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管窥中国史上"两大变局":康有为搬孟老夫子助阵(2)

编辑:秋痕 来源:人民网
 
“周失在于制,不在于政;秦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虽亡,秦制仍为“万世法”
这是柳宗元在《封建论》里说的话。周朝灭亡是因为它的制度不行,不是它的政策不好;秦亡不是因为制度不好,是因为实行了错误政策。
秦变(贵族世袭的)私天下为“公天下”,是势所必然。公天下“使贤者居上,不肖者居下”;世袭制,继位者不必贤,不继位者未必不贤,天下就难治了!
苏轼评论说:“论封建者”,“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文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志林》)称赞柳宗元的观点为千古不移之真理。
为什么呢?苏轼接下去说:“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乱之始也。”他说:“自书契(即文字)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而汉以后,“君臣父子相贼虐者”都是王侯子孙。其余卿大夫不世袭,靠才能选拔,就没有这种事了。所以秦制“当为万世法”!
秦在统一全国后,不考虑战后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医治战乱创伤,恢复生产,填饱肚子,安居乐业。却在派大军驱逐匈奴后,又征调几十万劳力修万里长城,大规模“移民”,大规模修宫殿、筑驰道。弄得老百姓妻离子散民不聊生怨声载道!更为关键的是秦始皇用人不慎,他刚死就被野心家赵高和不肖儿子胡亥篡了皇位。使秦的错误不仅得不到纠正,反而变本加厉了。终于激发民变,大局糜烂,万世基业毁于一旦!
成也汉董,败也汉董
秦虽亡,秦所开创的事业并没亡。刘汉王朝继承了秦的事业并加以完善,使这个模式一定就是二千年。
最终使这一模式“定型”是秦亡后约半个世纪的汉武帝、董仲舒。虽说汉初也封过王、侯,但他们只食租,不治民。已没有行政权力。而且没多久又都废了。
说秦制“完善”于汉武帝董仲舒时期,主要是指这个时期确立了一整套适应当时经济制度与政治体制的意识形态。这就是董仲舒提出的、汉武帝予以采纳并大力推广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是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他在对策“天人三策”中提出:“诸不在六艺(即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天人感应”理论就是他发明的。他认为天是有意志、有目的、能支配一切的最高主宰,是人格化了的上帝。他的基本观念是:“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他还根据“阳尊阴卑”的观念,建立了“三纲”道德观。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从而使皇权、父权、夫权伦理观,成了巩固封建制度的不可动摇的浸骨入髓的精神力量。世世代代祖祖辈辈的中国人,都把这些教条作为天经地义。
除“孔子之术”其他一概“绝其道”的影响,比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更严重!它使封建社会稳定了二千年,也使中国社会停滞了二千年。
实际上,他所谓的孔子之学,是他按现实需要与他自己的认识修正改造了的儒学。他扼杀了儒学其他许多方面的生动活泼的东西。儒家当年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多方面的。既有军事家吴起,也有富等国君的子贡。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儒家还培养出像李悝(子夏的学生)、吴起(曾子的学生)、韩非、李斯(儒家大师荀子的学生)等法家著名人物。子路“可使治赋”,冉有“可使为宰”,公西华“可使与宾客言”。都是国家需要的管财政的、做行政领导的、办外交的人才,不是“一家的学者”。
“罢黜百家”延续到宋明理学与八股取士之后,路子越来越窄,把全国知识分子引向了死胡同。正如班固说的:“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对策,劝以官禄,迄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枝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利禄之路然也。”曹聚仁在读到这里时感叹道:透辟极了!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比发财与做官,对人更有诱惑力的了!
从此,普天下的士子,一股脑都“皓首穷经”,把毕生精力耗尽在四书五经里,一天到晚吟诗诵词背章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心只为科举做官当老爷。什么数学、化学、物理学,什么英国、德国、法兰西!满朝文武一窍不通毫无所知。人家一打进来,又怎能不一触即溃望风而逃?
若像董仲舒那样,只允许他认为有用的一种思想存在,而且把这种思想简单地归结在一个狭窄的框框里;把其他一切人类有史以来的精神财富都“禁绝”,结果就必然扼杀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营养、创新的动力,阻碍新生事物生长,成为阻碍社会前进的绊脚石。
“第二次大变局”的提出与开始
第二次大变局,早在鸦片战争前已开始酝酿,到鸦片战争时进入急剧裂变阶段。
李鸿章应是早期察觉这一大变局的人物之一。不过,从他的原话“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看,他看到了这次大变局,却不认识从春秋战国开始的第一次大变局。那时唯物史观还远未传到中国,他能有这样的看法已经很不简单了。
把两大变局同提的是冯友兰先生,并分为三个时期,他说:
头一次大转变是在春秋战国,产生了一个封建主义的大帝国,它一直持续到鸦片战争,封建制度发生根本动摇,第二次转变即从那里开始。从鸦片战争到文化大革命,都是转变的开始。以后就算不再走弯路,过程也是漫长的。估计要到二十一世纪才能走完大转变时期。(《光明日报》86.6.23)




关键字: 内容标签:老夫子,管窥,两大,史上,助阵,变局,中国,康有为老夫子 管窥 两大 史上 助阵 变局 中国 康有为
下一篇:北京中轴线上的历史故事:南锣鼓巷有洪承畴府(2)||上一篇:宋太祖欲迁都洛阳长安被制止 选错首都埋下祸根(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