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多外商投资产业
真正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是200年前的事。
18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结束,进入资本主义时代。17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洋行,这是外国资本最早在华设立的企业。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已有外商开设的洋行55家,但大多以鸦片贸易为主。这期间,外企常因是否可以进驻通商城市而与清廷及官府发生矛盾,又因鸦片生意等引发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外国在华投资中心即随贸易中心一道从广州移至上海。
这以后,大型洋行相继在华设立,外国银行或金融业也开始发展起来,外商还非法在中国沿海一带建立工厂。甲午战争前,外商在华的工业企业已有191家。
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据此,日本取得了在华建厂特权。西方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也得到了这个特权。从此,外国在华投资合法化,外资企业迅速发展。
1898年,中国境内外资商行共773家。一些大托拉斯企业开始来华投资,如英商英美烟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美商通用电气公司等。外资公用事业公司,如北京英商电灯公司、天津比商电灯电车公司等相继成立。
外资铁路和矿山也开始出现,如俄国修筑了中东铁路,德国修筑了胶济铁路,法国修筑了滇越铁路。
在矿业方面,焦作煤矿、开平煤矿、抚顺煤矿和本溪湖煤铁矿、门头沟煤矿等,都在此时被外商收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先后卷入战争,日本乘机大规模扩大对华投资。日本企业大批来华设立工厂,日本还插手北洋政府的军政、铁路借款。北洋政府为军政需要,借入的大量无担保外债,几乎都是由日本银行承担的。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成立后,其对外政策的重心转向了美国和英国。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把中国东三省变成了它的殖民地,从此日本集中在东北投资。
抗日战争结束后,构成对华投资62%的日本投资被中国政府接收,日本在战争期间没收的英美企业也由中国政府予以发还。
1946年,美国的一些大公司都与南京政府订立协议,准备设立电机、造船、水泥、石油等企业,美国财团还取得了煤矿、有色金属矿的开采权和成渝铁路、川滇铁路的筑路权。但是不久中国内战爆发,美国庞大的对华投资计划随即搁浅。
随着中国内战结局日益明朗,外国在华投资则日见衰落。上海原有1800家外资企业,到1950年7月只剩下684家,仅占总数的38%。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冻结了中国在美国的财产,中国政府对上海的美商企业也采取了军事管制和没收的政策;对其他国家的企业则分不同情况,采取收买、租用等形式使其产权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至此,外国在中国的投资走到了尽头。
外资重入华优惠多多
外资重新进入中国是新中国成立30年以后的事。第一家重新进入中国的外企是可口可乐公司。
1978年12月13日,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与可口可乐达成了协议,采用补偿贸易方式,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旅游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罐、装瓶设备,在中国设专厂灌装销售。
1979年7月,中国颁布了第一个利用外资的法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这年12月,首批3000箱瓶装可乐由香港发来北京。可口可乐当时的销售对象严格限制在来华工作、旅游的外国人当中,销售地点主要是友谊商店。那时,友谊商店就是奢侈品和紧俏商品的象征。
也就在这一年,北京外企服务集团公司成立。这是一家为在京外商企业提供服务的专业公司。通过这一渠道,许多中国人不出国门也有机会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
1980年4月,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如北京航空食品、建国饭店、长城饭店等首批获准成立或建成。
签约仅两年后,可口可乐在中国建造了自己的工厂。随后,摩托罗拉、通用、三菱、惠普、大众以及众多国际品牌陆续进入中国,今天这些品牌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形影相随的元素。
1986年10月11日,政府公布了《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对外商企业实行更为灵活优惠的政策。
此后,中国利用外资迅速进入扩张时期。利用土地、劳动力、赋税等方面的优惠条件吸引外资进入,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石化、电子、通信等产业。此后的20多年可以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1979年至2007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7602亿美元,平均每年262亿美元,年均增长20。1%。2002年以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此时,中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
据国家发改委介绍,截至2010年9月,中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1。06万亿美元,利用贷款累计3400亿美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外资企业一直享受“超国民待遇”,比如税收方面的“二免三减半”,即应缴的所得税开办后的前两年全免征收,3至5年减半征收(这一优惠政策只适用于生产型的外商投资企业,而且当年的收入额主营业务的部分要占到收入总额的50%以上),在以后税收中总税额也不超过20%,而内企则是30%。此外还可以免交几项重要税费,比如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本文摘自:《法治周末》,作者:李郁,原题:《外商在中国走过千年风雨路》
关键字: 内容标签:明朝,优待,唐宋,中国历史,外商,法律明朝 优待 唐宋 中国历史 外商 法律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真正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是200年前的事。
18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结束,进入资本主义时代。171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设立洋行,这是外国资本最早在华设立的企业。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广州已有外商开设的洋行55家,但大多以鸦片贸易为主。这期间,外企常因是否可以进驻通商城市而与清廷及官府发生矛盾,又因鸦片生意等引发战争。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被迫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外国在华投资中心即随贸易中心一道从广州移至上海。
这以后,大型洋行相继在华设立,外国银行或金融业也开始发展起来,外商还非法在中国沿海一带建立工厂。甲午战争前,外商在华的工业企业已有191家。
甲午战争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据此,日本取得了在华建厂特权。西方列强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也得到了这个特权。从此,外国在华投资合法化,外资企业迅速发展。
1898年,中国境内外资商行共773家。一些大托拉斯企业开始来华投资,如英商英美烟公司、亚细亚火油公司、美商通用电气公司等。外资公用事业公司,如北京英商电灯公司、天津比商电灯电车公司等相继成立。
外资铁路和矿山也开始出现,如俄国修筑了中东铁路,德国修筑了胶济铁路,法国修筑了滇越铁路。
在矿业方面,焦作煤矿、开平煤矿、抚顺煤矿和本溪湖煤铁矿、门头沟煤矿等,都在此时被外商收购。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先后卷入战争,日本乘机大规模扩大对华投资。日本企业大批来华设立工厂,日本还插手北洋政府的军政、铁路借款。北洋政府为军政需要,借入的大量无担保外债,几乎都是由日本银行承担的。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成立后,其对外政策的重心转向了美国和英国。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把中国东三省变成了它的殖民地,从此日本集中在东北投资。
抗日战争结束后,构成对华投资62%的日本投资被中国政府接收,日本在战争期间没收的英美企业也由中国政府予以发还。
1946年,美国的一些大公司都与南京政府订立协议,准备设立电机、造船、水泥、石油等企业,美国财团还取得了煤矿、有色金属矿的开采权和成渝铁路、川滇铁路的筑路权。但是不久中国内战爆发,美国庞大的对华投资计划随即搁浅。
随着中国内战结局日益明朗,外国在华投资则日见衰落。上海原有1800家外资企业,到1950年7月只剩下684家,仅占总数的38%。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冻结了中国在美国的财产,中国政府对上海的美商企业也采取了军事管制和没收的政策;对其他国家的企业则分不同情况,采取收买、租用等形式使其产权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
至此,外国在中国的投资走到了尽头。
外资重入华优惠多多
外资重新进入中国是新中国成立30年以后的事。第一家重新进入中国的外企是可口可乐公司。
1978年12月13日,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与可口可乐达成了协议,采用补偿贸易方式,向中国主要城市和旅游区提供可口可乐制罐及装罐、装瓶设备,在中国设专厂灌装销售。
1979年7月,中国颁布了第一个利用外资的法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
这年12月,首批3000箱瓶装可乐由香港发来北京。可口可乐当时的销售对象严格限制在来华工作、旅游的外国人当中,销售地点主要是友谊商店。那时,友谊商店就是奢侈品和紧俏商品的象征。
也就在这一年,北京外企服务集团公司成立。这是一家为在京外商企业提供服务的专业公司。通过这一渠道,许多中国人不出国门也有机会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方式。
1980年4月,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如北京航空食品、建国饭店、长城饭店等首批获准成立或建成。
签约仅两年后,可口可乐在中国建造了自己的工厂。随后,摩托罗拉、通用、三菱、惠普、大众以及众多国际品牌陆续进入中国,今天这些品牌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形影相随的元素。
1986年10月11日,政府公布了《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对外商企业实行更为灵活优惠的政策。
此后,中国利用外资迅速进入扩张时期。利用土地、劳动力、赋税等方面的优惠条件吸引外资进入,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石化、电子、通信等产业。此后的20多年可以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1979年至2007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7602亿美元,平均每年262亿美元,年均增长20。1%。2002年以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此时,中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创造的。
据国家发改委介绍,截至2010年9月,中国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1。06万亿美元,利用贷款累计3400亿美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外资企业一直享受“超国民待遇”,比如税收方面的“二免三减半”,即应缴的所得税开办后的前两年全免征收,3至5年减半征收(这一优惠政策只适用于生产型的外商投资企业,而且当年的收入额主营业务的部分要占到收入总额的50%以上),在以后税收中总税额也不超过20%,而内企则是30%。此外还可以免交几项重要税费,比如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本文摘自:《法治周末》,作者:李郁,原题:《外商在中国走过千年风雨路》
关键字: 内容标签:明朝,优待,唐宋,中国历史,外商,法律明朝 优待 唐宋 中国历史 外商 法律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以物易物的“商人”||上一篇:古人诗词“一句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