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云苍白苍白的,飘了一点雪。盖着白斑盐霜的泥路冻得像一块板。滩涂上一丛丛暗红色的盐蒿子托起一颗冷太阳。摆渡的小船冻在河心,拴住小船的铁环上结满了冰碴。养鸡场里的一条黄狗蹲在背风的墙根下懒洋洋地摇着尾巴,啃着不知道从哪里叼来的一根冻骨头——35年前记忆里的腊月总是这样寒冷这样孤孤单单。
腊月里的知青却是一年中最快活的,有着太多的期待,太多的预算,太多的思念,因为再过些日子就能踏上回家过年的路与亲人团聚了。家乡的古塔、小桥流水,是我们心中缠绕最深的情结。那几天,所有人都在盘算带些年货见江东父老,能带回家的大众化的东西就是花生和鸡。苏北的油花生颗颗饱鼓鼓的,有蚕豆那么大,鸡以芦花鸡、三黄鸡居多,大多是散养的“生态鸡”。
在我的概念中这两样的东西好像都是以粮票来计算的。1斤花生带壳的是3斤粮票,去壳的则要换8斤粮票,一只鸡大一点的就要20多斤粮票。当时我们的定粮是38斤,女知青大都吃不了那么多,就省下来给她的男朋友去换花生和鸡带回家。单身汉或是省吃俭用买点带回家,或是两手空空见爷娘,或是趁月黑风高时拿一只装日本尿素的蛇皮袋出去“碰”运气——也就是偷鸡摸狗。不过,听到战友们归来如此这般的描述,我心里总是一阵阵发紧,腊月里更加透着一丝寒意。用粮票换花生就要简单得多,有时是我们能捞到便宜,有时是老乡以次充好蒙我们。发现上当时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年关近了,载知青返城的包船已经泊在码头上了。
船是铁驳船,就是用来装黄沙和煤的船,天冷,甲板上都结着薄薄的冰,一步一滑,就铺上了草垫子。坐包船回家过年,路上顺当的话要走两天一夜,船舱里空落落的,上船前或抱一捆稻柴铺坐,或裹一床烂棉絮挡寒。包船在呵气成冰的某一个早晨或黄昏起程,每个船舱里都塞满了同胞,每个同胞都有一点带回家的年货,也都离不开花生和鸡,还有从新洋港同样是用粮票换来的虾干。天亮时,这只船里的鸡打鸣,那只船里的鸡回声响应,运河上一片鸡犬之声相闻的热闹景象。
船队匆匆忙忙南行,一路上不敢稍有耽搁。即便是过船闸,也是最先放行知青的船队。因为一旦船队被堵在哪儿,知青们一上岸,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的。泰州城里的老百姓至今可能还记得有一年数条知青船被堵在船闸里,几千个知青上岸进城,闹得当地人心惶惶,都说“日本鬼子进村了”。压抑了一年的我们太需要发泄了,就像猛然决堤的水是最自由散漫的。一场耽误了整个民族的空前浩劫,最后的苦果总是落到老百姓头上,知青便是最直接的受难者。受难者在船上疲惫而焦急地计算着行程,过了上冈、兴化、泰州、口岸,一过江阴闸,能嗅到江南的风了,似乎就到家了。尤其是从无锡西门桥下经过时,全船的人都会异乎寻常地挤到甲板上来,一齐朝着岸上“呵呵”地喊叫,尽情宣泄被压抑的情绪——腊月回家的知青好像没有了任何束缚、担忧、烦恼,又好像在幼儿园里关了一整天的孩子回家了,可以尽情地在城市父母跟前撒娇,表演着他们的怪诞和黑色幽默。岸上的人也都挤在桥上,向路过此地的孩子们招手致意。那时的人家谁家没有这种牵肠挂肚的事呢,因此包船上坐的尽管是别的城市的孩子,又何尝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尽管你恶作剧地向岸上扔垃圾,也没人与你计较,也来不及计较,因为船队很快就与惠山脚下的这座城市擦肩而过了。
腊月回家的感觉真好,太阳是鲜亮的,风是柔和的。那一天的南门码头上简直就像过狂欢节,黄鱼车、小板车、脚踏车,挤得每一条通向河边的路都很难走。家人都赶来接他们远归的儿女,城市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最让人看不得的是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妈妈,裹着厚棉袄站在寒风里,踮起脚尖,眯起眼睛,目光跟着船一步步靠岸,又一条船一条船寻找自己的孩子,老眼里含着泪花,说不清是喜是悲。
腊月是寒冷的,再寒冷的时候也有暖意融融,那是一种期待,一种释放,一种回家的感觉。那是真正可以回味的年味。现在鸡和花生还有,粮票已经绝迹,船队还在运河上来来往往,但已经没有了刻骨铭心的期待。腊月故事里的冰雪早已融化了,35年的记忆却春暖花开了。(孙骏毅 中国网专家博客)
关键字: 内容标签:腊月,知青,追忆,岁月,回家腊月 知青 追忆 岁月 回家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腊月里的知青却是一年中最快活的,有着太多的期待,太多的预算,太多的思念,因为再过些日子就能踏上回家过年的路与亲人团聚了。家乡的古塔、小桥流水,是我们心中缠绕最深的情结。那几天,所有人都在盘算带些年货见江东父老,能带回家的大众化的东西就是花生和鸡。苏北的油花生颗颗饱鼓鼓的,有蚕豆那么大,鸡以芦花鸡、三黄鸡居多,大多是散养的“生态鸡”。
在我的概念中这两样的东西好像都是以粮票来计算的。1斤花生带壳的是3斤粮票,去壳的则要换8斤粮票,一只鸡大一点的就要20多斤粮票。当时我们的定粮是38斤,女知青大都吃不了那么多,就省下来给她的男朋友去换花生和鸡带回家。单身汉或是省吃俭用买点带回家,或是两手空空见爷娘,或是趁月黑风高时拿一只装日本尿素的蛇皮袋出去“碰”运气——也就是偷鸡摸狗。不过,听到战友们归来如此这般的描述,我心里总是一阵阵发紧,腊月里更加透着一丝寒意。用粮票换花生就要简单得多,有时是我们能捞到便宜,有时是老乡以次充好蒙我们。发现上当时已经来不及了,因为年关近了,载知青返城的包船已经泊在码头上了。
船是铁驳船,就是用来装黄沙和煤的船,天冷,甲板上都结着薄薄的冰,一步一滑,就铺上了草垫子。坐包船回家过年,路上顺当的话要走两天一夜,船舱里空落落的,上船前或抱一捆稻柴铺坐,或裹一床烂棉絮挡寒。包船在呵气成冰的某一个早晨或黄昏起程,每个船舱里都塞满了同胞,每个同胞都有一点带回家的年货,也都离不开花生和鸡,还有从新洋港同样是用粮票换来的虾干。天亮时,这只船里的鸡打鸣,那只船里的鸡回声响应,运河上一片鸡犬之声相闻的热闹景象。
船队匆匆忙忙南行,一路上不敢稍有耽搁。即便是过船闸,也是最先放行知青的船队。因为一旦船队被堵在哪儿,知青们一上岸,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的。泰州城里的老百姓至今可能还记得有一年数条知青船被堵在船闸里,几千个知青上岸进城,闹得当地人心惶惶,都说“日本鬼子进村了”。压抑了一年的我们太需要发泄了,就像猛然决堤的水是最自由散漫的。一场耽误了整个民族的空前浩劫,最后的苦果总是落到老百姓头上,知青便是最直接的受难者。受难者在船上疲惫而焦急地计算着行程,过了上冈、兴化、泰州、口岸,一过江阴闸,能嗅到江南的风了,似乎就到家了。尤其是从无锡西门桥下经过时,全船的人都会异乎寻常地挤到甲板上来,一齐朝着岸上“呵呵”地喊叫,尽情宣泄被压抑的情绪——腊月回家的知青好像没有了任何束缚、担忧、烦恼,又好像在幼儿园里关了一整天的孩子回家了,可以尽情地在城市父母跟前撒娇,表演着他们的怪诞和黑色幽默。岸上的人也都挤在桥上,向路过此地的孩子们招手致意。那时的人家谁家没有这种牵肠挂肚的事呢,因此包船上坐的尽管是别的城市的孩子,又何尝不是自己的孩子,所以尽管你恶作剧地向岸上扔垃圾,也没人与你计较,也来不及计较,因为船队很快就与惠山脚下的这座城市擦肩而过了。
腊月回家的感觉真好,太阳是鲜亮的,风是柔和的。那一天的南门码头上简直就像过狂欢节,黄鱼车、小板车、脚踏车,挤得每一条通向河边的路都很难走。家人都赶来接他们远归的儿女,城市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最让人看不得的是那些白发苍苍的老妈妈,裹着厚棉袄站在寒风里,踮起脚尖,眯起眼睛,目光跟着船一步步靠岸,又一条船一条船寻找自己的孩子,老眼里含着泪花,说不清是喜是悲。
腊月是寒冷的,再寒冷的时候也有暖意融融,那是一种期待,一种释放,一种回家的感觉。那是真正可以回味的年味。现在鸡和花生还有,粮票已经绝迹,船队还在运河上来来往往,但已经没有了刻骨铭心的期待。腊月故事里的冰雪早已融化了,35年的记忆却春暖花开了。(孙骏毅 中国网专家博客)
关键字: 内容标签:腊月,知青,追忆,岁月,回家腊月 知青 追忆 岁月 回家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元宵十大经典名人||上一篇:宋朝人的元宵节如此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