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揭秘:谁撰写了使清王朝“起死回生”的关键奏折(1)

编辑:Jina 来源:凤凰网历史
 
核心提示:清中央政府对侵略者认识的变化,直接导致其对外政策的巨大变化。正是在这种新认识”的基础上,奕訢于1861年初与其他几名重臣会衔上了《统计全局折》正式系统地阐述了这种新认识。  


    在镇压太平军的血腥战斗中,以当时十分先进洋枪洋炮装备起来、由侵略中国的“洋人”组成的武装为清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令人奇怪的是,两次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给清军以重创,甚至攻下都城北京,迫使大清皇帝仓惶出逃,皇家名苑圆明园竟被侵略者付之一炬,清政府被迫与外国侵略者一次又一次签订不平等条约清政府与这些侵略者本应有不共戴天之深仇大恨,但曾几何时,侵略者枪炮的硝烟未散、不平等条约的墨迹未干,却突然能“中外和好”以至“借师助剿”,昔日之敌成为今日之友!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具体历史情境究竟如何?在“外患”与“内乱”间清政府是如何权衡利弊的,对内对外方针发生了哪些改变?这些,都须从头说起,慢慢道来。  


    在对外方面,对洋人有所了解的郭嵩焘、冯桂芬一直就“主和”。郭认为“夷”“无意于中国土地民人”,而冯更曾明确提出要借兵“俄法”助剿,收复东南。但应者寥寥。而据守东南的一些封疆大吏在太平军的严重打击面前,多次请奏,提议借“夷兵”助剿,认为如不如此根本无法剿灭太平军。对此提议,咸丰皇帝勃然大怒,一再强调不许也不需要借“夷”兵助剿,“若藉资夷力,使该夷轻视中国”,“后患何可胜言”。他当然认为最可能进犯京城、最可能推翻清王朝的“外夷”是最危险的敌人。  


    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惨败于英、法侵略军,清王朝确实岌岌可危:北方外国侵略者已将京师攻克,咸丰帝出逃热河;南方“天京”久攻不克,太平天国声势仍然浩大,远无“肃清”、“剿灭”迹象。清政府显已内外交困,走投无路。它的灭亡,几乎指日可待,然而没想到它却又“起死回生”。是恭亲王奕訢的《统筹全局折》使清政府的战略方针发生根本性转变、使其又苟延残喘了半个世纪之久起了关銉作用。  


    咸丰帝在英法联军攻克北京前临逃之际,命恭亲王奕訢留下负责与英法侵略军议和,这实际是“朝廷”第一次与侵华的洋人直接打交道,使中央政府对侵略者有了较多的了解。经过一番“谈判”,备受侵略者侮辱的奕訢终与侵略者“议和”成功,签订了《北京条约》。


    与侵略者直接打交道,使奕訢对新的侵略者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此前,他以为这些“狄夷”与中国以前面临的异族入侵完全一样,是要将清王朝推翻而自己在中国称帝。现在,他认识到清政府面对的新的侵略者与传统异族的“入侵”完全不同,并非要推翻清朝的统治自己成为新的皇帝,而仅仅是要租界、要开放口岸,一句话,为通商得利!“其意必欲中国以邻邦相待,不愿以属国自居,内则志在通商,外则力争体面,如果待以优礼,似觉渐形驯顺。”他看到北京城被攻破后,侵略军“分踞京城,把守安定门,所有城内仓库及各衙门,彼亦深知,倘有包藏祸心,势必据为己有。乃仅以增索五十万现银及续增各条为请,其为甘心愿和,不欲屡启衅端,似属可信。”

关键字: 内容标签:奏折,起死回生,撰写,揭秘,清王朝,关键奏折 起死回生 撰写 揭秘 清王朝 关键
下一篇:诗赋看“重阳”:唐朝始正式定义为重要民间节日||上一篇:清朝最后一位状元张謇创办现代化图书馆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