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君臣际合的典范:唐明皇与高力士(2)

编辑:Jina 来源:中国国学网
 

  高力士谏言压抑安禄山而明皇不从。明皇宠幸安禄山,命他专一镇守北方,但是安禄山阴谋反叛,高力士有所觉察,不敢直说,不过仍然提醒明皇:“北兵悍且强,陛下何以制之?臣恐祸成不可禁!”(《新唐书·高力士传》)不幸他言中了,安禄山果然造反,害得明皇逃亡蜀中。 



  高力士从明皇幸蜀,耽天下之忧。明皇出逃,原来一个与高力士地位相当的大太监袁思艺投降了安禄山,而高力士保驾西行,路途兵士躁动,明皇不得已派高力士传旨,赐杨贵妃自尽于马嵬坡,但是军士仍鼓噪不愿相从,迫得明皇只好说“朕自有子弟中官相随,便于卿等作别”(《旧唐书·玄宗纪》)。太子在灵武即位,尊奉明皇为太上皇,明皇兴奋地忘掉逃难的忧愁,高力士则劝他谨慎地对待形势,不能过于乐观。他说,东西两京失守,民人流亡,天下痛心,陛下怎能说没有忧患!这种话请陛下不要讲出口,臣也不敢听啊! 



  高力士最终保护太上皇的努力。唐肃宗恢复两京,迎接作为太上皇的明皇回长安。开始礼节周到,父子情深,但新朝太监李辅国当政,高力士大约没有把这个昔日的下属看在眼里,不去联络感情。李辅国与肃宗张皇后挑拨明皇、肃宗父子关系,致使肃宗将明皇从兴庆宫迁往西内加以控制,在移徙的路上,李辅国指使军士挡道,将有不利于明皇的举动,高力士见状,挺身而出,大声地说:太上皇是五十年的太平天子,李辅国要干什么!又说太上皇问将士们好。这样把李辅国和士兵镇住,使明皇安全到达西内。 



  高力士的流放和明皇、高力士之死。高力士被李辅国视为迫害明皇的障碍,将之流放巫州(今湖南黔阳)。他于此作《感巫州荠菜》五言绝句:“两京做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表示世事虽有变化,而他对明皇的忠心不二。宝应元年(762)明皇在极度抑郁中亡故,肃宗寻即驾崩,代宗继立,大赦天下。高力士遇赦回长安,途中获知明皇业已归天,非常痛苦,以不能攀扶明皇梓宫,吐血而亡。代宗尊明皇遗命,将其陪葬明皇泰陵,而且是泰陵唯一的陪葬者。墓在陕西蒲城县,今已被发掘。如果真有在天之灵,高力士真是追随其主子唐明皇于冥冥之中了。 



  在高力士与唐明皇的关系中,贯穿着忠与信的伦理道德。高力士对主子是绝对的忠诚,一心一意地保卫明皇的江山,保护明皇的人身安全,并希望明皇家庭生活幸福。他利用明皇给他的权力贪婪地追逐财富,结交官僚,纵容下属太监作恶。但是他不结党,不搞自己小圈子,在政治上原则性很强,就是围着明皇转,为明皇帝位的获得、巩固而不懈奋斗;明皇正是欣赏他的这种忠心,对他坚信不疑,并且原谅他的贪求之罪。 



  作为刑余之人的太监,本来就被人贱视,何况东汉、唐朝、明代太监弄权,败坏政局,历来为百官和史家所指斥,至今依然如此。高力士作为唐朝内监,先就被置于受批判的地位:文艺作品中的高力士为诗仙李白脱靴的故事,成为大快人心的事;岭南向杨贵妃供应鲜荔枝,又是高力士引导的,也是他的一大罪状。不过如果我们对宦官不采取一概斥责的态度,而是具体分析的话,从高力士与唐明皇关系来看,高力士忠谨有余,擅权败政并不严重,对他的评价应当客观一些,无须过分苛求。据媒体报道,高力士的家乡茂名市拟给他树立塑像,蒲城拟在其墓地建立展览馆,则是给他正面的评价了。笔者倒侧重在高力士与明皇主奴关系的协调方面,他们的历史,可以说是君主专制制度下君臣关系的典范,从这个角度作一番研讨,或许能深入认识古代中国的政体及与其相适应的忠君观念,特别是忠君意识为什么那么强烈,为什么那么影响深远。


关键字: 内容标签:典范,君臣,唐明皇,高力士典范 君臣 唐明皇 高力士
下一篇:单雄信形象演变的史闻揭秘||上一篇:汉初80年:从”孙子”到“霸王”(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