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中国“抗倭”第一战

编辑:秋痕 来源:新民晚报
 
一提到“抗倭”这个话题,人们就会想到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和俞大猷。其实,早在他们“抗倭”的九百年前,中国就已经与日本展开了激烈的水上战斗了——只不过,这场战斗不是在中国国内进行的而已。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中外之间的海战”中的第一篇文章——中国“抗倭”第一战。
话说唐朝初年,朝鲜半岛处于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时期。三个国家都想统一半岛,但又都无力消灭对方,于是便向东西邻国寻求援助,很快就形成了以高句丽、百济、倭为一方,新罗、唐朝为另一方的政治局势。
公元660年,唐朝大将苏定方率十余万水陆大军渡海占领百济都城泗沘城之后,原百济王部下鬼室福信据守周留城并向倭求援。公元661年,在派援军远征百济的同时,倭国还护送曾在倭为人质的百济王子扶余丰返回百济。不久,扶余丰设计杀掉了鬼室福信。
公元663年6月,倭将毛野稚子等率部向新罗发起进攻,夺取了沙鼻歧、奴江二城,切断了唐军与新罗的联系。唐朝守将刘仁轨也制定了进攻周留城的计划:刘仁愿和孙仁师以及新罗王金法敏率军从陆路进攻;刘仁轨、杜爽则率领唐水军并新罗水军由熊津江(今韩国之锦江)入白江口,从水上进攻。这一年的8月17日,唐新联军从陆路三面围攻周留城。倭将庐原君臣领军万余越海而来,准备自白江口登陆。因周留城建筑在白江河口上游不远处的左岸山地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山峻溪隘,易守难攻。当时,尽管唐新联军已从三面包围了周留城,但百济只要能确保周留至白江一线安全畅通,就能得到倭寇从海上的支援,从而据险固守。因此,白江成为维系周留存亡的生命线,两军都誓在必争。8月27日,唐新水军一百七十多艘战船七千余人与倭寇水军上千艘战船上万人在白江江口遭遇。倭国虽然在人、船数量上多于我方,但大唐水军船坚器利,武器装备优于倭寇。
在这种情况下,刘仁轨首先采用以逸待劳的战略战术,以旺盛的士气,率战船阵列于白江,因而在第一次较量中,轻而易举地就使倭寇落荒而逃。接着在次日的战事中,又利用唐军之战船高大坚固的优势,将倭寇的船只左右夹住,使其不得回旋,再施以火攻战术,焚倭寇之战船四百多艘,取得了战斗的最后胜利。倭将朴市田来津被杀,百济王扶余丰不知所终。
倭寇水军惨败的消息传至周留城,守城的百济王子扶余忠胜见大势已去,遂于9月7日向唐朝投降;倭寇的残余部队也迅速乘船逃回了倭国,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抗倭战争至此胜利结束,倭寇势力退出了朝鲜半岛,其入侵中国的野心也随之破灭。五年后,唐灭高句丽,与唐友好的新罗强大起来,逐渐统一了朝鲜半岛。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第一战,抗倭中国 第一战 抗倭
下一篇:清真寺名称的由来||上一篇:古代官场的隐权力(1)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