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揭开千古谜案:秦始皇尸体的处理(2)

编辑:秋痕 来源:东方网
 
 其二,从始皇帝的遗嘱来看,不允许让始皇帝自己的遗体腐烂发臭。秦始皇“恶言死”,群臣在他面前“莫敢言死事”,待到病重之时,给公子扶苏玺书:“與丧会咸阳而葬。”这七个字,表明秦始皇是极为注重自己的丧事,即“视死如生”,这里显然有保护遗体的含义。这是秦始皇弥留之际所留下的唯一遗嘱,要扶苏速回咸阳办理他的丧事,遗嘱中的“葬”,显然是“厚葬”,而不是“薄葬”。此“厚葬”,就是要保护好遗体,身边的赵高、李斯等人当然是明白的。还有一个日日夜夜、年年岁岁实施的“一号工程”——骊山墓,其实,也可视为始皇帝不成文的“遗嘱”,即死后葬于骊山。此墓筑了三十八年,营建时间所以那么长久,其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固若金汤”,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始皇帝的遗体。从筑墓史实推测,尸体防腐技术也是早有预设和充分准备的。当始皇病重至病逝,高官们的心态是恐惧的。司马迁在《史记》说了他们忧心忡忡的心态,当时“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祕之,不发丧”。保护好遗体,应是防“变”的有力措施。也就是把遗体完好地运到咸阳,以免被诸公子或天下人抓住把柄。所以,他们一面尽管忧心忡忡,但没有由此而乱了手脚,他们明白此时此刻是不允许有任何闪失的,一则不发丧,二则要让遗体保护完好。所以在不断地采用措施,加强防范,以便得以永远保存始皇帝的遗体。

    其三,从当时的墓葬制度看,也完全有可能不让始皇帝遗体腐烂发臭。古代贵族讲求棺椁的制造,要求采用具有芳香防虫功效的樟、松、柏、桐等材质。古人认为“金玉生寒”,以金玉殓葬可使遗体不坏,《汉书?杨王孙传》中有“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为枯腊”的说法,于是出现了“玉衣”、“玉棺”。徐州狮子山楚王刘戊墓的漆棺镶有菱形、三角等图案的玉板,是至今能见到的玉棺遗迹;西汉贵族还盛行玉衣殓葬,天子用“金缕玉衣”,诸侯士大夫依次用“银缕玉衣”、“铜缕玉衣”。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的丧葬制度很重视深埋,深埋可以基本上甚至完全避免大气空间不利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对棺椁、殉葬品、尸体的影响。而且在椁围填充与保护棺椁、随葬品、尸体直接有关的木炭及草药。《吕氏春秋》也记载了这一事实:“家弥富,葬弥厚,……题凑之室,棺椁数袭。积石积炭,以环其外。”文献记载如此,古今发掘启示亦如此。从中可以看出这些椁外填充物对保存棺椁及维持棺内恒温、恒湿等有着明显的作用。

    综上所述,当时即使处在忙于篡位的紧張状况中,秦始皇身边的人也不会放弃对始皇帝遗体的保护,更不会让秦始皇遗体腐烂发臭。

    那么司马迁在《史记》所说用鲍鱼“以乱其臭”,其“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是什么臭味?又是从哪儿发出来的呢?

    有的文章这样写道:五十岁的秦始皇死在了沙丘野外,丞相李斯秘不发丧,怕的是天下大乱,尸首就放在皇上坐的凉车里。这凉车尽管是冬暖夏凉,可那时相当酷暑,离京城两千里路的路程,昼夜兼程,也遏制不住始皇帝的身体腐烂的自然规律,车过处,自然弥漫起阵阵腐败臭气。这却是令人狐疑的气味。于是,丞相等人急令采购来一石鲍鱼,混淆其味。

关键字: 内容标签:千古,尸体,揭开,始皇千古 尸体 揭开 始皇
下一篇:偷来的番薯塑造了清朝帝国(4)||上一篇:方声洞:以如花之年为祖国而死(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