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揭开千古谜案:秦始皇尸体的处理(1)

编辑:秋痕 来源:东方网
 
有网友发帖说:“司马迁在《史记》写道,‘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魚,以乱其臭。’这说明秦始皇的遗体已经腐烂了。”其实,这里所说之“臭”并非秦始皇遗体之腐臭。

    前文已经介绍了秦汉时期尸体的防腐技术,应该说,是毋庸置疑的。有的学者还说,辛追的尸体,既不同于干尸,又不同于冰尸,是一种湿润的尸体,在长沙马王堆这样一个温热带地区,经过了2000多年,竟然像刚死去几个月的一样,确实是个奇迹。辛追的关节能够活动,肌肉具有弹性,这是现代防腐技术也难以企及的保存程度。

    辛追都能保存两千多年而不腐,秦王朝至尊者始皇帝更能动用全国当时所能提供的一切防腐技术来保护遗体,使其不会腐烂发臭。

    同时,还可以从秦始皇身边的高官思想、始皇帝的“遗嘱”,以及当年的墓葬制度三个方面来作进一步推论:

    其一,从秦王朝高官的思想来看,不会让始皇帝遗体腐败发臭。春秋战国以来至秦汉一直盛行厚葬之风,其表现为“事死如生,死亡如存,仁智备也”(《中庸》),“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也就是说,死与生同等重要,慎重处理并办好丧事是孝的体现。在此问题上,李斯的老师荀子讲最为明白:“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也。故如死如生,如亡如存,终始一也。”他又说:“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终。……夫厚其生而薄其死,是敬其有知而慢其无知也,是奸人之道,而倍逆之心也。”(《荀子·礼论》)也就是说,“礼”道理在于讲究养生送死。既然生死同等重要,那么“厚其生而薄其死”的做法就是一种对于死去的亲长和君王的背逆,真正的忠、孝,无论其在世之时,如何地忠孝,如果不能体面隆重办好丧事,那就不算善始善终,更不算忠孝。这些保护遗体的厚葬观念必然影响秦人,特别是深受老师荀子思想影响的李斯,必然会奉行荀子“棺椁必重”的主張。荀子曾不厌其烦地重复古之礼制:“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多重”的意义就在于对遗体的保护。老师如此强调,难道学生李斯会充耳不闻吗?在此厚葬思想下,难道会眼巴巴看着秦始皇遗体腐烂发臭吗?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千古,尸体,揭开,始皇千古 尸体 揭开 始皇
下一篇:话说地安门:溥仪是从地安门离开的皇宫||上一篇:看中国历史上的各类毕业证书(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