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刘兆英:谈老子一生重大事件 孔子因其教诲而清醒(3)

编辑:Jina 来源:历时千年
 
老子在任有什么重大的事情呢?记载不多。他在东周王室做工作估计做了几十年,那个时候没有退休这一说法,如果不出问题,一直可以干到死,后来可能出问题了,这是我讲的第二个问题。从目前记载和咱们了解的东西来说,没有什么值得一说的事情,但是在这个期间,这个期间发生了另外一个事情,这就是和中国历史上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的会面,这个会面确实应该称为历史性的,这在司马迁的《史记》里面谈到这个事,在《史记》中这么说,就是你所说的那些东西,连他的骨头都已经朽烂了,单单他留下来的话还在。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它记载了老子跟孔子说的这一段话,老子的这段话是在孔子说了很多话之后,孔子说了这段话,从这一段话里面,孔子这个时候到洛阳去找老子论理的时候,年龄大概是30岁,老子的年龄恐怕起码是两个30岁,甚至两个半30岁。孔子当年是一个很年轻的娃娃,而老子地位很高,并且老子对外有仁人之称,就是说在当时就是一个非常博学的人。 


  老子对孔子表达过很严厉的批评,要求孔子去掉表现出来的骄气与多欲。孔子这个时候已经办学了。孔子走了以后,给他的弟子说,感觉这一批评使他头脑清醒了,然后他认为老子就像龙,因为龙可以乘风云而上天,这是司马迁记载的。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面还有一段记载,临分别的时候孔子要去回访老子,他说,“我听说富贵的人,所谓的礼节要送人财物,仁人者送人以言,博学的人送人一句话”,老子即使不穷也没有富贵,于是就送了一句话,这句话是这么说的——一个聪明的人能够很深入地对事物进行分辨。一个人他很聪明,而他离死很近,是为什么呢?因为喜欢议论人家,揭发人家的短处,孔子估计和老子说了很多对别人的意见,他可能有很多理想,对自己的现状很不满意。老子认为,作为为人子者,或者为人臣者,你作为父母的孩子,作为君子的臣子,不能把自己摆在第一位,这就是老子给孔子讲的两段话,一个是刚见面,一个是分别赠言,后来司马迁说,孔子从洛阳回来以后,到了学校以后,他的生源增加了,身份地位也提高了,这个就是《史记》里面记载的,老子和孔子的见面。


  后来儒家对这个事情也是认可的,孔子思老也是从这来的,到了战国时,也出现了儒家和道家的争论,这些争论都体现在各种各样的故事里面,这是我讲的第四个问题。老子和孔子会面这个是非常重要的,这里面也有故事性。 


  第五个问题,老子的离职,司马迁是这么说的,从司马迁这句话上,好像老子是自动离职的,在《庄子》的记载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免而不拒。老子是被免职,被免职和自动离职还有区别,恐怕《庄子》的话比较可信,因为当时发生了一件事情,那个时候周非常混乱老子的离职有两种说法,一个是自动离职,这是司马迁说的,一个是免而不拒,这是庄子说的,真假难辩,所以他这个离职,免而不拒,这也算老子一生重大的事件。还有一个事件,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咱们知道孔子曾经游说诸侯,但是关于老子出游没有这方面的记载,老子这本书,就是《道德经》这本书,根据司马迁的说法,就是老子亲自写的,如果你把道德经反复钻研,就可以看出来,老子的《道德经》都是记录下来的,都是被人记录下来的,不是很详细的记录观点,这些人物都有共同性,共同性就是面前都是执政者,都是诸侯,也就是说,老子也曾经和孔子一样,游说过各国诸侯,要接受他的哲学主张和政治主张,只要认真的去读这里面的故事就多了,就可以知道,游说诸侯,这是主要的一个观点。 


  再一个重大事件,就是出关之行,老子出关之行,老子被免职,然后被各诸侯国请去,他可以做帝王师,他从哲学讲到治道,游说诸侯,最后出关,老子和孔子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老子都是应别人的邀请来的,不是自己主动要找别人要去,这个和老子的地位有关,老子出关入秦,很可能接受秦的邀请,并且到楼观,这个和楼观的道院缘关系密不可分,记载就说这个地方是周康。老子是东周晚年的,因为传说矛盾很多,到楼观这个地方讲学就有了根据了。周穆王的时候,为了招引民间有才能的人,把这个地方设为道院,这个地方历来就是讲经说道的地方,把老子请到这个地方很有道理,楼观讲学也是老子一生重大的事件。

关键字: 内容标签:孔子,教诲,因其,老子,重大事件,清醒,刘兆英孔子 教诲 因其 老子 重大事件 清醒 刘兆英
下一篇:巾帼英雄“花木兰”究竟姓什么?(2)||上一篇:柳如是:墨香得气美人中(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