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天文历学是一个突破口。随着传教士进入中国,西方历学也日渐产生影响。明末清初的许多人士对此看法相左,有的认为应该坚守传统历法,予以排斥,有的则认为可以全盘接受西历,舍弃中历。作为一位博通古今的大儒,顾炎武先生是什么态度呢?
众所周知,顾炎武治学,始终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博学以文,行己有耻”是他立身的准则,“经世致用”是他进行学术研究最响亮的口号,“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贯穿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他不仅博览群书,还坚持骑马作实地考察。在天文历算、方舆地理、语言文字、金石考古、经史百家、典章制度、农田水利、赋役贸易、军事谋略诸方面,都有深刻的研究。他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著作,便是给后人留下的百科全书。
明清之际,受西学影响,诞生了以徐光启、薛凤祚、王锡阐、梅文鼎为代表的中国天文学家。耐人寻味的是,顾炎武先生与当时有“南王北薛”之称的王锡阐、薛凤祚交谊甚笃,尤其是吴江人王锡阐,顾炎武十分钦佩,与之有大量书信往来,还写下不少诗文。在《广师》一文中,他列出了十位自叹不如的可师之人,把王锡阐列为第一位,有“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王锡阐字寅旭)”的句子。
读《王锡阐年谱》,我们不难发现,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九月,是顾炎武将师从西方天文学家、波兰人穆尼阁的薛凤祚,推荐给了四十一岁的王锡阐,称赞薛凤祚是“东州宿望,学无不窥,尤邃天官家言”。王锡阐立即写信给比自己年长近三十岁的薛凤祚,虚心讨教,“以疑数端,请正高明”,并与之商榷自己预测的一次月食和一次日食。同时表示,很欣赏薛凤祚关于占候、推步、制器的著作,恳请“从鸿便附宁翁(即顾炎武)处”。两位天文历学家之间的友谊,是顾炎武架设的桥梁。
顾炎武与薛凤祚相识于济南。清康熙十年(1671年),清帝诏令天下修志,以汇成《大清一统志》。顾炎武于康熙十二年四月来到德州,参与修订《德州志》。八月,又到济南山东通志局参与修订《山东通志》,主修“古迹山川”,而薛凤祚主修“天文分野”,张尔歧主修“济南以北人物”。这是山东史学界的一件盛事。
薛凤祚对读经入仕不感兴趣,他先是向当时的学者魏文魁学习天文历算方法,后来受业于意大利传教士、天文学家罗雅各,开始研究西学。在与波兰人穆尼阁的交往中,学习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合作进行了西方科学的翻译介绍工作。他博闻强记,懂得多种西方语言文字,深得中西数学、天文之精要,成为一位学贯中西、以历算知名海内的天文学家。薛凤祚最重要的著述,是会通中西所作的《历学会通》。其天文学理论主要取自穆尼阁的《天步真原》,但以中国传统的100分为1度的划分法,取代了西方的60进位制。
与薛凤祚一样,王锡阐也刻苦钻研西方历法,接受西方科学知识。中、西两种历法,原理深奥,不经过专门传授是很难掌握的,王锡阐却“无师授自通大意”。他治学态度严谨,主张研究天文以实践为主,当观测结果和计算不一致时,必须寻找“致差之故”;相一致时,又必须考虑“恐有偶合之缘”,反复观察和计算,以求精确。在对中西历法的研究中,他注意吸收、借鉴西历的先进之处,然而并不盲从,终于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家。
明亡以后,包括顾炎武在内的许多明代遗民深感亡国之痛,拿出自我批评精神,试图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寻找明朝覆亡的原因——其中当然也包括学术思想的原因。他们抨击空谈性理的阳明心学,不遗余力地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先生不仅与薛凤祚、王锡阐相友善,还鼓励学生潘耒以王锡阐为师,且协助他作学术研究,整理遗稿,这至少说明他接受了西学东渐。用今天的话说,顾炎武先生也是开放的。(陈益)
关键字: 内容标签:西学东渐,顾炎武西学东渐 顾炎武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众所周知,顾炎武治学,始终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博学以文,行己有耻”是他立身的准则,“经世致用”是他进行学术研究最响亮的口号,“行千里路,读万卷书”贯穿了他颠沛流离的一生。他不仅博览群书,还坚持骑马作实地考察。在天文历算、方舆地理、语言文字、金石考古、经史百家、典章制度、农田水利、赋役贸易、军事谋略诸方面,都有深刻的研究。他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著作,便是给后人留下的百科全书。
明清之际,受西学影响,诞生了以徐光启、薛凤祚、王锡阐、梅文鼎为代表的中国天文学家。耐人寻味的是,顾炎武先生与当时有“南王北薛”之称的王锡阐、薛凤祚交谊甚笃,尤其是吴江人王锡阐,顾炎武十分钦佩,与之有大量书信往来,还写下不少诗文。在《广师》一文中,他列出了十位自叹不如的可师之人,把王锡阐列为第一位,有“学究天人,确乎不拔,吾不如王寅旭(王锡阐字寅旭)”的句子。
读《王锡阐年谱》,我们不难发现,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九月,是顾炎武将师从西方天文学家、波兰人穆尼阁的薛凤祚,推荐给了四十一岁的王锡阐,称赞薛凤祚是“东州宿望,学无不窥,尤邃天官家言”。王锡阐立即写信给比自己年长近三十岁的薛凤祚,虚心讨教,“以疑数端,请正高明”,并与之商榷自己预测的一次月食和一次日食。同时表示,很欣赏薛凤祚关于占候、推步、制器的著作,恳请“从鸿便附宁翁(即顾炎武)处”。两位天文历学家之间的友谊,是顾炎武架设的桥梁。
顾炎武与薛凤祚相识于济南。清康熙十年(1671年),清帝诏令天下修志,以汇成《大清一统志》。顾炎武于康熙十二年四月来到德州,参与修订《德州志》。八月,又到济南山东通志局参与修订《山东通志》,主修“古迹山川”,而薛凤祚主修“天文分野”,张尔歧主修“济南以北人物”。这是山东史学界的一件盛事。
薛凤祚对读经入仕不感兴趣,他先是向当时的学者魏文魁学习天文历算方法,后来受业于意大利传教士、天文学家罗雅各,开始研究西学。在与波兰人穆尼阁的交往中,学习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并合作进行了西方科学的翻译介绍工作。他博闻强记,懂得多种西方语言文字,深得中西数学、天文之精要,成为一位学贯中西、以历算知名海内的天文学家。薛凤祚最重要的著述,是会通中西所作的《历学会通》。其天文学理论主要取自穆尼阁的《天步真原》,但以中国传统的100分为1度的划分法,取代了西方的60进位制。
与薛凤祚一样,王锡阐也刻苦钻研西方历法,接受西方科学知识。中、西两种历法,原理深奥,不经过专门传授是很难掌握的,王锡阐却“无师授自通大意”。他治学态度严谨,主张研究天文以实践为主,当观测结果和计算不一致时,必须寻找“致差之故”;相一致时,又必须考虑“恐有偶合之缘”,反复观察和计算,以求精确。在对中西历法的研究中,他注意吸收、借鉴西历的先进之处,然而并不盲从,终于成为首屈一指的大家。
明亡以后,包括顾炎武在内的许多明代遗民深感亡国之痛,拿出自我批评精神,试图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寻找明朝覆亡的原因——其中当然也包括学术思想的原因。他们抨击空谈性理的阳明心学,不遗余力地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先生不仅与薛凤祚、王锡阐相友善,还鼓励学生潘耒以王锡阐为师,且协助他作学术研究,整理遗稿,这至少说明他接受了西学东渐。用今天的话说,顾炎武先生也是开放的。(陈益)
关键字: 内容标签:西学东渐,顾炎武西学东渐 顾炎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本姓夏侯的曹操发达后为何不"认祖归宗"||上一篇:袁世凯的军事改革:新军要像变色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