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贫国困 贻患无穷】
明神宗穷奢极欲,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一是官场贪风盛行,吏治败坏。皇帝贪财好货,臣僚自然群起效仿,导致吏治的腐败。奉明神宗之命四处搜刮的矿监税使,就几乎个个是贪污的高手。如山西每年征解税银45200两,税监孙朝只上交内府15800两,而将29400两隐匿私吞。据内阁大学士赵志皋的揭发,矿监税使搜刮所得,“进上者什之一二,暗入私囊者什之八九”。按此估算,矿监税使从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四年这10年间,大约贪污私吞了黄金10万两,白银四五千万两。一般的官吏,同样是无所不贪,不仅贪污赈灾银两、工程银两,就连赎赃银贪官赎贪污罪的款项也不放过。湖广巡抚秦耀因遭弹劾罢官,离任之时还“侵赎赃银巨万”。一些内阁大学士的屁股也不干净,如内阁首辅沈一贯,就以纳贿而著称。据载,他曾接受楚王黄金1000两、白银1万两的贿赂。左都御史丘曾在一份奏书里感慨道:“下官多以广交为能,或明送于公门,或暗投于原籍;上官又多以不取为拙,或充囊橐以自肥,或括金币以为赂。钱神锢臭,恬不为非,无怪乎廉白之名迹多不见于天下矣!”
二是国库亏空,统治力量大为削弱。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亏空,明政府只得动用国家累年的储积。户部的太仓,自建立后长期实行“征三贮一”的原则:七分存放外库,用于当年的正常开支;三分存放老库、窖房,以备战争和灾荒之用。张居正刚死,明神宗亲政之时,有老库银200万两,窖库银400万两,外库银300余万两,共计900余万两。到万历十五年,其中的外库银已基本用光,只剩9万两;到二十七年,窖库银也被动用一空;到三十六年,老库银也只剩下8万两。南京户部的银库,万历十三年还有150万两,到二十八年也告罄尽。
这种深刻的财政危机,不仅影响到各项正常开支,且严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太仆寺库的存银,原是用于购买战马的马价银,马价银被挪用,军队就无法补充战马。户部太仓拨付的九边年例,是军饷的主要组成部分,太仓被掏空,年例就常常被拖欠。万历中期以后,户部几乎年年都要递上拖欠年例的报告。许多地方的驻军,由于不能及时拿到军饷,加上军政腐败,军官的克扣和虐待,发生兵变。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势必导致统治力量的削弱。
三是百姓穷困,社会矛盾大大加剧。明神宗亲政后,不断加重赋税的征派。万历末年辽东战事发生后,国库耗竭,军饷无从筹措,尽管内府的白银堆得像小山一样,明神宗就是不肯拿出来救急,而是三次加派辽饷,总共加征田赋九厘,计520万两。人民的负担空前加重,加上土地高度集中,豪强肆意盘剥,水利年久失修,水旱灾害频发,“官仓空而库竭,民十室而九空”,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于是,无以为生的穷苦百姓便纷起抗争。万历十六年,蕲黄就爆发了梅堂、刘汝国起义,打出“铲富济贫”的旗号,出没于英山、山、太湖等地,众至数万。后在官府的合力围剿之下才告失败。在城镇,爆发了以手工业工人为主体、各阶层民众参加的民变与民抄事件。如万历二十二年,有福州的抢米风潮;二十七年,有山东临清州民反对天津兼临清税使马堂的斗争;还有荆州人民反对湖广税使陈奉的斗争,商民向他“飞砖击石”。二十九年,苏州以葛成为首的织工、染工两千余人,为抗议税使孙隆的搜刮,举行示威游行,击毙多名孙隆爪牙,并包围税使官署。孙隆躲进退休大学士申时行家,两天后逃往杭州,才免于毙命。在同一时期,陕西、直隶、江西、福建和云南、辽东等地,也都发生相当规模的民变。
历代封建王朝的崩解,大都始于高层统治集团的腐烂自溃,明王朝同样如此。明神宗的“化国为家”,把当时世界上最为富庶的国家搞得元气大伤。明神宗死后仅7年,明末农民大起义便在陕北爆发。又过17年,明朝的统治大厦轰然倒塌。清代官修的《明史》感慨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应该说,此话不无道理。
关键字: 内容标签:神宗,明朝,覆亡,祸根,贪财神宗 明朝 覆亡 祸根 贪财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明神宗穷奢极欲,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一是官场贪风盛行,吏治败坏。皇帝贪财好货,臣僚自然群起效仿,导致吏治的腐败。奉明神宗之命四处搜刮的矿监税使,就几乎个个是贪污的高手。如山西每年征解税银45200两,税监孙朝只上交内府15800两,而将29400两隐匿私吞。据内阁大学士赵志皋的揭发,矿监税使搜刮所得,“进上者什之一二,暗入私囊者什之八九”。按此估算,矿监税使从万历二十五年至三十四年这10年间,大约贪污私吞了黄金10万两,白银四五千万两。一般的官吏,同样是无所不贪,不仅贪污赈灾银两、工程银两,就连赎赃银贪官赎贪污罪的款项也不放过。湖广巡抚秦耀因遭弹劾罢官,离任之时还“侵赎赃银巨万”。一些内阁大学士的屁股也不干净,如内阁首辅沈一贯,就以纳贿而著称。据载,他曾接受楚王黄金1000两、白银1万两的贿赂。左都御史丘曾在一份奏书里感慨道:“下官多以广交为能,或明送于公门,或暗投于原籍;上官又多以不取为拙,或充囊橐以自肥,或括金币以为赂。钱神锢臭,恬不为非,无怪乎廉白之名迹多不见于天下矣!”
二是国库亏空,统治力量大为削弱。为了弥补巨额的财政亏空,明政府只得动用国家累年的储积。户部的太仓,自建立后长期实行“征三贮一”的原则:七分存放外库,用于当年的正常开支;三分存放老库、窖房,以备战争和灾荒之用。张居正刚死,明神宗亲政之时,有老库银200万两,窖库银400万两,外库银300余万两,共计900余万两。到万历十五年,其中的外库银已基本用光,只剩9万两;到二十七年,窖库银也被动用一空;到三十六年,老库银也只剩下8万两。南京户部的银库,万历十三年还有150万两,到二十八年也告罄尽。
这种深刻的财政危机,不仅影响到各项正常开支,且严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太仆寺库的存银,原是用于购买战马的马价银,马价银被挪用,军队就无法补充战马。户部太仓拨付的九边年例,是军饷的主要组成部分,太仓被掏空,年例就常常被拖欠。万历中期以后,户部几乎年年都要递上拖欠年例的报告。许多地方的驻军,由于不能及时拿到军饷,加上军政腐败,军官的克扣和虐待,发生兵变。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势必导致统治力量的削弱。
三是百姓穷困,社会矛盾大大加剧。明神宗亲政后,不断加重赋税的征派。万历末年辽东战事发生后,国库耗竭,军饷无从筹措,尽管内府的白银堆得像小山一样,明神宗就是不肯拿出来救急,而是三次加派辽饷,总共加征田赋九厘,计520万两。人民的负担空前加重,加上土地高度集中,豪强肆意盘剥,水利年久失修,水旱灾害频发,“官仓空而库竭,民十室而九空”,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于是,无以为生的穷苦百姓便纷起抗争。万历十六年,蕲黄就爆发了梅堂、刘汝国起义,打出“铲富济贫”的旗号,出没于英山、山、太湖等地,众至数万。后在官府的合力围剿之下才告失败。在城镇,爆发了以手工业工人为主体、各阶层民众参加的民变与民抄事件。如万历二十二年,有福州的抢米风潮;二十七年,有山东临清州民反对天津兼临清税使马堂的斗争;还有荆州人民反对湖广税使陈奉的斗争,商民向他“飞砖击石”。二十九年,苏州以葛成为首的织工、染工两千余人,为抗议税使孙隆的搜刮,举行示威游行,击毙多名孙隆爪牙,并包围税使官署。孙隆躲进退休大学士申时行家,两天后逃往杭州,才免于毙命。在同一时期,陕西、直隶、江西、福建和云南、辽东等地,也都发生相当规模的民变。
历代封建王朝的崩解,大都始于高层统治集团的腐烂自溃,明王朝同样如此。明神宗的“化国为家”,把当时世界上最为富庶的国家搞得元气大伤。明神宗死后仅7年,明末农民大起义便在陕北爆发。又过17年,明朝的统治大厦轰然倒塌。清代官修的《明史》感慨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应该说,此话不无道理。
关键字: 内容标签:神宗,明朝,覆亡,祸根,贪财神宗 明朝 覆亡 祸根 贪财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明末奇景:1643年存在三个皇帝(2)||上一篇:明末奇景:1643年存在三个皇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