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太监与宫女在宫廷内的性与爱(5)

编辑:秋痕 来源:华声论坛
 
凭实而论,虽说宦官中年朝廷允许其领养继子,但并不是每一个宦官都有能力领养的,他得有相当职位和经济能力作为吸引,像宋真宗时因宦官掠劫民儿致使母子投海的情形是极为罕见的。换言之,一个宦官要成为养父或义父并非易事,因为在人们的意识中,做宦官本就不是什么光彩之事,而做其养子更是有辱祖先,若没有官爵或钱财相吸引,是不会有人甘愿为之的。从另一角度看,大宦官们都很看重养子,养子可以继承其财产、继承其爵位,更重要的是养子应该为其尽孝,在其死后应披麻戴孝、服丧守灵并年节祭祀。宦官们认为,如此一来在其死后方不至成为没有依托的孤魂野鬼。

  宦官们刑余之后,心理和生理上严重失衡,因而在心理和感情上需要寻找寄托,所以他们大多数人信佛,相信因果报应,认为自己阉割为宦官不过是削发出家。这样他们心理上方可平衡。唐肃宗时期以丑陋凶狠著称的权阉李辅国经常身挂念珠,不食荤血。明代正派刚直的宦官兴安临终前要求将自己的骸骨磨成粉,埋入佛寺。权阉王振也笃信佛教,明英宗朱祁镇曾在智化寺为王振建"旌忠祠",并供奉王振的刻像。

  清代顺治心腹宦官吴良辅喜好佛事,进而影响了年轻的皇帝,并引见佛学大师和皇帝来往。吴良辅在病重时,还举行了别具一格的剃度仪式。当然宦官们信佛并不是悟性顿开,他们大多没受过正规的教育,在心智上尤其是知识积累上都相对肤浅,天资也并无过人之处,他们信佛只是苦闷生涯中寻找一种心灵的寄托,求得一丝可怜的宽慰。有的宦官还荒唐地将自己与和尚并列,他们也许真的不清楚这两者是完全不可以相提并论的,然而不如此他们如何能正视自己阉人的身份和中性人的人格?由此也可以看出,宦官们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悲凉与脆弱。

  宦官晚年信奉道教的也很多。同治十年,慈禧太后身边的二总管刘多生拜北京白云观方丈张宗濬为师,并取法名刘诚印,道号素云道人。他后来曾继任白云观第二十代方丈,并由龙门派创出了龙门分支霍山派,成为一代宗师。由此,宦官信奉道教也有了宗派。刘多生为了扩大道教的声势,曾先后捐募白银两万一千多两,在白云观传戒三次,受戒者达到一千一百多人,宫里有许多宦官都受了戒。刘多生还自捐白银三千六百多两,购昌平县良田十五顷,作为白云观的香火之资。据统计,在北京城郊共有明、清时代的宦官寺庙二十六处,刘多生一派即建有二十处,其中以地安门鼓楼后娘娘庙胡同的鸿恩观、北海东夹道的素云观和蓝靛厂立马关帝庙规模最大,香火也最盛。

  宦官寄望通过信奉佛道来求得心灵安慰,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更为现实的原因在于,古代的宦官大多是穷苦人家出身,是为生活所迫而走上这条断子绝孙之路的。他们在年轻力壮时执役于宫廷,温饱当然不成问题,然而一到年老力衰,失掉服役能力之后,都要被驱逐出宫的。这些人除了服侍人之外,并不具备自我谋生的能力,而且在通常情况下,他们也没有一个安身立命之所。因为宦官在社会上是低贱的,家族中出了一个不男不女的"老公",是整个家族的耻辱,死后也不许入祖坟。有的宦官则是从小被人拐卖出来的,连自己家在何处也无从知晓。基于此,宦官们大多在年轻时便积蓄钱财,购房置地,或捐钱予寺观,以备晚年有个栖身之所。

  从另一个角度看,大多寺观也是希望年老的宦官将其作为退养之所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宫里宦官基本上都有积蓄,另一方面则因宦官与皇亲国戚、高官显宦都有关系,寺观里收容几个过去稍有权势的宦官对于寺观自身而言有益无害。再是有权势的宦官出宫后,还可以用僧道的身份与显要人物接近,而且他们身为阉人,同显要的内眷接触更方便,更让显要们放心。如此一来,寺观的发财之道就更多了。

  历史上也有一些王朝为了避免泄露后宫隐私,明确规定年老的宦官不许回家,而是将其一概迁至寺庙,每天烧香度日,由宫中供给其衣物柴米,终其天年。明代的北安门里还设有安乐堂,专门安置有病的宦官,并在这里为病殁的宦官料理后事。在此入殓后出北安门,到西直门关外的净乐堂焚化。一些没有亲属的宦官、宫女,在净乐堂焚化以后,就将骨灰存放在塔下。

关键字: 内容标签:宫女,太监,宫廷,性与爱宫女 太监 宫廷 性与爱
下一篇:重构历史:一个英国人心中的康熙王朝(1)||上一篇:曾国藩 用一生诠释孔孟之道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