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汉朝皇帝为何宁与“舅爷”共治天下也不信同姓?(2)

编辑:Jina 来源:南方都市报
 

王莽这种简朴亲民不端架子的作风,赢得了当时左右政治舆论的儒生寒士集团支持。 


  这些下层出身的士人,多靠钻研学术起家。无奈当时科举未兴,寒门知识分子要想挤入庙堂只能靠鼓唇游说,靠撞大运博取上层人物的青睐和支持。眼见王莽以舅爷党的显赫出身,却肯放下身段与己结交,还很实在地倡导和实践儒家道德纲常,自令这群书呆子大喜过望,深以朝堂中的政治代言人相期许。而在这帮政治舆论的营造者和操控者的卖力炒作宣传下,王莽的政治正确指数飙红上蹿——至少,让人们看到的都是光辉的一面: 


  如,姑表兄弟淳于长犯法,因王莽检举而伏诛。 


  亲儿子王获杀死奴仆,王莽将他痛责一番,逼令其自尽偿命。 


  这些举措,在那个豪强阶层气焰方张,奴仆贫民利益无所保障的时代里,自然使一向被草菅利益乃至生命的草根阶层,深将王莽视为自身权益的保护者。 


  公元2年,郡国发生蝗、旱灾,王莽带头献钱一百万,田三十顷赈灾;又废皇家苑囿为安民县以安置灾民。他还利用公权为民服务,在首都长安城中大造公租房五个社区两百套房子,让无立锥之地的贫民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公元前1年,王莽出任大司马录尚书事。掌握西汉王朝政治上的最高职权后,他立刻以王、侯、关内侯等爵位大封刘氏宗亲、汉兴以来功臣子孙及现任在朝官僚,同时也相应封赐王氏死党亲信数百人以贵族爵位。此举不但令在位权贵有狗得骨之喜,而意料之外的恩露均沾,更让一帮早已靠边站的太子党和老革命后代感恩戴德。 


  由于“克己复礼”的政治路线正确,加之大众舆论宣传得力,“得道多助”的王莽仕途润滑顺畅,在群众呼声中一路飙升: 


  公元前1年,哀帝崩。王莽以援立平帝功,晋为大司马,平帝时年仅九岁,委政于王莽。 


  公元1年,王莽被封为太傅、安汉公。 


  公元4年,王莽号宰衡,位上公,加九锡。 


  公元5年底,平帝崩,孺子婴立。在一片民意声中,王莽的姑妈、元帝后王政君封其为“假皇帝”,行代理皇帝之职。 


  公元8年底,由于王莽之“功”在西汉体制内已无可酬庸,于是天意民心之呼声,只好转而要求他篡汉。 


  公元9年元旦,王莽顺天应人,“即真”为“真皇帝”,国号“新”,成功完成篡汉大业。 


  从甫登政治舞台,到公元9年元旦篡汉立新,王莽以不同利益手段争取社会各阶层,以神一般的捭阖手腕获得了全胜,成功地把概念股炒成了龙头股。 


  然而概念和承诺,终究是需要兑现的。(江上苇)

 


关键字: 内容标签:舅爷,同姓,汉朝,不信,皇帝,天下,何宁舅爷 同姓 汉朝 不信 皇帝 天下 何宁
下一篇:《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 历史上并无此事||上一篇:揭秘与巴金小说《灭亡》有关的三个人(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