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苏武的结局

编辑:Jina 来源:西安晚报
 
苏武四十来岁,奉命出使,而被匈奴扣押,北海牧羊,卧雪吞毡,历19年,归汉之时,不知是岁月染霜,还是冰雪上鬓,踏上汉宫,人们看到的苏武已是满头白发,满面沧桑,在鲜花中格外抢眼。 


    诚如李陵所言,苏武归汉,是一桩特别荣耀的千秋佳话:“今足下还归,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虽古竹帛所载,丹青所画,何以过子卿?”欢歌喧腾,笑语喧哗,锣鼓齐鸣,大汉给他隆重的欢迎盛典,那是无以复加的,可是,铺在苏武面前的人生道路与政治仕途,从此之后全是鲜花与掌声么?这话就不太好说了。 


    苏武归汉之初,不管是从典型的树立出发,还是从精神的褒奖而言,大汉是给足了苏武面子与里子的,物质文明奖,精神文明奖,个人荣誉与社会地位,都是打包双送,成捆叠赠;大汉先是赐封爵位关内侯,食邑三百户,过后,因他从事的是外交工作,大汉还封了他一个典属国,其级别大致相当于外事局主要负责同志,分管与几个蕞尔小国的外交往来。如果大汉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地如此款待苏武,那苏武也是功德圆满,过去20年吃尽苦头而不改汉节,也算是物有所值,苦有超值了。 


    然而,苏武的命运并不因他是大汉的苦节典型与华夏的忠臣榜样,从此一顺百顺,相反,其命途也是坎坷而多舛。苏武归汉不久,即陷入了权力斗争之中。苏武归汉时,汉武帝已死,汉昭帝即位,两大臣辅佐新君,一是霍光,一是上官桀,他俩与苏武的关系谈不上特铁,但也是十分要好的,都是老关系,尤其利好的是,霍光与上官桀他们在辅政之前,关系也铁得很,老朋友同时掌握大权,想来这是好消息,若要提拔苏武,都是赞成票,多好啊,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老朋友若同时掌政,那么关系再铁,也定然是势同水火,权力圈里,是不讲什么老朋友与老同事关系的。 


    这霍光与上官桀当政不久,两人就撕破了脸皮。上官桀先是向领导打霍光的小报告,拿苏武来说事,说苏武是汉朝第一忠臣,封的官职只是个并没多少实权的典属国,而霍光的某七大姑八大姨的某某,无德无能,无勤无绩,却一路蹿升,高居大位,这里,上官桀是真对苏武抱不平,还是只拿苏武当枪使?只有上官桀的心里才特别清楚,其他人是没法窥测其心之暗角的,但霍光从这里读出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苏武与上官桀的关系似乎好于他霍光与苏武的关系,换句话说,霍光觉得,如来个政治站队,那么苏武一定是上官桀的人。恰在这时,汉朝出了一桩案子,说是谋反案,苏武的儿子苏元被牵扯进去了,霍光抓住这案子死死不放,将上官桀一派斩草除根,苏元也被判了死刑。主管刑狱的法官窥测霍光心思,一审判决书里,是准备将苏武逮捕入狱的,苏武的名声倒在这时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其名声仿佛变成了免死铁券。一代千古忠臣居然将入狱待死,霍光以及大汉将为此付出多大的政治成本?政治利益的权衡,终于使霍光撤回成命。然则,死罪已免,活罪难逃,苏武那官位与职别被一撸到底。 


    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李陵的眼光。 


    李陵与苏武,对于汉朝而言,是绝然对立的两个符号,一个臭狗屎,一个是香饽饽;一个是叛国者,一个是爱国者;一个是遗臭万年,一个是流芳百世,总之是不在同一等次里的。但有意思的是,他俩不但有太多的相同经历,而且有特别深厚的友谊,他们曾经同在一个机关工作,差不多同时入住匈奴土地,而且都娶了一个“胡妇”,生了“胡子”,更有意思的是,李陵的母亲妻儿被汉所杀,而苏武的儿子与兄弟也被汉问斩;所大不同者,李陵是“汉奸”,他是“投降”匈奴的;苏武是“汉忠”,他是被匈奴扣押而誓死不与匈奴搞合作运动的。李陵曾经受单于之令,来劝降苏武,苏武却不为所动,两人是你走你的阳光大道,我过我的独木小桥,然则,出乎意料的是,这并没影响两人的私人关系,两人在冰一样冷的胡地,多次互相交心,对酒当歌,各为其主,各诉衷肠。可以说,理解苏武的,汉朝怕只有李陵,而理解李陵的,除了司马迁之外,怕也只有苏武了。苏武两次受辱,意思大不同,境界两重天,在匈奴那里受辱,是因为国与国,显示的是节义与操守;在汉朝那里受辱,是因为权与权,显示的是什么呢?是权力斗争的恶浊与险恶。权力场合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你倾我轧,是没有什么人伦道德与政治信仰可言的,其间的升沉转换,荣辱变化,都是须臾间事,人品再高者,到得里面,不但社会地位瞬间转向,而且形象荣誉也可能一朝丧亡。 


    官场毕竟是诡谲的。苏武作为政治布局的一枚好棋子,他在汉朝的使用价值一直延续到他80多岁自然亡﹙当然,其使用价值到现在依然存在,诚所谓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汉昭帝死后,又是新人进位,再次祭起了苏武这面爱国旗帜,“宣帝即时召武待诏宦者署。数进见,复为右曹典属国。以武著节老臣,令朝朔望,号称祭酒,甚优宠之”。苏武被恢复官职,恢复名誉,特受敬重了。据说,苏武不必上班了,工资照领,福利照拿,不需要他来“参预政事”了。苏武作为一个“额滴神”被供奉在了神龛之上。 

关键字: 内容标签:结局,苏武结局 苏武
下一篇:老北京地图记忆||上一篇:奇特的文化现象 清代文人为何青睐“林四娘”(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