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番薯“初种于漳郡,渐及泉州,渐及莆(田)”。它藤蔓延伸,覆盖了整个闽南红土带。时人的一份笔记记载:“遍地皆种,物多价廉,三餐当饭而食,小民赖之”。随即,它的触角又延伸进闽东、澎湖和台湾。当郑成功船队为台风所困、下令在澎湖筹粮时,粮官杨英告诉他,当地“唯有番薯”(杨英,《先王实录》)。
台湾的种植也异常普遍。此后,康熙初年,浙江温州、广东潮汕种植番薯的记载,也开始渐渐出现。不过两代人的时间,它已经成为东南红土带“民生赖以食”、“旱潦凶歉赖以生”的主要食物了。
在江南的推广,却一波三折。
山居
在陈振龙吕宋引种前后,几个浙江籍远洋商人也从日本带回了薯藤。然而,仅仅出于新鲜,普陀山的几个和尚才在寺前庙后种植了几株,它从未传播开去。而康熙初年,当陈家的第四代人、陈经纶之孙陈以柱携薯种前往鄞县(今宁波),试图让番薯在浙江生根发芽时,他同样铩羽而归。
陈以柱常年在鄞县经商。刚刚抵达江南时,他担心番薯“与土宜不协”;几个月后,番薯“经秋成卵,大逾闽地”,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效。然而,喜出望外之余,任凭陈以柱如何反复宣示,“教其土人如法布种”,也没有几家农户肯接受他的薯种。
在江南的失败推广,仿佛是番薯命运的一个隐喻、一种象征:它是至穷至贱之物。不论它的生长,还是它的主人,均如此。如果说,在福建之外的温州、潮汕、台湾,它也得以大规模种植的话,那么,必须认识到,这些地方的贫困、灾难、地貌特征乃至语言风俗,和福建都差相仿佛。它们都属于红土地的一角。而对鱼米丰美、异常富庶的江南来说,这种非果非粮的食物,几乎是多余的。
或许,也正因此,它的又一轮传播,只能跟随几百万贫贱流民的苍凉脚步。
也是康熙初年,为断绝东南诸省对台湾的供应,清政府下达“迁海令”。船只、房屋、稻禾一概焚毁之外,沿海居民全部向内地山区迁移,“违者立斩不赦”。在持续二十余年的迁海中,千万难民如同牲畜,眼神灰蒙蒙地走向深山,“死亡载道者以数十万计”。侥幸活下来的人儿,在贫瘠的坡地上开始了新的春播秋收,他们在洼地种下了稻谷、麦子,在丘陵种下了番薯以及另一种外来的农作物玉米……闽西、江西、广西乃至安徽,从此处处可见象征苦难的淡紫色番薯花。
如果说,在迁海时期,“哭声震天”、沟壑以死的景象比比皆是的话,那么,不久后另一次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西迁,则似乎包含了微茫的希冀。康熙三十三年,清圣祖下《招民填川诏书》,启动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在几十万湖广贫民之外,江西、广东、陕西……多达十余个省份的雇农佃农、无业游民,也纷纷加入了西迁的行列。这次迁徙,涉及几百万人,跨度近百年,而在浩荡的人流中,包含了上百万的客家人。正是他们将番薯带进了遥远的四川。
还不仅于此。大移民带来的连锁反应出现了,“湖广填四川”之外,是江西填湖广、客家填江西……几尺薯藤,从此在长江流域处处扎根。它并沿着一个个集镇,以扇面形状不断扩散开来:先期到达的湖广移民,或以脚步丈量,或以芭茅杆插占,圈尽了四川的良田沃土;后来的外省移民特别是客家人,只能进入边远的粘土带、丘陵区,乃至紧挨贵州、云南的大山深处。在这些地方,他们丢弃了稻种、麦种,并以一种听天由命的态度,年复一年地种植下番薯和玉米。
乾隆年间,大移民风潮渐渐落幕了,然而,番薯的故事没有结束,尽管它已遍布了长江以南的任何一个角落。
它开始了向黄河流域的进发。
关键字: 内容标签:番薯,帝国,清朝,塑造,偷来番薯 帝国 清朝 塑造 偷来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台湾的种植也异常普遍。此后,康熙初年,浙江温州、广东潮汕种植番薯的记载,也开始渐渐出现。不过两代人的时间,它已经成为东南红土带“民生赖以食”、“旱潦凶歉赖以生”的主要食物了。
在江南的推广,却一波三折。
山居
在陈振龙吕宋引种前后,几个浙江籍远洋商人也从日本带回了薯藤。然而,仅仅出于新鲜,普陀山的几个和尚才在寺前庙后种植了几株,它从未传播开去。而康熙初年,当陈家的第四代人、陈经纶之孙陈以柱携薯种前往鄞县(今宁波),试图让番薯在浙江生根发芽时,他同样铩羽而归。
陈以柱常年在鄞县经商。刚刚抵达江南时,他担心番薯“与土宜不协”;几个月后,番薯“经秋成卵,大逾闽地”,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效。然而,喜出望外之余,任凭陈以柱如何反复宣示,“教其土人如法布种”,也没有几家农户肯接受他的薯种。
在江南的失败推广,仿佛是番薯命运的一个隐喻、一种象征:它是至穷至贱之物。不论它的生长,还是它的主人,均如此。如果说,在福建之外的温州、潮汕、台湾,它也得以大规模种植的话,那么,必须认识到,这些地方的贫困、灾难、地貌特征乃至语言风俗,和福建都差相仿佛。它们都属于红土地的一角。而对鱼米丰美、异常富庶的江南来说,这种非果非粮的食物,几乎是多余的。
或许,也正因此,它的又一轮传播,只能跟随几百万贫贱流民的苍凉脚步。
也是康熙初年,为断绝东南诸省对台湾的供应,清政府下达“迁海令”。船只、房屋、稻禾一概焚毁之外,沿海居民全部向内地山区迁移,“违者立斩不赦”。在持续二十余年的迁海中,千万难民如同牲畜,眼神灰蒙蒙地走向深山,“死亡载道者以数十万计”。侥幸活下来的人儿,在贫瘠的坡地上开始了新的春播秋收,他们在洼地种下了稻谷、麦子,在丘陵种下了番薯以及另一种外来的农作物玉米……闽西、江西、广西乃至安徽,从此处处可见象征苦难的淡紫色番薯花。
如果说,在迁海时期,“哭声震天”、沟壑以死的景象比比皆是的话,那么,不久后另一次规模更大、持续时间更长的西迁,则似乎包含了微茫的希冀。康熙三十三年,清圣祖下《招民填川诏书》,启动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在几十万湖广贫民之外,江西、广东、陕西……多达十余个省份的雇农佃农、无业游民,也纷纷加入了西迁的行列。这次迁徙,涉及几百万人,跨度近百年,而在浩荡的人流中,包含了上百万的客家人。正是他们将番薯带进了遥远的四川。
还不仅于此。大移民带来的连锁反应出现了,“湖广填四川”之外,是江西填湖广、客家填江西……几尺薯藤,从此在长江流域处处扎根。它并沿着一个个集镇,以扇面形状不断扩散开来:先期到达的湖广移民,或以脚步丈量,或以芭茅杆插占,圈尽了四川的良田沃土;后来的外省移民特别是客家人,只能进入边远的粘土带、丘陵区,乃至紧挨贵州、云南的大山深处。在这些地方,他们丢弃了稻种、麦种,并以一种听天由命的态度,年复一年地种植下番薯和玉米。
乾隆年间,大移民风潮渐渐落幕了,然而,番薯的故事没有结束,尽管它已遍布了长江以南的任何一个角落。
它开始了向黄河流域的进发。
关键字: 内容标签:番薯,帝国,清朝,塑造,偷来番薯 帝国 清朝 塑造 偷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曾雄霸天下煊赫一时的五胡是如何消失的?||上一篇:溥仪的宫廷生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