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追寻名人在西域的印迹(1)

编辑:秋痕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古诗习字残片
 
 
他们的经历是新疆历史的一部分
如果把西域比作一个舞台,几千年来,操不同语言、信不同宗教、持不同习俗的民族在这个舞台上演了无数威武雄壮、浓墨重彩的戏剧,这其中,不乏许多文化名人的身影。他们或因出使,或因贬谪,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印迹,更成为西域与内地关系密切的别样注脚。1月26日至3月31日在国家图书馆展览中心展出的“西域遗珍——新疆历史文献暨古籍保护成果展”上,很多文献就是历代文化名人在西域留下的。
班超父子: 经营西域达几十年
“西域遗珍”展上展出的《西域风土记》,详细描述了班超之子班勇在西域的所见所闻。
《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汉书》作者也就是班超的兄长班固,被召入京中任校书郎,一家迁居洛阳。由于家境贫寒,班超替官府抄写文书维持生计,尝投笔而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到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终于有机会跟随窦固出征西域,攻打匈奴,并屡立战功。凭借智慧和胆量,班超纵横西域各国,为反击匈奴的侵扰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得到了西域人民的信赖和爱戴。到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班超年近七旬,衰老思归,上书和帝请求还乡,说:“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希望能在有生之年,“目见中土”。两年后,和帝批准了班超的请求。当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阳,拜为定远侯,一个月后病卒,时年71岁。
班勇自幼生活在西域,到班超暮年随父回到洛阳。十多年后又出使西域。他把在西域的所见所闻写成了《西域风土记》。范晔著《后汉书》时把它收入了《西域传》内,使之得以流传。



关键字: 内容标签:西域,印迹,追寻,名人西域 印迹 追寻 名人
下一篇:天价拍卖圆明园兽首无异于“二次抢劫”?(2)||上一篇:《绛县师》石碑:为“天下第一县”佐证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