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怪癖误国:毕生热衷木匠活的皇帝朱由校(2)

编辑:Jina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在当上了皇帝之后,朱由校成天忙着做些什么呢? 就现有的史料来看,他资质聪明,秉性也并不暴虐,比起南朝齐废帝东昏侯等人来,是好得太多了。跟他父亲不同,朱由校不好女色。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他实在太醉心于当他的木匠;二是怕后妃烦絮。传说中他显得比较奢侈的做法,是派人从云南飞马传送他最爱吃的云南名产“鸡土从”。每年雨季一到,皇上的亲信大臣专门到云南做好安排。每天将现采集的鲜鸡土从收在一起,有专人通过各地的驿站,飞马向京中传送。大有杨贵妃吃鲜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不知跑死多少马的意味。 


   但最有意思的是,如果生在现代,他很可能成为一位科学家。在木匠技艺方面,熹宗有许多发明创造,颇符合今日科技创新之要求。当时,匠人制造的床具极其笨重,需要十几人才能搬动,用料费,样式也极其普通。熹宗便自己琢磨,设计图样,亲自锯木钉板,用一年多工夫造出一张床,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雕镂着各种花纹,美观大方,为当时的工匠所叹服。 


    熹宗善用木材做小玩具,漆工活也很在行。他做的小木人,男女老少,神态各异,五官四肢,无不备具,动作惟妙惟肖。熹宗派内监拿到市面上去出售,老百姓都愿意以重价购买,可见其精致灵动。 


    熹宗还自己做水傀儡的木人与戏台。他做的木人约高二尺,有双臂但无腿足,均涂上五色油漆,彩画如生,每个小木人下面的平底处安一拘卯,用长三尺多的竹板支撑着。另外,有一个用大木头凿订成的长宽各一丈的方木池,上面添水七分满,水内放有活鱼、蟹虾、萍藻之类的海货,使之浮于水面。再用凳子支起小方木池,周围用纱围成屏幕,竹板在围屏下,游移拽动,这样就形成了水傀儡的戏台。在屏幕的后面,有一艺人随剧情将小木人用竹片托浮水上,游斗玩耍,鼓声喧哗。当时宫中常演的剧目有《东方朔偷桃》、《三保太监下西洋》、《八仙过海》、《孙行者大闹龙宫》等,装束新奇,扮演巧妙,活灵活现。熹宗做得是如醉如痴,看得也是如醉如痴。 


    每到冬季,西苑冰池封冻,冰坚且滑。熹宗便命令一群太监随他一起玩冰戏。他亲自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小拖床,床面小巧玲拢,仅容一人,涂上红漆,上有一顶篷,周围用红绸缎为栏,前后都设有挂绳的小钩,熹宗坐在拖床上,让太监们拉引绳子,一部分人在上用绳牵引,一部分人在床前引导,一部分人在床后推行。两面用力,拖床行进速度极快,瞬息之间就可往返数里。 


    熹宗发明了中国最早的喷泉。宫中的人都叫这种喷泉为铜缸水戏,这在当时可是天下一绝。那时宫中都用铜缸或是木桶盛水饮用,他就在这些盛水的容器下方凿一个孔,在里面设置机关,用机关操作,缸中的水就飞散出来,有时泻如瀑布,有时又散若飞雪,最后变成一根玉柱,打击放在缸外面的许多小木球,木球就浮在水尖上,随着水的喷吐而跳跃不已,久久不息。每回玩这个游戏时,熏宗都和他的嫔妃们一起在旁边观赏;随侍的纪子和宫女都拍手赞叹,对皇帝钦佩不已。这肯定是熹宗最高兴最得意的时候吧? 


    熹宗还想做一个出色的建筑师。做皇长孙的时候,因为西李得宠,他是个“小可怜”,自然不可能给他一座不相干的宫殿拆了重造。一登九五,富有四海,始得大显身手。看他孜孜不倦,“膳饮亦忘”,可见其创造欲的旺盛;同时对他来说,也是“学以致用”。凡是他看过一眼的木器用具、亭台楼阁,都能照原样制作出来。他曾经在宫中仿照乾清官的样式,做了一座微缩模型宫殿,高不过三四尺,但曲折微妙,巧夺天工。 


    后来他终于在现实中过了一把建筑师的瘾。天启五六年间,朝廷对紫禁城的三座主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工程。熹宗在工程中大显身手,从起柱到上梁。再到外部装饰,他都亲临现场,仔细指导,高兴了还会当场脱掉外衣,卷起袖子,和工匠们一起大干一场。有时他心血来潮,在宫中兴建一些小巧别致的房屋,内设精密的机关。建成后他总是高兴得手舞足蹈,对自己的作品很是得意,找来身边所有的人一起欣赏。时间一长,他的兴趣过去了,就派人立刻毁掉,再重新建造别的花样,总是在建了拆、拆了建中玩得乐此不疲。
 

    熹宗喜欢雕刻。他擅长雕琢玉石,颇为精巧。他曾经赐给客、魏二人金印,各重三百两。魏忠贤的印中,刻有“钦赐顾命元臣”数字,客氏的印中,刻有“钦赐奉圣夫人”数字,都是他自己刻的。他经常刻制玉石,随刻随赐给身边的宫女太监,不计其数。 


    熹宗另外一个爱好是看戏。他曾经在懋勤殿中设置了一个四周封闭的隧道,让戏班子在大殿中的隧道里面演戏。有一次演《金牌记》(即皇帝十二道金牌召岳飞的故事),到《疯僧骂秦桧》一出时,魏忠贤面子上已经有些挂不住,起身离开。熹宗心中明白,因为外面的百姓都将魏忠贤比作秦桧。他故意命戏子先停下来,派人去找魏忠贤,一定要让他到场再演,还是客氏求情才作罢。看来他这人也不是真糊涂,只要魏忠贤不危及到他的皇位,他也就睁只眼闭只眼。到了看戏不能尽兴的时候,熹宗还带着太监们亲自登台演出宋太祖雪夜访赵普的故事。他亲自扮演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是夏天,也模仿戏中人物穿着皮裘,以此为戏。 


    熹宗挑选了三百名宦官,手持龙旗,列队在左,令宫女三百人,手持凤旗,列队在右,大搞内操。从此紫禁城内锣鼓喧天,皇帝如同将军指挥打斗,玩得不亦乐乎。廷臣上疏谏止,都被拒绝。大明王朝的皇帝竟是这等模样,这真让人哭笑不得!作为皇帝,每天都会有许多军国大事需要处理,天启皇帝整天这样不务正业,只图自己快活,不顾江山社稷,那么,要保证大明王朝的统治得以延续下去,天启皇帝将依靠些什么人来管理朝政呢? 


    在帝王史上,朱由校这类的皇帝并不鲜见,庙号相似的唐僖宗李儇被称作“蹴鞠皇帝”,嗜好骑马、斗鸡和蹴鞠。他曾得意地说:“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有时一玩就是二三个时辰,连饭都忘了吃,急得身边的太监侍女们团团转。他还多次勒令地方官员举荐球技高超的青年入宫陪他击球,有不少人因善蹴鞠而被封为封疆大吏。不过,这样的胡作非为,身体自然不大好。 


    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五月十八日,熹宗从安定门外祭方泽坛回来,随即携皇后来西苑游乐。到下午四时左右,皇后疲乏困倦,先自回宫。熹宗游兴末尽,便由客、魏陪同在湖中乘船游荡。熹宗好动,船行一程,竟改换小船,由两个小宦官陪伴,自己划荡起来。不料大风突起,把小船吹翻,熹宗与两个小太监都落入水中。随从人等顿然失色,喧呼救驾。管事太监谈敬率先入水,其它人也纷纷跳入水中,熹宗被众人救上岸来,而两个小宦官却溺死水中。对此,明末曾有诗记述道: 


琉璃波面浴轻凫,艇子飞来芳画图, 
认著君王亲荡浆,满堤红粉笑相呼。 
风掠轻舟雾不开,锦鳞吹裂采帆摧。 
须臾一片欢声动,捧出真龙水面来。 


    熹宗遭此一吓,染病数日,虽经太医及时医治总算痊愈,但病根由此种下。
 

    到了天启七年,年仅二十三岁的皇帝突然得了重病,开始腰疼,发烧,以后又浑身浮肿,已经呈现出大限将至的迹象。从症状上判断,他得的大概是急性肾炎。有人给朱由校进献了一种仙方,说是久服可以长生,叫作灵露饮。仙方的做法是;用银锅一口,内放桶状木瓯,既瓯有蓖,蓖中安长颈大口空银瓶一个。用淘净的米按程序添水瓯中,热气透一层,添一层,围在瓶外。银锅之上,扣一尖底银锅,其尖处正对银瓶之口。用水蒸气,尖底银锅外洒冷水,使锅内的蒸气迅速化为水,滴入银瓶。最后取出滴满的一瓶“灵露”,其实就是米的精华。熹宗日日饮“灵露”,却不见病情好转。三个月后,天启帝去世,这时,他还不到“三十而立”之年,故不能说是“短命”,只能算是“夭亡”。由于无子,由弟弟朱由检继承帝位。 


    不务政事而纵容魏忠贤紊乱朝纲的熹宗,病危时召皇太弟朱由检(即崇祯帝)到榻前,谕令他嗣位,并嘱咐道:“当为尧舜之君”。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与此同时,临终之前,这位糊涂的皇帝还在乾清宫召见阁部科道诸臣时,诚心诚意地说:“魏忠贤、王体乾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当时有一位名叫黄立极的官员回答说:“陛下任贤勿贰,诸臣敢不仰体。”这样的回答,足以让天启帝放心而去了。是啊,有魏忠贤、王体乾这样的“忠臣”在支撑着朝廷大局,天启帝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他哪里知道,正是这些“忠臣”,已乘他在宫中做木匠之际,把他的大明朝搅得天翻地覆。 


    值得注意的是,明朝的两位少年天子正德皇帝和天启皇帝,一个喜欢打仗,一个喜欢木工,均不问朝政,都是落水得病而死,都没有子嗣,都培养出了明朝最坏的太监——刘瑾、魏忠贤。历史一再地上演着同样的剧情。马克思说,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第一次总是以悲剧出现,第二次则是以喜剧的方式出现。但对于正德和天启,更像是两场闹剧,遗憾的是,他们的舞台是大明的江山。如果没有这两个皇帝,大明江山也许还能多坚持几年。 
  

    文章摘自《大明悲歌》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作者:木梓 

关键字: 内容标签:误国,木匠,怪癖,毕生,热衷,皇帝误国 木匠 怪癖 毕生 热衷 皇帝
下一篇:《周家后院》讲述不为人知的鲁迅家事||上一篇:大国兴衰的六大原因(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