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特征:要民主,人民要当家作主。
“师夷”是手段,是办法。实现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才是第二次大变局的主题。
经过二千年的故步自封,通过列强的崛起与入侵,眼见政府的腐败与国家的落后,人们终于觉醒了。越来越多国人认识到:天下应是人民的天下,国家应是人民的国家。只有人民自己管理国家,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国家的利益,创造美好的未来;少数人的专政,个别人的独裁,总要给国家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于是,民主化、人权、法治、依法治国诸问题,就成了封建专制被推翻后变革的最基本的课题。
不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就不能由穷变富,不能由弱变强。就不能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有权继续存在的受尊敬的一员。
实际上,早在晚清时的先进人士已冒着杀头危险提出民主问题了。谭嗣同就说:“君,末也;民,本也。”他明确主张实行“民治”(《仁学》)。梁启超也认识到:“不及百年,将举五洲而悉惟民之从,吾中国亦未必能独立而不变。”(《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这些言论引起保守派的激烈反弹,疯狂围剿,攻击为“无父无君之乱党”。骂“一切平等,禽兽之行”,是“背叛圣教,败灭伦常”。张之洞耸人听闻地斥责说:“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
为了减少阻力,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抬出了孟老夫子,说孟子早就主张“两院制”。因为孟子说过:“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查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去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查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康有为解释说,诸大夫就是上院,国人就是下院。国君要经过上下两院后,进行调查再做决定,这就是“两院制”。这种牵强附会的解释,当然不会使顽固派信服。
由于民主政治是关系国家兴衰存亡的致命问题,所以成了一切忧国忧民有识之士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反袁的二次革命,“五四运动”,打倒蒋介石政权,推翻三座大山,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中国的建立,为实现这一目标开辟了广阔大道,但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与人治习惯的影响,要完满完成这一伟大辉煌的历史使命,仍需我们继续努力。
第三个特征:动力与阻力的转换。
这是上一个问题的延伸。
向谁要民主?将触犯什么人?不言而喻,自然要向大权独揽者要,要触犯专制者的利益。这对于一个根本缺乏现代意识、缺乏民主熏陶、而又嗜权如命的独裁专制者来说,简直是与虎谋皮的事情。
因此,与第一次变局相比,变革的动力与阻力就换位了。
战国时代各国的改革,都是由各国君主主动重用杰出法家自上而下强力推行的。七大国以及郑、宋、鲁等小国莫不如此。因为他们处于各国兼并空前激烈的严峻时期,他们意识到:要不灭亡就必须富国强兵,要富国强兵就必须改革,要改革就必然触动贵族领主们的利益,调动庶民与新兴地主及其他各阶层的爱国、生产与作战积极性。因此,国君就成了改革的主导力量,广大贵族就成了改革对象。
齐桓公用管仲,郑简公用子产,魏文侯用李悝,楚悼王用吴起,秦孝公用商鞅,秦始皇用李斯,都遭到了贵族的顽强抵抗。吴起、商鞅、李斯等人因此遭惨杀。
由于变革的性质与任务不同,变革的动力与阻力变了,而习惯于独揽无限权力的原有统治者,几乎没有一个是心甘情愿自动放弃这种权力的。
韩非子说过“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什么是国之利器?就是国家权力。慈禧太后在这方面的表现就是个活生生的典型。
晚清灭亡前的半个世纪,实际掌权者是慈禧。颐和园里有条对联:“五十年间天下母,后来无继前无偶。”“天下母”一当就是五十年,的确是后无继者,以前也没有第二个。但若就她一旦掌握了独裁大权就决不松手,谁挑战就坚决镇压这点看,她便“后有来者前有偶”,绝对是千年一律的了。
今天,二次变局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十年动乱”的中国共产党人,有决心有能力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自己的理想与奋斗目标。我们党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等,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的。
梁启超在二次变局前期说过一段话:“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操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所敢言矣!”(《变法通议》)只要变革没有最后完成,应一直以此话为警为戒!
(本文原载于《炎黄春秋》2003年第7期,原标题为“管窥中国历史上‘两大变局’”)
关键字: 内容标签:老夫子,管窥,两大,史上,助阵,变局,中国,康有为老夫子 管窥 两大 史上 助阵 变局 中国 康有为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师夷”是手段,是办法。实现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才是第二次大变局的主题。
经过二千年的故步自封,通过列强的崛起与入侵,眼见政府的腐败与国家的落后,人们终于觉醒了。越来越多国人认识到:天下应是人民的天下,国家应是人民的国家。只有人民自己管理国家,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国家的利益,创造美好的未来;少数人的专政,个别人的独裁,总要给国家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于是,民主化、人权、法治、依法治国诸问题,就成了封建专制被推翻后变革的最基本的课题。
不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就不能由穷变富,不能由弱变强。就不能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有权继续存在的受尊敬的一员。
实际上,早在晚清时的先进人士已冒着杀头危险提出民主问题了。谭嗣同就说:“君,末也;民,本也。”他明确主张实行“民治”(《仁学》)。梁启超也认识到:“不及百年,将举五洲而悉惟民之从,吾中国亦未必能独立而不变。”(《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这些言论引起保守派的激烈反弹,疯狂围剿,攻击为“无父无君之乱党”。骂“一切平等,禽兽之行”,是“背叛圣教,败灭伦常”。张之洞耸人听闻地斥责说:“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纪纲不行,大乱四起”!
为了减少阻力,主张君主立宪的康有为,抬出了孟老夫子,说孟子早就主张“两院制”。因为孟子说过:“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查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去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查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康有为解释说,诸大夫就是上院,国人就是下院。国君要经过上下两院后,进行调查再做决定,这就是“两院制”。这种牵强附会的解释,当然不会使顽固派信服。
由于民主政治是关系国家兴衰存亡的致命问题,所以成了一切忧国忧民有识之士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反袁的二次革命,“五四运动”,打倒蒋介石政权,推翻三座大山,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新中国的建立,为实现这一目标开辟了广阔大道,但由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与人治习惯的影响,要完满完成这一伟大辉煌的历史使命,仍需我们继续努力。
第三个特征:动力与阻力的转换。
这是上一个问题的延伸。
向谁要民主?将触犯什么人?不言而喻,自然要向大权独揽者要,要触犯专制者的利益。这对于一个根本缺乏现代意识、缺乏民主熏陶、而又嗜权如命的独裁专制者来说,简直是与虎谋皮的事情。
因此,与第一次变局相比,变革的动力与阻力就换位了。
战国时代各国的改革,都是由各国君主主动重用杰出法家自上而下强力推行的。七大国以及郑、宋、鲁等小国莫不如此。因为他们处于各国兼并空前激烈的严峻时期,他们意识到:要不灭亡就必须富国强兵,要富国强兵就必须改革,要改革就必然触动贵族领主们的利益,调动庶民与新兴地主及其他各阶层的爱国、生产与作战积极性。因此,国君就成了改革的主导力量,广大贵族就成了改革对象。
齐桓公用管仲,郑简公用子产,魏文侯用李悝,楚悼王用吴起,秦孝公用商鞅,秦始皇用李斯,都遭到了贵族的顽强抵抗。吴起、商鞅、李斯等人因此遭惨杀。
由于变革的性质与任务不同,变革的动力与阻力变了,而习惯于独揽无限权力的原有统治者,几乎没有一个是心甘情愿自动放弃这种权力的。
韩非子说过“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什么是国之利器?就是国家权力。慈禧太后在这方面的表现就是个活生生的典型。
晚清灭亡前的半个世纪,实际掌权者是慈禧。颐和园里有条对联:“五十年间天下母,后来无继前无偶。”“天下母”一当就是五十年,的确是后无继者,以前也没有第二个。但若就她一旦掌握了独裁大权就决不松手,谁挑战就坚决镇压这点看,她便“后有来者前有偶”,绝对是千年一律的了。
今天,二次变局已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十年动乱”的中国共产党人,有决心有能力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自己的理想与奋斗目标。我们党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等,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理想的。
梁启超在二次变局前期说过一段话:“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操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所敢言矣!”(《变法通议》)只要变革没有最后完成,应一直以此话为警为戒!
(本文原载于《炎黄春秋》2003年第7期,原标题为“管窥中国历史上‘两大变局’”)
关键字: 内容标签:老夫子,管窥,两大,史上,助阵,变局,中国,康有为老夫子 管窥 两大 史上 助阵 变局 中国 康有为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辛亥革命中的珠海“女杰”||上一篇:武则天为谋皇后之位亲手扼杀女儿之说并不属实(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