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铸字行经历过生意红火的蓬勃时期,但随着电子印刷业的日益普及,铸字行的生意日渐衰微,甚至全台北也只剩下张介冠经营的日星铸字行了。
走进位于台北市太原路街区的日星铸字行,人们总是被摆放在一排排架子上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铅字所震撼。究竟铸字行有多少铅字呢?老板张介冠说,这是他经常被问到,而觉得最难回答的问题。由于铅字的字体和大小不同,张介冠估计,铸字行里可能有上千万的铅字。但是铸字行里最珍贵的其实是那十多万只汉字铜模。有这些铜模在,就可以不断熔铸出新的铅字。活字印刷拥有比较复杂的工序,包括拿到文稿,到铸字行铸字、检字,然后将铅字拿给印刷厂排版、打样、校对、印刷等。铸字行是这个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张介冠介绍说,一个熟练的检字师每小时可以检字1200个。
“像我这样于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目睹了台湾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以及工业社会向资讯时代的发展。小时候,社会的节奏缓慢,现在节奏快、资讯量大,导致很多人没有时间停下脚步去思考。活字印刷需要很多工序,在过程中可以慢慢思考和体会文字之美。”张介冠这样去诠释他在当下依旧守护活字印刷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还认为,通过活字印刷出来的出版物形态简单,读者比较容易进入文字的空间,仔细品味内容和文字之美,回复到思考的状态。尽管10多年来,日星铸字行都处于亏损的状态,但张介冠说:“事在人为,我对这个行业并不悲观。”
张介冠认为,这个行业要发展,制作上要有大的突破,才可以重新吸引客人。要和设计人员配合,做设计独特的印刷商品;和出版社合作,将某些刊物的局部或者全部采用活字印刷。通常字数越多的出版物采用活字印刷的成本就会越高。但倘或是千字左右的诗集,用活字印刷和电子印刷成本就差不多。“总之,只要还有一家印刷厂需要铸字行,我就会陪着走。”
以前,大部分人对这个行业都比较陌生。通常只有印刷厂的人来铸字行洽谈业务,一般客户也不让他们进入存放着铅字和铜模的厂房,只在外围区域商谈业务。但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活字印刷——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张介冠为铸字行设立了部落格(博客),并且将铸字行开放给慕名而来的旅游者。如今,不仅每天都有游客前来参观,而且他们通常都会买些铅字带回去做纪念。台北市民林先生就携太太和女儿造访了日星铸字行,“网站上说,今天会有导览,所以全家都过来看看。现在出版业都电脑化了,传统的活字印刷就更显得珍贵,要带小孩来学习这项技术是怎样运作的。”
张介冠本人曾经在2010年和2011年专程到北京和上海参观印刷博物馆和印刷技术研究所,他说:“我想看看我在哪些方面有机会与他们合作。”他表示,到祖国大陆去,不仅是希望了解与行业有关的信息,而且作为一个“文字工匠”,也去欣赏那些刻在石碑上的书法家的作品。“我也希望每个进到日星铸字行的人,不仅看铅字还要看文字,从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至于未来,他希望铸字行能变成一座工艺馆,能展示完整的活字印刷技术,拥有让参观者体验的空间。
2010年11月15日,经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活字印刷术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设立的,它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主要区别在于列入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尽管在社区或群体的努力保护下,存续状况仍然受到威胁的文化遗产,申报国家需要承诺制订专门的保护计划。
中国人毕昇于公元1041―1048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公元1298年,王祯创制了木活字。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见证着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目前,古老的木活字印刷术仍在浙江省瑞安市传承和使用。在中国大陆,还有没有或有多少“铸字行”,见不到相关统计。(孟娜)
关键字: 内容标签:铸字,台北铸字 台北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走进位于台北市太原路街区的日星铸字行,人们总是被摆放在一排排架子上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铅字所震撼。究竟铸字行有多少铅字呢?老板张介冠说,这是他经常被问到,而觉得最难回答的问题。由于铅字的字体和大小不同,张介冠估计,铸字行里可能有上千万的铅字。但是铸字行里最珍贵的其实是那十多万只汉字铜模。有这些铜模在,就可以不断熔铸出新的铅字。活字印刷拥有比较复杂的工序,包括拿到文稿,到铸字行铸字、检字,然后将铅字拿给印刷厂排版、打样、校对、印刷等。铸字行是这个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张介冠介绍说,一个熟练的检字师每小时可以检字1200个。
“像我这样于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目睹了台湾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以及工业社会向资讯时代的发展。小时候,社会的节奏缓慢,现在节奏快、资讯量大,导致很多人没有时间停下脚步去思考。活字印刷需要很多工序,在过程中可以慢慢思考和体会文字之美。”张介冠这样去诠释他在当下依旧守护活字印刷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还认为,通过活字印刷出来的出版物形态简单,读者比较容易进入文字的空间,仔细品味内容和文字之美,回复到思考的状态。尽管10多年来,日星铸字行都处于亏损的状态,但张介冠说:“事在人为,我对这个行业并不悲观。”
张介冠认为,这个行业要发展,制作上要有大的突破,才可以重新吸引客人。要和设计人员配合,做设计独特的印刷商品;和出版社合作,将某些刊物的局部或者全部采用活字印刷。通常字数越多的出版物采用活字印刷的成本就会越高。但倘或是千字左右的诗集,用活字印刷和电子印刷成本就差不多。“总之,只要还有一家印刷厂需要铸字行,我就会陪着走。”
以前,大部分人对这个行业都比较陌生。通常只有印刷厂的人来铸字行洽谈业务,一般客户也不让他们进入存放着铅字和铜模的厂房,只在外围区域商谈业务。但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活字印刷——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张介冠为铸字行设立了部落格(博客),并且将铸字行开放给慕名而来的旅游者。如今,不仅每天都有游客前来参观,而且他们通常都会买些铅字带回去做纪念。台北市民林先生就携太太和女儿造访了日星铸字行,“网站上说,今天会有导览,所以全家都过来看看。现在出版业都电脑化了,传统的活字印刷就更显得珍贵,要带小孩来学习这项技术是怎样运作的。”
张介冠本人曾经在2010年和2011年专程到北京和上海参观印刷博物馆和印刷技术研究所,他说:“我想看看我在哪些方面有机会与他们合作。”他表示,到祖国大陆去,不仅是希望了解与行业有关的信息,而且作为一个“文字工匠”,也去欣赏那些刻在石碑上的书法家的作品。“我也希望每个进到日星铸字行的人,不仅看铅字还要看文字,从而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至于未来,他希望铸字行能变成一座工艺馆,能展示完整的活字印刷技术,拥有让参观者体验的空间。
2010年11月15日,经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活字印刷术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设立的,它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主要区别在于列入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尽管在社区或群体的努力保护下,存续状况仍然受到威胁的文化遗产,申报国家需要承诺制订专门的保护计划。
中国人毕昇于公元1041―1048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公元1298年,王祯创制了木活字。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见证着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目前,古老的木活字印刷术仍在浙江省瑞安市传承和使用。在中国大陆,还有没有或有多少“铸字行”,见不到相关统计。(孟娜)
关键字: 内容标签:铸字,台北铸字 台北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挖掘被湮灭的历史(1)||上一篇:秦始皇曾打算用禅让方式传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