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之祸与《太史公书》的完成 开始写作后,七年即从太初元年至天汉三年,司马迁遭遇“李陵之祸”。如前所述,李陵不听汉武帝调遣,执意孤军深入,兵败降敌。司马迁独自为他辩护,下狱后,没钱赎罪,被处腐刑。他每天愁肠都无数次回转,在家恍恍忽忽若有所失,外出不知道要去哪里。每当想到被阉割的耻辱,没有不汗流浃背而沾湿衣裳的时候。(《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他本想一死了之,但又想到要写史的历史使命,便苟活下来。于是,他喟然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身体残毁没有用了。’静下来深思道:‘《诗》、《书》含义隐微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和情绪。从前,周文王被商纣王拘留在羑里,推演出了《周易》;孔子被困在陈国和蔡国,删改完成了《春秋》;屈原遭楚怀王流放,写出了《离骚》;鲁国史官左丘名眼睛失明后,又作了《国语》;孙膑被同学庞涓挖去了膝盖骨,论述《孙膑兵法》;吕不韦被迁到西蜀,世上才传出《吕氏春秋》;韩非被秦始皇投进监狱,有《说难》、《孤愤》等名作问世;《诗经》三百篇,大抵都是贤人或圣人发愤时的作品。这些都是人们心中聚集了郁闷忧愁,理想得不到实现,因而追述往事,考虑未来的产物。’”(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司马迁网罗天下旧闻,依据史料,作《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和一篇《太史公自序》,总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称为《太史公书》。他认为,该书是对《六艺》的拾遗补阙,自成一家之言,兼采《六经》异传,并蓄百家思想。他将该书的正本藏到了名山之中,副本留在京都,以待后世圣人君子研究。(以拾遗补阙,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载史上至黄帝,止于太初。
有人认为,《史记》是“李陵之祸”的产物;《史记》能成为名著,因为“李陵之祸”使司马迁实现了一位普通史官到伟大史家的根本性转变,不妥。因为此时《史记》已写七年了;而且,他的史学观和是非观不是“李陵之祸”改变的,他原本就有“六经异传”以及“百家思想”,这才是《史记》成为名著的原因。
《汉书·艺文志》载,司马迁有赋八篇。但是,今天只有《悲士不遇赋》传世。(《艺文类聚·卷三十》)司马迁受刑后,任中书令,很受汉武帝宠爱。老朋友益州刺史任安,给他写信,希望他学习古代贤臣,能向皇帝推荐人才(就是任安自己)。司马迁写了《报任安书》作了回答。汉宣帝时期,《太史公书》首先由司马迁的外甥杨恽传出,杨恽也被朝廷上下誉为奇才,名显一时,被提拔为“左曹”。新莽时期,王莽特地加封司马迁的后代人为“史通子”,以示褒奖。(《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汉书·马迁传》)
“史学罪案”质疑 西汉后期,扬雄认为:《太史公书》记载了六国、西楚和汉初等历史,是非观与公羊思想不完全相同。(《汉书·扬雄传》:是非颇谬于经。)东汉初期,卫宏在《汉书旧仪注》中说:“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力述说汉景帝的短处及汉武帝的过错,汉武帝怒而削《孝景本纪》。后来,司马迁帮李陵说话,所以被处腐刑。又因为有怨言,他被下狱而死”。(《史记·太史公自序》裴骃集解)班固的父亲班彪说:司马迁论说学术,先讲“黄老”,后讲《五经》;记叙工商,轻视仁义并羞辱贫穷;谈到游侠,鄙视节操而重视事功,这都是伤害了儒学的根本思想,这是他被处以“宫刑”报应。(《后汉书·班彪传》: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范升说:《太史公》与《五经》相悖,与孔子的言论不合。(《后汉书·范升传》:《太史公》违戾五经,谬孔子言。)班固在肯定以上批评外,说:“汉朝承接唐尧的运数,建立了帝业,到达六世的时候,史臣司马迁乃追述汉家的功德,私造当代皇帝《本纪》,还将其编在了百王的后面,尤其与秦朝和项羽并列!”(《后汉书·班彪传》: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
东汉中期,召开了白虎观经学会议,会上《公羊》派占了上风,董仲舒的“三纲”思想被写进法典(《白虎通》),思想专制成为现实。会后,杨终受诏将《史记》删得只剩十余万言。(《后汉书·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后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因为汉明帝就认为,司马迁所写的书虽成一家之言,扬名于后世。可是,由于他被处宫刑,所以文中有刺讥,贬损当世,不是义士。而司马相如无节操,文章有浮华之辞,没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可是,死后能表忠心,主上(汉武帝)找他遗书时,能称颂皇帝的功德,建议封禅(《言封禅书》),是忠臣的作风,远远超过了司马迁。”(班固《典引序》引明帝永平十七年的诏书:“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司马相如无节,但有浮华之辞,不周于用。至于疾病而遗忠,主上求取其书,竟得颂述功德,言封禅事,忠臣效也。至是贤迁远矣。”)东汉末,王允说:“从前,汉武帝没杀司马迁,让他写了‘诽谤’的史书,流毒后世。”(《后汉书·蔡邕列传》: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大约在东汉后期,《太史公书》也被贬为《史记》。
应当说,司马迁的“史学罪案”是千古冤案。第一,这是公羊派的门户偏见。批评司马迁的都是公羊学家,因为他们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则非。第二,兼采《左传》和百家思想无可指责。公羊家完全否定《左传》是儒经,不妥。时至今日,儒家十三经都有《左传》。而且,百家思想不是全无是处,汉武帝“尊儒”就“悉延百端”,这是学术自由的表现。第三,事实根据不足。从《孝景本纪》看不出“诽谤”;《今上本纪》失传,但从《太史公自序》的提要看:“汉朝兴起到今上(汉武帝),已经五世,隆盛开始于建元时期,对外反侵略,开疆拓土;对内修订各种法度:封禅、更定历法和改变官服颜色。以此为原则,作《今上本纪》。”他对汉武帝的歌颂是主旋律。第四,其他理由都属诬陷或臆断。如,黄老”在汉朝治国思想上早于《五经》,先叙述“黄老”,不算错;司马迁身为史官,写史天经地义,还与上大夫壶遂讨论过,不能说“私作本纪”;司马迁因“有怨言而死于狱中”的说法,没有班固和其他文献的佐证。
历史反思 现在,有人仍认为,《史记》是“牢骚之作”,司马迁因“李陵之祸”不满,所以在《孝武本纪》中多记求仙问药之事。还有人以“李陵之祸”批评汉武帝“搞专制”。
我们认为,司马迁能忍辱负重,不负父亲嘱咐和历史使命,是后世的楷模。《史记》是“一家之言”的典范,只能看出一个史学家高尚的职业道德,看不出“牢骚”。《孝武本纪》是后人用《封禅书》补的,以此批评司马迁,不妥。“李陵之祸”不是汉武帝对司马迁的报复,司马迁是咎由自取。李陵降敌,大节有亏,他为叛徒辩护,言之不当,这是政治错误,不属思想专制。而且,李陵一家都被处死了,司马迁能活下来,说明汉武帝对他的恩德已是天高地厚,无可指责。
《史记》的长处是:“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即,善于把历史事件、人物、时间,整理得井井有条,既有道理,又不哗众取宠,文字质朴但不猥琐,直抒胸臆,句句都是实情,不浮夸,也不隐恶,确实是实录。缺点,恰是公羊史观,如他对公孙弘批评,就欠妥。司马迁的“史学罪案”,是汉朝“尊儒”后,公羊家制造的第一起学术冤案,应彻底平反和批判。今本《史记》是南北朝时恢复的,多有错谬,有人以此苛责司马迁,不妥。(胡宝平 孙景坛《〈史记〉的“成书、学术罪案、主要特点”新探》,《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史学,罪案,西汉,最伟大,司马迁史学 罪案 西汉 最伟大 司马迁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司马迁网罗天下旧闻,依据史料,作《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和一篇《太史公自序》,总计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称为《太史公书》。他认为,该书是对《六艺》的拾遗补阙,自成一家之言,兼采《六经》异传,并蓄百家思想。他将该书的正本藏到了名山之中,副本留在京都,以待后世圣人君子研究。(以拾遗补阙,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载史上至黄帝,止于太初。
有人认为,《史记》是“李陵之祸”的产物;《史记》能成为名著,因为“李陵之祸”使司马迁实现了一位普通史官到伟大史家的根本性转变,不妥。因为此时《史记》已写七年了;而且,他的史学观和是非观不是“李陵之祸”改变的,他原本就有“六经异传”以及“百家思想”,这才是《史记》成为名著的原因。
《汉书·艺文志》载,司马迁有赋八篇。但是,今天只有《悲士不遇赋》传世。(《艺文类聚·卷三十》)司马迁受刑后,任中书令,很受汉武帝宠爱。老朋友益州刺史任安,给他写信,希望他学习古代贤臣,能向皇帝推荐人才(就是任安自己)。司马迁写了《报任安书》作了回答。汉宣帝时期,《太史公书》首先由司马迁的外甥杨恽传出,杨恽也被朝廷上下誉为奇才,名显一时,被提拔为“左曹”。新莽时期,王莽特地加封司马迁的后代人为“史通子”,以示褒奖。(《汉书·公孙刘田王杨蔡陈郑传》;《汉书·马迁传》)
“史学罪案”质疑 西汉后期,扬雄认为:《太史公书》记载了六国、西楚和汉初等历史,是非观与公羊思想不完全相同。(《汉书·扬雄传》:是非颇谬于经。)东汉初期,卫宏在《汉书旧仪注》中说:“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力述说汉景帝的短处及汉武帝的过错,汉武帝怒而削《孝景本纪》。后来,司马迁帮李陵说话,所以被处腐刑。又因为有怨言,他被下狱而死”。(《史记·太史公自序》裴骃集解)班固的父亲班彪说:司马迁论说学术,先讲“黄老”,后讲《五经》;记叙工商,轻视仁义并羞辱贫穷;谈到游侠,鄙视节操而重视事功,这都是伤害了儒学的根本思想,这是他被处以“宫刑”报应。(《后汉书·班彪传》: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此其大敝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范升说:《太史公》与《五经》相悖,与孔子的言论不合。(《后汉书·范升传》:《太史公》违戾五经,谬孔子言。)班固在肯定以上批评外,说:“汉朝承接唐尧的运数,建立了帝业,到达六世的时候,史臣司马迁乃追述汉家的功德,私造当代皇帝《本纪》,还将其编在了百王的后面,尤其与秦朝和项羽并列!”(《后汉书·班彪传》:固以为汉绍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
东汉中期,召开了白虎观经学会议,会上《公羊》派占了上风,董仲舒的“三纲”思想被写进法典(《白虎通》),思想专制成为现实。会后,杨终受诏将《史记》删得只剩十余万言。(《后汉书·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后受诏删《太史公书》为十余万言。)因为汉明帝就认为,司马迁所写的书虽成一家之言,扬名于后世。可是,由于他被处宫刑,所以文中有刺讥,贬损当世,不是义士。而司马相如无节操,文章有浮华之辞,没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可是,死后能表忠心,主上(汉武帝)找他遗书时,能称颂皇帝的功德,建议封禅(《言封禅书》),是忠臣的作风,远远超过了司马迁。”(班固《典引序》引明帝永平十七年的诏书:“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士也。司马相如无节,但有浮华之辞,不周于用。至于疾病而遗忠,主上求取其书,竟得颂述功德,言封禅事,忠臣效也。至是贤迁远矣。”)东汉末,王允说:“从前,汉武帝没杀司马迁,让他写了‘诽谤’的史书,流毒后世。”(《后汉书·蔡邕列传》: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大约在东汉后期,《太史公书》也被贬为《史记》。
应当说,司马迁的“史学罪案”是千古冤案。第一,这是公羊派的门户偏见。批评司马迁的都是公羊学家,因为他们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司马迁则非。第二,兼采《左传》和百家思想无可指责。公羊家完全否定《左传》是儒经,不妥。时至今日,儒家十三经都有《左传》。而且,百家思想不是全无是处,汉武帝“尊儒”就“悉延百端”,这是学术自由的表现。第三,事实根据不足。从《孝景本纪》看不出“诽谤”;《今上本纪》失传,但从《太史公自序》的提要看:“汉朝兴起到今上(汉武帝),已经五世,隆盛开始于建元时期,对外反侵略,开疆拓土;对内修订各种法度:封禅、更定历法和改变官服颜色。以此为原则,作《今上本纪》。”他对汉武帝的歌颂是主旋律。第四,其他理由都属诬陷或臆断。如,黄老”在汉朝治国思想上早于《五经》,先叙述“黄老”,不算错;司马迁身为史官,写史天经地义,还与上大夫壶遂讨论过,不能说“私作本纪”;司马迁因“有怨言而死于狱中”的说法,没有班固和其他文献的佐证。
历史反思 现在,有人仍认为,《史记》是“牢骚之作”,司马迁因“李陵之祸”不满,所以在《孝武本纪》中多记求仙问药之事。还有人以“李陵之祸”批评汉武帝“搞专制”。
我们认为,司马迁能忍辱负重,不负父亲嘱咐和历史使命,是后世的楷模。《史记》是“一家之言”的典范,只能看出一个史学家高尚的职业道德,看不出“牢骚”。《孝武本纪》是后人用《封禅书》补的,以此批评司马迁,不妥。“李陵之祸”不是汉武帝对司马迁的报复,司马迁是咎由自取。李陵降敌,大节有亏,他为叛徒辩护,言之不当,这是政治错误,不属思想专制。而且,李陵一家都被处死了,司马迁能活下来,说明汉武帝对他的恩德已是天高地厚,无可指责。
《史记》的长处是:“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即,善于把历史事件、人物、时间,整理得井井有条,既有道理,又不哗众取宠,文字质朴但不猥琐,直抒胸臆,句句都是实情,不浮夸,也不隐恶,确实是实录。缺点,恰是公羊史观,如他对公孙弘批评,就欠妥。司马迁的“史学罪案”,是汉朝“尊儒”后,公羊家制造的第一起学术冤案,应彻底平反和批判。今本《史记》是南北朝时恢复的,多有错谬,有人以此苛责司马迁,不妥。(胡宝平 孙景坛《〈史记〉的“成书、学术罪案、主要特点”新探》,《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
关键字: 内容标签:史学,罪案,西汉,最伟大,司马迁史学 罪案 西汉 最伟大 司马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考证:李师师的最终归属之谜(2)||上一篇:王安石变法:宋神宗模棱两可态度是致命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