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兼四部
古人为学所谓通,或明天人,或通古今,或淹通文史,或学兼四部。诸科域博会全通,则未有也。张先生于通人和专家之分别,规判甚严。他说以汉事为例,则司马迁、班固、刘向、扬雄、许慎、郑玄之俦,为通人之学;而那些专精一经一家之说的“博士”们,固是专家之学也。对清代乾嘉学者,他也有明确分野,指戴震、钱大昕、汪中、章学诚、阮元诸家为通人之学;而惠栋、张惠言、陈奂之、胡培翚、陈立、刘文淇,以治《易》、《毛诗》、《仪礼》、《公羊》、《左氏传》等专学名家,则为专家之学。即以张先生界定之标准,我也敢于说,他是真正的通儒,所为学直是通人之学。
张先生为学之通,首在四部兼通。他受清儒影响,从小学入手,即从文字、声韵、训诂开始,此即清儒所谓“读书必先识字”。再经由小学而进入经学。先生所治经,以郑学为圭臬,可知其起点之高。汉代经学发达,有五经博士之设。然家法成习,碎义逃难,终至经学为经说所蔽。逮汉末大儒郑康成出,打破今古文之壁垒,遍注群经,遂为“六艺之学”立一新范。故张先生之《郑学丛著》一书,未可轻看。此书正是他由小学而经学的显例。书中《郑学叙录》、《郑氏校雠学发微》、《郑氏经注释例》三章,尤为后学启发门径。但张先生虽治经,却不宗经,以经为史、经子并提,是他为学的习惯。要之许(慎)郑(玄)二学,实为先生为学之宗基,故能得其大,积其厚,博洽而涯岸可寻。张之洞《书目答问》谓“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已由张先生为学次第得到证明。至于子学,《周秦道论发微》为其代表,前已略及。明清思想学术,亦为先生所爱重,则《顾亭林学记》、《清代扬州学记》两书,是总其成者。集部则《清代文集别录》(上下册)、《清人笔记条辨》,识趣高远,宜为典要。
当然张先生学问大厦的纹理结构还是乙部之学,也可以说以文献史学为其显色。斯部之学,其所著《汉书艺文志通释》,《史学三书评议》、《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等,均堪称导夫先路之作。所以然者,因先生一直自悬一独修通史之计划,终因年事,未克如愿。晚年则有创体变例之《中华人民通史》的撰写。一人之力,字逾百万,艰苦卓绝,自不待言。仅第六部分“人物编”,政治人物21人、军事11人、英杰12人、哲学19人、教育15人、医学15人、科学18人、工艺技术10人、文字学7人、文学16人、史学12人、文献学8人、地理学8人、宗教4人、书法12人、绘画12人。各领域人物共得200人,逐一介绍,直是大史家功力,其嘉惠读者也大矣。而史标“人民”,复以“广大人民”为阅读对象,用心不谓不良苦。但以舜徽先生之史识史才,倘不如此预设界域,也许是书之修撰,其学术价值更未可限量。
关键字: 内容标签:张舜徽,学兼四部张舜徽 学兼四部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古人为学所谓通,或明天人,或通古今,或淹通文史,或学兼四部。诸科域博会全通,则未有也。张先生于通人和专家之分别,规判甚严。他说以汉事为例,则司马迁、班固、刘向、扬雄、许慎、郑玄之俦,为通人之学;而那些专精一经一家之说的“博士”们,固是专家之学也。对清代乾嘉学者,他也有明确分野,指戴震、钱大昕、汪中、章学诚、阮元诸家为通人之学;而惠栋、张惠言、陈奂之、胡培翚、陈立、刘文淇,以治《易》、《毛诗》、《仪礼》、《公羊》、《左氏传》等专学名家,则为专家之学。即以张先生界定之标准,我也敢于说,他是真正的通儒,所为学直是通人之学。
张先生为学之通,首在四部兼通。他受清儒影响,从小学入手,即从文字、声韵、训诂开始,此即清儒所谓“读书必先识字”。再经由小学而进入经学。先生所治经,以郑学为圭臬,可知其起点之高。汉代经学发达,有五经博士之设。然家法成习,碎义逃难,终至经学为经说所蔽。逮汉末大儒郑康成出,打破今古文之壁垒,遍注群经,遂为“六艺之学”立一新范。故张先生之《郑学丛著》一书,未可轻看。此书正是他由小学而经学的显例。书中《郑学叙录》、《郑氏校雠学发微》、《郑氏经注释例》三章,尤为后学启发门径。但张先生虽治经,却不宗经,以经为史、经子并提,是他为学的习惯。要之许(慎)郑(玄)二学,实为先生为学之宗基,故能得其大,积其厚,博洽而涯岸可寻。张之洞《书目答问》谓“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已由张先生为学次第得到证明。至于子学,《周秦道论发微》为其代表,前已略及。明清思想学术,亦为先生所爱重,则《顾亭林学记》、《清代扬州学记》两书,是总其成者。集部则《清代文集别录》(上下册)、《清人笔记条辨》,识趣高远,宜为典要。
当然张先生学问大厦的纹理结构还是乙部之学,也可以说以文献史学为其显色。斯部之学,其所著《汉书艺文志通释》,《史学三书评议》、《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等,均堪称导夫先路之作。所以然者,因先生一直自悬一独修通史之计划,终因年事,未克如愿。晚年则有创体变例之《中华人民通史》的撰写。一人之力,字逾百万,艰苦卓绝,自不待言。仅第六部分“人物编”,政治人物21人、军事11人、英杰12人、哲学19人、教育15人、医学15人、科学18人、工艺技术10人、文字学7人、文学16人、史学12人、文献学8人、地理学8人、宗教4人、书法12人、绘画12人。各领域人物共得200人,逐一介绍,直是大史家功力,其嘉惠读者也大矣。而史标“人民”,复以“广大人民”为阅读对象,用心不谓不良苦。但以舜徽先生之史识史才,倘不如此预设界域,也许是书之修撰,其学术价值更未可限量。
关键字: 内容标签:张舜徽,学兼四部张舜徽 学兼四部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中国古代的一夫多妻制(2)||上一篇:中国古代的一夫多妻制(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