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方声洞:以如花之年为祖国而死(1)

编辑:秋痕 来源:广州日报
 
说方声洞如花,一则指年华,17岁赴日参加革命,25岁牺牲;一则指才华,自幼聪明机警,胆略过人,尤其精于演讲,每次发言,听众莫不感慨涕泣。他短短一生,一直生活在一种慷慨悲歌的状态中,为国家民族的重生,随时都做好了牺牲性命的准备,如果谁要阻止他的这种牺牲行为,他甚至会愤怒。在那个风雨如磐的革命前夜,哪个热血的国人不慷慨悲歌呢?而方声洞,又是其中的佼佼者。
如花年华,为革命而生
方声洞(1886~1911),字子明,福建闽侯人,出身富商家庭,在福建念过私塾,后随父到湖北汉口进新制学堂。他从小似乎就有革命家的特质,早早开始为未来的革命做准备。虽为富商家庭,但他行不坐轿,喜欢徒步;食不嗜精,喜欢吃粗粝。他对这种特异行为的解释是:不久的将来,将有大难,现在不做好准备,“将何以任天下大事”。十多岁的孩子,于民族大势和自身使命,能这样先知先觉,一开始就做好了慷慨为国的准备,真可谓少年中国精神在国民身上的具体表现。
方声洞如花的年华,一直沉浸在一种悲愤的状态中。国耻国难接踵而来,让他一年复一年地悲愤。1902年,17岁的方声洞随兄、姊东渡日本留学,入东京成城学校习陆军。就在这一年,沙俄占着我东北不放,方声洞与哥哥方声涛加入“拒俄义勇队”,后遭解散,他“悲愤欲绝”;1904年,日俄为争夺我东北发起战事,清廷中立,方声洞以悲愤的演讲表达他激昂的情怀:“逢人便痛论国事”,他的悲愤通过演讲,又化为听众的感奋, “闻者莫不感奋”。1905年,20岁的方声洞在日本加入同盟会。他的哥哥方声涛、姐姐方君瑛等,也相继加入。
注:文中资料来自1925年广东先导社的《革命先烈集》和1945年中国文化服务社的《血花集》。
后续一:《朝日新闻》高度评价方声洞
方声洞殉国后,其所就读的日本千叶医学校的校长大为惋惜。东京《朝日新闻》则评价:“一则曰成绩优良之俊才,再则曰非常之慷慨家,三则……时放激烈之言”。从“成绩优良之俊才”可见,方声洞有着如花的材质;从“非常之慷慨家,时放激烈之言”可见,方声洞是位慷慨赴死的革命志士。
如花才华,挥洒在为国赴死的事业中
加入同盟会不久,因母亲去世,方声洞返回福建。清廷统治下的闭塞,与海外同志的相隔,让他陷入一种寂寞的悲愤,“日常郁郁”,只得通过书报表达其悲愤慷慨,办起了书包阅览所,“使革命思想,普及于国民”;1906年返日,清廷规定自费生不得学习军事,企图封闭志士掌握革命暴力手段的道路,他“大失望”,但又考入日本千叶医学校,希望能以医术效力于革命。
方声洞如花的爱情婚姻,也离不开慷慨为国的旋律。1907年,方声洞于汉口与王颖订婚,次年结婚,10日后赴日,介绍娇妻入同盟会,并与娇妻一同学医。甜美的爱情婚姻未能使他对国事释怀,一提到国事,就“热血如沸,涕泪交集”,即使爱子方贤旭出世,也不能阻断他慷慨为国的夙愿,基于此,他经常对娇妻说:“对不起你”。
方声洞如花的热血,随时为革命而抛洒,甚至到了时不我待的地步。1911年,孙中山准备于广州起义。方声洞踊跃欲参加,被福建同志强行挽留在日。方声洞悲愤不能自已,他说:我是学医的,起义需要军医,为什么不让我去?他连连抗议:“今有死所,奈何阻我去?况事败诸君尽死,我能独生耶?留我奚意?”壮士赴死之精神,跃然于言语中。


关键字: 内容标签:如花,而死,之年,祖国,方声洞如花 而死 之年 祖国 方声洞
下一篇:毛泽东修改稿件艺术三题||上一篇:偷来的番薯塑造了清朝帝国(4)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