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压正》是赵树理唯一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作品。电视剧《赵树理》的剧作者潘保安认为,这是一个令人非常不解的现象:“赵树理对于土改运动,是全身心投入的。1947年8月,晋冀鲁豫中央局召开了86天土地会议,赵树理是主席团成员。会后,他作为土改工作团的河北武安县副团长到了武安。他所去的赵庄有7000口人,1万多亩地,相当具有典型性。就在这时,《人民日报》首次赠予赵树理‘农民作家’称号,按说他应该写出关于土改的大作品的!当时周立波写出了《暴风骤雨》,丁玲写出了《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加上贺敬之、丁毅执笔的集体创作《白毛女》,这3部作品获得了斯大林文学奖,这是一个世界级的奖项,1950年代初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很为这3部文学作品感到骄傲。赵树理却没有写出这样的作品,他在土改中,只是写了8篇文章,和1部中篇小说《邪不压正》……”
即使在《邪不压正》这部小说中,赵树理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的也并非地主阶级,而是地主的帮凶、后来混进村级政权的流氓无产者“小旦”,以及被小旦拉拢,逐步变得流氓化的“坏干部”“小昌”。小说最后,工作团来到了下河村,在整党会上,群众起来揭发小昌、小旦。小昌受到党的处分,而流氓小旦则被群众认请了面目,“再不能叫你像以前那样张牙舞爪了”!
但在赵树理后来描写人民公社化的小说《“锻炼锻炼”》里,我们又看到了“张牙舞爪”的流氓村干杨小四。跟小旦相比,杨小四的脸谱涂抹了更多的正面色彩,能更娴熟地运用法律和政权的手段来镇压农民。杨小四的流氓习气,不仅表现在他动不动用“罚款”、“坐牢”和“送乡政府”来欺侮不识字的农民,亦在于他精心设下圈套,一步步引诱农民“犯罪”,然后利用群众的盲目性,开批斗会,从精神和名誉上彻底整垮他眼中的“落后农民”。
小说结尾,杨小四如一颗政治新星冉冉升起,可想而知,他以后“张牙舞爪”的机会肯定更多了。
虽然赵树理的小说人物多以尉迟村民为原型,但小说里的流氓无产者形象却并非出自这里。1966年5月,“文革”开始,一些造反派多次来到尉迟村,召开批判赵树理的大会。尉迟村原支书马海镇告诉记者:“上面很多人都要看赵树理的家乡人怎么批斗他,但上台发言的社员,刚说了三句,就开始为赵树理表功了。记者一看这些话不能录音,只好拍几张照片回去交差。”
但尉迟村村委会写于2003年的回忆赵树理文章《永恒的记忆》,也提供了另一种场景:“当时村里也有一些紧跟形势、红极一时的‘聪明人’,积极配合上级意图,‘义愤填膺,揭得最深,批得最狠’。而在赵树理平反之后,却又摇身一变,大献殷勤,成为最崇敬赵树理的热心人。”
文章作者颇为愤慨地写道:“这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变色龙,过去有,现在还有,将来也不会根绝。警惕啊,人们!决不能让社会主义的江山白白断送在他们这帮坏人‘王八蛋’手中!”
话糙理不糙。从近年来各地村级选举中爆出的地痞恶霸利用流氓手段操纵选举,当上村官,欺压村民的例子来看,这样的提醒不无道理。
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
新型农村的建设并非始自今日,应该说从新中国成立起就开始了。不管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还是人民公社,都是在尝试。但这些建设很少由农民自己作主。不但农民个人作不了主,连村集体也作不了主,而是由公社干部,乃至县、地、省的干部代表国家来指挥,集体被动响应,农民盲目跟随,由此带来了浪费惊人、效率低下和“非驴非马”的建设成果。
在沁水县,栽桑养蚕是一项传统副业。1936年全县共有桑树55万株,产叶500万斤,产茧30多万斤,按当时3万农户平均,每户可收入大洋4 元。农谚曰:“每亩地边五株桑,家家都是好时光。”然而,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全县农村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刨掉桑树200多万株,蚕茧产量由1965年的55.7万斤急剧下降到1971年的37.6万斤。
关键字: 内容标签:质疑,困难,农村,赵树理,生活质疑 困难 农村 赵树理 生活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即使在《邪不压正》这部小说中,赵树理批判的矛头主要指向的也并非地主阶级,而是地主的帮凶、后来混进村级政权的流氓无产者“小旦”,以及被小旦拉拢,逐步变得流氓化的“坏干部”“小昌”。小说最后,工作团来到了下河村,在整党会上,群众起来揭发小昌、小旦。小昌受到党的处分,而流氓小旦则被群众认请了面目,“再不能叫你像以前那样张牙舞爪了”!
但在赵树理后来描写人民公社化的小说《“锻炼锻炼”》里,我们又看到了“张牙舞爪”的流氓村干杨小四。跟小旦相比,杨小四的脸谱涂抹了更多的正面色彩,能更娴熟地运用法律和政权的手段来镇压农民。杨小四的流氓习气,不仅表现在他动不动用“罚款”、“坐牢”和“送乡政府”来欺侮不识字的农民,亦在于他精心设下圈套,一步步引诱农民“犯罪”,然后利用群众的盲目性,开批斗会,从精神和名誉上彻底整垮他眼中的“落后农民”。
小说结尾,杨小四如一颗政治新星冉冉升起,可想而知,他以后“张牙舞爪”的机会肯定更多了。
虽然赵树理的小说人物多以尉迟村民为原型,但小说里的流氓无产者形象却并非出自这里。1966年5月,“文革”开始,一些造反派多次来到尉迟村,召开批判赵树理的大会。尉迟村原支书马海镇告诉记者:“上面很多人都要看赵树理的家乡人怎么批斗他,但上台发言的社员,刚说了三句,就开始为赵树理表功了。记者一看这些话不能录音,只好拍几张照片回去交差。”
但尉迟村村委会写于2003年的回忆赵树理文章《永恒的记忆》,也提供了另一种场景:“当时村里也有一些紧跟形势、红极一时的‘聪明人’,积极配合上级意图,‘义愤填膺,揭得最深,批得最狠’。而在赵树理平反之后,却又摇身一变,大献殷勤,成为最崇敬赵树理的热心人。”
文章作者颇为愤慨地写道:“这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变色龙,过去有,现在还有,将来也不会根绝。警惕啊,人们!决不能让社会主义的江山白白断送在他们这帮坏人‘王八蛋’手中!”
话糙理不糙。从近年来各地村级选举中爆出的地痞恶霸利用流氓手段操纵选举,当上村官,欺压村民的例子来看,这样的提醒不无道理。
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
新型农村的建设并非始自今日,应该说从新中国成立起就开始了。不管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还是人民公社,都是在尝试。但这些建设很少由农民自己作主。不但农民个人作不了主,连村集体也作不了主,而是由公社干部,乃至县、地、省的干部代表国家来指挥,集体被动响应,农民盲目跟随,由此带来了浪费惊人、效率低下和“非驴非马”的建设成果。
在沁水县,栽桑养蚕是一项传统副业。1936年全县共有桑树55万株,产叶500万斤,产茧30多万斤,按当时3万农户平均,每户可收入大洋4 元。农谚曰:“每亩地边五株桑,家家都是好时光。”然而,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由于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全县农村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刨掉桑树200多万株,蚕茧产量由1965年的55.7万斤急剧下降到1971年的37.6万斤。
关键字: 内容标签:质疑,困难,农村,赵树理,生活质疑 困难 农村 赵树理 生活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盘点亡国后妃的悲惨命运:或被迫做妓女 或自焚(2)||上一篇: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任用常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