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
番薯传入中国,正值“一条鞭法”推行全国之际。它的主要内容,是将徭役的编征由人口转向财产;它对历史的长久影响,则是编征的权限从里甲上收到州县。如果说,编征权保留在里甲的时期,人情、名声、自发监督、信息透明度……所有这些,都还残留着民间自治的痕迹,从而让编征还尚显公正的话,那么,当编征权被上收到遥远的州县时,官府与民间的对抗就不可避免地显著、尖锐了。当代学者吴思的《血酬定律》,描述的大多是这一背景下的官民对抗。
不仅如此。徭役的以财产为基准,在制度上酝酿了人口的过度繁衍。以福建为例,万历初期,人口被大量瞒报,这是户口急剧萎缩的最大原因;而“一条鞭法”推行之后,人口繁衍成本大大降低,与此同时,对社会公正的毫无信心,迫使人们转向人口投机。此后,中产家庭开始了这样一种生活:一个孩子务农,以继承家业;一个孩子经商或当手艺人,以寻求额外回报;最后,是一个最聪明的孩子读书、科举,为家庭寻求社会地位,并为前二者提供基本保障。
番薯的传入,正在这一时期。无怪乎,它能够弥漫赤贫的红土地带。
清承明制。于是,早在康熙五十年,在一份诏书里,清圣祖就忧心忡忡地谈到,“户口渐繁,地不加增,民生有不给之虞”。然而,他们是少数部族,他们统领着一个广土众民的国家,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他们的狭隘视野。清圣祖当年下诏,“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增收钱粮”。
十一年以后,清世宗即以此为依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摊丁入亩”政策。
所谓“摊丁入亩”,即取消人头税、以土地为唯一税基。在农业中国的视野里,它似乎是抑制兼并、杜绝贫富悬殊的善政;然而,在人丁过剩、土地严重不足的年月,它打开的却是人口过度繁衍的最后一道闸门。乾隆十四年,正是陈世元目睹胶州灾荒的年份,又一次全国性人口普查进行着。不久后,各部、各省、各地官吏纷纷上表,祝贺全国人丁达到1亿7千7百万有余,并认为它是盛世的象征。而在雪花般飞舞的上疏背后,则是一幅暮气沉沉的社会景象。
“平余”、“重戥”、浮收、折扣,种种陋规层出不穷。在人多地少、官吏腐败的前提下,小农经济被不断被细化、强化。为了填饱肚子,农户最大可能地排斥商品消费;几乎家家织布,用于商品生产的32锭纺车消失了;曾经盛极一时的手工业投资,也被高利贷和土地投资普遍取代……西方观察家所称的“低水平均衡网”出现了。
更重要的是,在两次重大财税改革、人口繁衍成本不断降低的条件下,在公正缺失、人口投机成为必要的背景下,唯一可能的平民出路,在于生育。无论“多子多福”的迷信,还是“人多力量大”的乡间生计,都验证了这一点。然而,作为投机行为,失败必定多于成功。于是,番薯、玉米、马铃薯和高粱,渐渐成为了芸芸众生的主要食物。
杂粮流传越广,林地越是稀疏,旱涝蝗灾越是频繁,而黄河也越来越难以驯服……人口、杂粮和灾害的恶性循环,就这样不断加剧着。所有这一切,最终勾勒了一个毫无希望的老大帝国。
而番薯,也因此夹杂在晚期帝国的余音中。
文章摘自《历史的脸谱》作者:《先锋国家历史》杂志社 出版社:《先锋国家历史》杂志社
关键字: 内容标签:番薯,帝国,清朝,塑造,偷来番薯 帝国 清朝 塑造 偷来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番薯传入中国,正值“一条鞭法”推行全国之际。它的主要内容,是将徭役的编征由人口转向财产;它对历史的长久影响,则是编征的权限从里甲上收到州县。如果说,编征权保留在里甲的时期,人情、名声、自发监督、信息透明度……所有这些,都还残留着民间自治的痕迹,从而让编征还尚显公正的话,那么,当编征权被上收到遥远的州县时,官府与民间的对抗就不可避免地显著、尖锐了。当代学者吴思的《血酬定律》,描述的大多是这一背景下的官民对抗。
不仅如此。徭役的以财产为基准,在制度上酝酿了人口的过度繁衍。以福建为例,万历初期,人口被大量瞒报,这是户口急剧萎缩的最大原因;而“一条鞭法”推行之后,人口繁衍成本大大降低,与此同时,对社会公正的毫无信心,迫使人们转向人口投机。此后,中产家庭开始了这样一种生活:一个孩子务农,以继承家业;一个孩子经商或当手艺人,以寻求额外回报;最后,是一个最聪明的孩子读书、科举,为家庭寻求社会地位,并为前二者提供基本保障。
番薯的传入,正在这一时期。无怪乎,它能够弥漫赤贫的红土地带。
清承明制。于是,早在康熙五十年,在一份诏书里,清圣祖就忧心忡忡地谈到,“户口渐繁,地不加增,民生有不给之虞”。然而,他们是少数部族,他们统领着一个广土众民的国家,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他们的狭隘视野。清圣祖当年下诏,“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增收钱粮”。
十一年以后,清世宗即以此为依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摊丁入亩”政策。
所谓“摊丁入亩”,即取消人头税、以土地为唯一税基。在农业中国的视野里,它似乎是抑制兼并、杜绝贫富悬殊的善政;然而,在人丁过剩、土地严重不足的年月,它打开的却是人口过度繁衍的最后一道闸门。乾隆十四年,正是陈世元目睹胶州灾荒的年份,又一次全国性人口普查进行着。不久后,各部、各省、各地官吏纷纷上表,祝贺全国人丁达到1亿7千7百万有余,并认为它是盛世的象征。而在雪花般飞舞的上疏背后,则是一幅暮气沉沉的社会景象。
“平余”、“重戥”、浮收、折扣,种种陋规层出不穷。在人多地少、官吏腐败的前提下,小农经济被不断被细化、强化。为了填饱肚子,农户最大可能地排斥商品消费;几乎家家织布,用于商品生产的32锭纺车消失了;曾经盛极一时的手工业投资,也被高利贷和土地投资普遍取代……西方观察家所称的“低水平均衡网”出现了。
更重要的是,在两次重大财税改革、人口繁衍成本不断降低的条件下,在公正缺失、人口投机成为必要的背景下,唯一可能的平民出路,在于生育。无论“多子多福”的迷信,还是“人多力量大”的乡间生计,都验证了这一点。然而,作为投机行为,失败必定多于成功。于是,番薯、玉米、马铃薯和高粱,渐渐成为了芸芸众生的主要食物。
杂粮流传越广,林地越是稀疏,旱涝蝗灾越是频繁,而黄河也越来越难以驯服……人口、杂粮和灾害的恶性循环,就这样不断加剧着。所有这一切,最终勾勒了一个毫无希望的老大帝国。
而番薯,也因此夹杂在晚期帝国的余音中。
文章摘自《历史的脸谱》作者:《先锋国家历史》杂志社 出版社:《先锋国家历史》杂志社
关键字: 内容标签:番薯,帝国,清朝,塑造,偷来番薯 帝国 清朝 塑造 偷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溥仪的宫廷生活(3)||上一篇:溥仪的宫廷生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