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出土297张西汉纸
放马滩纸的发现,让何双全觉得自己“命很好”,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更好的命”还在后面。
1987年,在甘肃敦煌悬泉置,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队员采集到多枚暴露在地表的木简。当时正在敦煌考察的何双全被紧急调往现场。根据地表发现的汉简,何双全确定这是“汉代遗址无疑。”事后,甘肃省考古所决定,悬泉置遗址暂时以地下掩埋保护为主。
何双全回来后,始终惦记着这处汉代遗址,此后的两年每年都去勘察。1989年勘察时,发现地表被挖了5个洞,“坏了,有人盗墓。”何双全立即给上级打了报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0年冬开始对悬泉置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长达3年的发掘过程,一次又一次地给何双全惊喜。悬泉置遗址共出土古纸550张,其中西汉纸297张,7张西汉纸上有字,成为目前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古纸最多的地方。
悬泉置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与安西县交界处,西距敦煌市府(古沙洲)60公里,东去安西县府(古瓜州)60公里,是汉代驿站遗址。
遗址占地22500平方米,包括办事机关、马厩。院外西北部是垃圾堆,大部分遗物、简牍都是出土于此。
据何双全介绍,文物堆积的土层层次十分清晰,出土纪年木简最早的为西汉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最晚的为王莽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纸的年代与此对应。
何双全带着潘吉星到过正在发掘的现场。此后两人接受本刊访问时,都提到一个细节,在尚未挖掘出的地层中,他们看到汉简和古纸纽在一起。
“除此之外,纸上字体也可以分辨纸的年代。”何双全说,西汉和东汉的书法不同。西汉是半草半隶的书法风格,到了东汉,要么隶书,要么草书,风格比较统一了。
何双全将发掘简报刊登在《文物》杂志2000年第5期上。长达40万字的最终发掘报告,他仍在撰写中。他说,这是他退休前最重要的事情了。
至此,“蔡伦以前有纸说似乎没有什么疑点了,”何双全说,“悬泉置297张西汉纸的发现,为研究造纸起源提供了丰富的实证。”
我国以前有过这样的说法,认为“考古不下三代”,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代以后的文献记载已经十分丰富,各种正史和野史的历史文献众多,并且保存的情况也相对比较好,不需要进行考古研究了。其实情况并非如此。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是不同的信息库,前者一般记录的是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而后者发掘到的更多是各阶层民众日常生活的遗留物。因此,即便对于文献记录非常详尽的遗址和历史阶段,考古研究也能为历史提供极为重要的信息。正如中国考古学会前理事长苏秉琦说言,历史已逝,考古学使它复活。
针对长达大半个世纪的争论,2010年7月出版的《中国考古学·秦汉卷》,根据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指出,“早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中国已创造出了麻质植物纤维纸。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不断进展,在陕西、甘肃、新疆等地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中发现西汉不同时期制造的古纸,从而引起了造纸起源问题的大讨论。”
这本中国考古界最权威的著作,对这些西汉纸做出了具体的描述,称,“这些古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编著者最后得出结论:“‘西汉有纸’毫无疑问”“早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我国已经有造纸技术,而且应用于包装、书写和绘图等领域,比东汉蔡伦造纸早两三百年。”
李杨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官司,蔡伦官司 蔡伦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放马滩纸的发现,让何双全觉得自己“命很好”,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更好的命”还在后面。
1987年,在甘肃敦煌悬泉置,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队员采集到多枚暴露在地表的木简。当时正在敦煌考察的何双全被紧急调往现场。根据地表发现的汉简,何双全确定这是“汉代遗址无疑。”事后,甘肃省考古所决定,悬泉置遗址暂时以地下掩埋保护为主。
何双全回来后,始终惦记着这处汉代遗址,此后的两年每年都去勘察。1989年勘察时,发现地表被挖了5个洞,“坏了,有人盗墓。”何双全立即给上级打了报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1990年冬开始对悬泉置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长达3年的发掘过程,一次又一次地给何双全惊喜。悬泉置遗址共出土古纸550张,其中西汉纸297张,7张西汉纸上有字,成为目前我国考古发掘中发现古纸最多的地方。
悬泉置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与安西县交界处,西距敦煌市府(古沙洲)60公里,东去安西县府(古瓜州)60公里,是汉代驿站遗址。
遗址占地22500平方米,包括办事机关、马厩。院外西北部是垃圾堆,大部分遗物、简牍都是出土于此。
据何双全介绍,文物堆积的土层层次十分清晰,出土纪年木简最早的为西汉昭帝元凤元年(公元前80年),最晚的为王莽始建国四年(公元12年),纸的年代与此对应。
何双全带着潘吉星到过正在发掘的现场。此后两人接受本刊访问时,都提到一个细节,在尚未挖掘出的地层中,他们看到汉简和古纸纽在一起。
“除此之外,纸上字体也可以分辨纸的年代。”何双全说,西汉和东汉的书法不同。西汉是半草半隶的书法风格,到了东汉,要么隶书,要么草书,风格比较统一了。
何双全将发掘简报刊登在《文物》杂志2000年第5期上。长达40万字的最终发掘报告,他仍在撰写中。他说,这是他退休前最重要的事情了。
至此,“蔡伦以前有纸说似乎没有什么疑点了,”何双全说,“悬泉置297张西汉纸的发现,为研究造纸起源提供了丰富的实证。”
我国以前有过这样的说法,认为“考古不下三代”,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代以后的文献记载已经十分丰富,各种正史和野史的历史文献众多,并且保存的情况也相对比较好,不需要进行考古研究了。其实情况并非如此。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是不同的信息库,前者一般记录的是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而后者发掘到的更多是各阶层民众日常生活的遗留物。因此,即便对于文献记录非常详尽的遗址和历史阶段,考古研究也能为历史提供极为重要的信息。正如中国考古学会前理事长苏秉琦说言,历史已逝,考古学使它复活。
针对长达大半个世纪的争论,2010年7月出版的《中国考古学·秦汉卷》,根据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指出,“早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中国已创造出了麻质植物纤维纸。随着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考古工作的不断进展,在陕西、甘肃、新疆等地许多西汉遗址和墓葬中发现西汉不同时期制造的古纸,从而引起了造纸起源问题的大讨论。”
这本中国考古界最权威的著作,对这些西汉纸做出了具体的描述,称,“这些古纸不但都早于蔡伦纸,而且有些纸上还有墨迹字体,说明已用于文书的书写。”
编著者最后得出结论:“‘西汉有纸’毫无疑问”“早在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我国已经有造纸技术,而且应用于包装、书写和绘图等领域,比东汉蔡伦造纸早两三百年。”
李杨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官司,蔡伦官司 蔡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任用常识(6)||上一篇:西汉古堰新津通济堰:拦截大江造福苍生两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