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瘦马,一叶扁舟,贬官柳宗元被朝廷放逐到更偏远的柳州去了。
长亭外,古道边,碧连天的芳草依然繁茂,京城里的车水马龙依然喧嚣,而来与柳宗元道别的却只有二三人,那些昔日的朝堂好友此刻都不见了踪影,他与京城孤单作别。参与唐德宗年间“永贞革新”者无一幸免,柳宗元不过更加倒霉罢了。
祖籍河东郡(今山西永济)的柳宗元被贬柳州是不幸的,而在“山高皇帝远”的柳州他能够稍稍施展其治政才华无疑又是幸运的,柳州百姓则因为拥有这样一位柳刺史而更为幸运。
柳州在唐代还是一个蛮荒之地,到处杂草丛生,藤木缠绕,还常有毒蛇出没,当地百姓的日子非常难过。一次,“市长”柳宗元下乡视察,是走着去的,仅带一个随从。走着走着,忽然看见有一老者沿街乞讨,心中十分不忍,赶紧上前询问原由。老者告诉柳刺史说,他膝下仅有一个孙女被卖给人家做奴婢了,自己做不动田就只能出来讨口饭吃。柳宗元闻之潸然无语,当即从书袋里摸出一块碎银让老者回家暂度饥荒。
柳州不是湖南永州,郊外没有那么多“黑质而白章”的“异蛇”可以用来抵扣税赋,而像老人这样的弱者就只能靠乞讨度日了。回府后,他立即着手制定两大举措,一是下令废除奴婢制,已经为奴的可以金赎回,无钱赎回的奴婢可在主人家干活以工钱赎身,受益者千余人。这个废奴制比美国废除黑奴制要早上千年。还有一项举措就是“社保”了:规定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在每年交春税和秋税(唐代实行的是“二税制”)时可以到府库里去领取谷子10石,腊肉2条;平民百姓的子弟没钱上学的可以进政府开办的“平民学堂”接受免费教育。柳宗元多次亲自去授课。柳州地方缺水,百姓喝水常常要背着水罐到很远的地方去取水。柳宗元和当地官员一起去踏勘水源,在城里凿下许多口井,用到现在井水还是清洌的。还有一件事做得更绝。由官方出面,将散落于民间的江湖郎中组织起来,成立“医疗队”下乡去替没钱的穷人看病。这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乐有所学”的社保举措,使百姓得益匪浅,民风大振,社会和谐,古城面貌焕然一新。
作为一个文人,他更喜欢与当地学子一起畅叙自己“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讲授自己的文学主张,“以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柳宗元的字)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当然,他不是单纯埋头书斋的书生,而是身体力行尽着为任一方造福乡梓的职责,搞“社保”只是其中一项工作。
柳宗元搞“社保”,钱从哪儿来?据《柳州地方志》载,大约有这样三个来源:一是从上交朝廷的赋税中预留一点;二是惩办贪官污吏、不法商人的罚没款;三是设“功德堂”邀富人捐款。这些举措无疑是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的,一出台就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乃至柳州百姓在柳宗元死后要为其建“柳侯祠”至今香火不绝。文学史上则称其为“柳柳州”。
柳宗元的民本思想的形成并非自柳州始,在其被贬永州时,就深深忧虑严酷的税赋重压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现实,也曾经愤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但他只是一个被朝廷排挤的一贬再贬的罪臣,而且只是区区一“司马”,所能做的无非是“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到柳州任上,客观上是朝廷对其的监管放松了,他由“司马”(副职)而改任“刺史”(正职),能够按自己的想法做一些有益于百姓的“社保”事。可惜的是留给柳宗元的时间只有短短四年,元和十四年(819年)秋天,他生了毒疮,又不幸患上霍乱,竟一病不起了。柳州百姓知道柳刺史病重,扶老携幼来探望,都被他的家人一一挡之门外。他不希望因为自己生病而惊扰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甚至有过要搬到城外一个破庙里去养病的想法。
柳宗元活着时很不得志,死后境况更惨,连丧葬费用也全靠友人资助。他的子女因为父亲死后没留下什么遗产,生活极为艰难,就由他的朋友领去抚养了,有一个男孩就是写《陋室铭》的刘禹锡替他养大成人的。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诗人臧克家赞颂鲁迅的诗句,用来赞颂一千多年前的柳宗元也并不为过。试想,与柳宗元同时代的得势重臣有几个还被人记得,而柳宗元的“社保”业绩至今还鲜活在柳州人的街谈巷议里,至于他的文学成就那更是光耀千秋了。
作者:孙骏毅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文史,社保,柳宗元文史 社保 柳宗元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长亭外,古道边,碧连天的芳草依然繁茂,京城里的车水马龙依然喧嚣,而来与柳宗元道别的却只有二三人,那些昔日的朝堂好友此刻都不见了踪影,他与京城孤单作别。参与唐德宗年间“永贞革新”者无一幸免,柳宗元不过更加倒霉罢了。
祖籍河东郡(今山西永济)的柳宗元被贬柳州是不幸的,而在“山高皇帝远”的柳州他能够稍稍施展其治政才华无疑又是幸运的,柳州百姓则因为拥有这样一位柳刺史而更为幸运。
柳州在唐代还是一个蛮荒之地,到处杂草丛生,藤木缠绕,还常有毒蛇出没,当地百姓的日子非常难过。一次,“市长”柳宗元下乡视察,是走着去的,仅带一个随从。走着走着,忽然看见有一老者沿街乞讨,心中十分不忍,赶紧上前询问原由。老者告诉柳刺史说,他膝下仅有一个孙女被卖给人家做奴婢了,自己做不动田就只能出来讨口饭吃。柳宗元闻之潸然无语,当即从书袋里摸出一块碎银让老者回家暂度饥荒。
柳州不是湖南永州,郊外没有那么多“黑质而白章”的“异蛇”可以用来抵扣税赋,而像老人这样的弱者就只能靠乞讨度日了。回府后,他立即着手制定两大举措,一是下令废除奴婢制,已经为奴的可以金赎回,无钱赎回的奴婢可在主人家干活以工钱赎身,受益者千余人。这个废奴制比美国废除黑奴制要早上千年。还有一项举措就是“社保”了:规定6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在每年交春税和秋税(唐代实行的是“二税制”)时可以到府库里去领取谷子10石,腊肉2条;平民百姓的子弟没钱上学的可以进政府开办的“平民学堂”接受免费教育。柳宗元多次亲自去授课。柳州地方缺水,百姓喝水常常要背着水罐到很远的地方去取水。柳宗元和当地官员一起去踏勘水源,在城里凿下许多口井,用到现在井水还是清洌的。还有一件事做得更绝。由官方出面,将散落于民间的江湖郎中组织起来,成立“医疗队”下乡去替没钱的穷人看病。这些“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乐有所学”的社保举措,使百姓得益匪浅,民风大振,社会和谐,古城面貌焕然一新。
作为一个文人,他更喜欢与当地学子一起畅叙自己“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讲授自己的文学主张,“以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柳宗元的字)为师。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当然,他不是单纯埋头书斋的书生,而是身体力行尽着为任一方造福乡梓的职责,搞“社保”只是其中一项工作。
柳宗元搞“社保”,钱从哪儿来?据《柳州地方志》载,大约有这样三个来源:一是从上交朝廷的赋税中预留一点;二是惩办贪官污吏、不法商人的罚没款;三是设“功德堂”邀富人捐款。这些举措无疑是具有朴素的民本思想的,一出台就受到当地百姓的欢迎,乃至柳州百姓在柳宗元死后要为其建“柳侯祠”至今香火不绝。文学史上则称其为“柳柳州”。
柳宗元的民本思想的形成并非自柳州始,在其被贬永州时,就深深忧虑严酷的税赋重压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现实,也曾经愤慨“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但他只是一个被朝廷排挤的一贬再贬的罪臣,而且只是区区一“司马”,所能做的无非是“居闲,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而自肆于山水间。”(韩愈《柳子厚墓志铭》)到柳州任上,客观上是朝廷对其的监管放松了,他由“司马”(副职)而改任“刺史”(正职),能够按自己的想法做一些有益于百姓的“社保”事。可惜的是留给柳宗元的时间只有短短四年,元和十四年(819年)秋天,他生了毒疮,又不幸患上霍乱,竟一病不起了。柳州百姓知道柳刺史病重,扶老携幼来探望,都被他的家人一一挡之门外。他不希望因为自己生病而惊扰了当地百姓的生活,甚至有过要搬到城外一个破庙里去养病的想法。
柳宗元活着时很不得志,死后境况更惨,连丧葬费用也全靠友人资助。他的子女因为父亲死后没留下什么遗产,生活极为艰难,就由他的朋友领去抚养了,有一个男孩就是写《陋室铭》的刘禹锡替他养大成人的。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诗人臧克家赞颂鲁迅的诗句,用来赞颂一千多年前的柳宗元也并不为过。试想,与柳宗元同时代的得势重臣有几个还被人记得,而柳宗元的“社保”业绩至今还鲜活在柳州人的街谈巷议里,至于他的文学成就那更是光耀千秋了。
作者:孙骏毅
关键字: 内容标签:文史,社保,柳宗元文史 社保 柳宗元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