惦念着自己孤独的老母。及至走到校门,学监正在门口等他,亲切地对他说,你还是回去吧。他听了此话,狂奔到家。进了家门,看见母亲一个人正对着小红蜡烛发愣。母亲见到儿子又回来了,非常高兴,站起来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小草纸包,里面包了一点杂拌儿,说:“小子,拿着,刚才忘了给你。 ”
五年之后,老舍终以第四名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直接分配到京师第十七小学校去当校长,那一年他19岁。他对母亲说:“您现在可以歇一歇了。”母亲的回答是一串一串的眼泪。
文/舒乙
关键字: 内容标签:老舍,旗人,京城,经历老舍 旗人 京城 经历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唐朝诗人最疯狂的粉丝||上一篇:中国历史上三个亡国妖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