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梁启超与护国运动(1)

编辑:Jina 来源:《文史天地》2009年第6期作者:黄全彦
 

      一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一夕崩溃,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宣告成立,但此时南方革命党领袖孙中山并无力统一全国,北洋军阀袁世凯手握重兵,雄踞北方。经过两个月的你来我往,孙中山与袁世凯达成协议,只要袁世凯驱清帝退位,拥护共和,则中华民国大总统之位属于袁世凯,从而实现全国一统。1912年2月14日,清帝退位,袁世凯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在袁世凯就任总统仪式上,共和派人士被袁世凯“誓守约法”、“捍卫共和”的言辞所陶醉,肉麻吹捧袁世凯为中国的华盛顿,举国沉浸在一片喜气洋洋当中。 


  共和确立,此时流亡日本被清廷通缉13年之久的梁启超也宣告解除了禁令。 


  梁启超,袁世凯十分清楚这三个字的分量。13年当中,梁启超虽然身在异国,但凭借他那如椽大笔,他的“新民体”文章早已风行全国,成为一个举世瞩目的治国之才。袁世凯认为只有和这位当年的变法领袖现在的“舆论骄子”合作,政权才有更加稳定的可能,他和其他北洋权要人物,不断电请梁启超回国。一直密切关注国内局势,渴望国家走向美国式民主共和道路的梁启超,此时决定抛弃前嫌,接受邀请,参与到国家的改造中来。 


  梁启超经过天津,受到北洋大臣张锡銮、唐绍仪的隆重欢迎,各省欢迎电报更是络绎不绝。梁启超也被这一现象冲昏了头脑,不无得意说道:“此次项城(袁世凯)致敬尽礼,各界欢腾。”并在给女儿信中写道:“上自总统府国务院诸人,趋跄惟恐不及。下即全社会,举国若狂。此十二日间,吾一身实为北京之中心,各人皆环绕吾旁,如众星之拱北辰。”真有一种生逢其时扬眉吐气的豪情。 


  1912年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进行合并,组建国民党,成为国家第一大党。为了造成国内两党对抗,如美国民主、共和两党对垒一般,梁启超同年成立民主党,后来又吸收共和、统一等政党,1913年正式组建进步党,梁为领袖。 


  进步党奉行的是梁启超改良主义,反对革命,认为如果通过革命手段解决问题,那么革命之后必然又是革命,断无休止时候,其结果必然是“生灵涂炭”、“国势日非”,主张通过不流血的和平方式,让国家走向健康民主的发展轨道。梁启超寄希望袁世凯帮助他实现这一建国纲领,并因此竭力维护袁世凯的中心地位。梁启超的忠心也得到了袁世凯的赏识,在1913年的“第一流人才内阁”中,梁启超获得了一个司法总长的职位,梁启超踌躇满志写下了《治国大政方针宣言书》,阐述了他的建国纲领,为袁政府全身心投入。 


      二 


  让梁启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野心勃勃的袁世凯并非只是想做一个大总统而已,而是在做着黄袍加身的清秋大梦,他假共和之名,行独裁之实,利用国民党、进步党的鹬蚌相争,坐收渔利。1913年在用武力击败国民党之后,紧接着又将梁启超等进步党人士赶出内阁。1915年,他先是废除约法、取消国会,然后经过他一手操纵的参议院选举他为中华帝国总统,并在1916年正式称帝,改元洪宪。袁世凯的面目此时完全暴露,共和果实被他完全埋葬。 


  在袁世凯称帝初露端倪时候,梁启超就对其有过忠告,告诫袁世凯帝制必亡,奉劝他切莫一意孤行。1915年6月,他还和冯国璋面见袁世凯,再三劝告袁世凯一旦称帝,只会自取灭亡。袁世凯在梁启超面前表现出他一贯两面三刀的面目,假惺惺说绝无称帝意图,梁启超一时也被蒙蔽,“袁氏语我及冯将军,皆矢誓不肯为帝,其言甚恳切”。袁氏为人,诡诈多变,随着7月间筹安会六君子的横空出世,袁世凯称帝野心已是路人皆知。梁启超终于完全看清袁氏嘴脸,挥动如椽大笔,写出了惊世鸿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对袁氏进行了无情谴责,“昊天不吊,今大总统创业未半,而遽夺诸国民之手,则中国惟有糜烂而已”。“无风鼓浪,兴妖作怪,徒淆民视听,而诣国家无穷之戚”。用语十分激烈。梁启超写完此文,专门誊抄一份寄给袁世凯,希望他幡然悔悟,重归正途。袁氏一见,面如土色,马上派人找到梁启超,以二十万元大洋作筹码,要梁启超放弃发表这篇文章。梁启超坚持认为帝制必然失败,不为所动。1915年底,在袁世凯称帝达到颠峰时候,梁启超抛出了这篇“讨袁檄文”,它犹如一声震雷,惊醒了世人。尽管袁世凯的称帝活动仍在紧锣密鼓进行,但它的不得人心是人所共睹。  

关键字: 内容标签:护国运动,梁启超护国运动 梁启超
下一篇:古代“官二代”一览(2)||上一篇:曹操与刘备 选谁做老板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