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经远舰水下迷踪(1)

编辑:秋痕 来源:辽宁日报
 
海底战舰给人以无限遐想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启动后,我省沿海各市都对水下文物遗址进行了调查,其中大连市和丹东市发现并初步认定的水下文物遗址最多,分别达到29处和26处。
“如果简单理解,水下考古主要针对的对象就是沉船。”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韩建宏告诉记者,“咱们大连海域水下有不少沉船,而这些沉船又基本上都和战争有关,像中日甲午海战、日俄海战都是在大连面对的渤海和黄海海域发生的。 ”
大连市和丹东市所辖海域内沉睡于海底的近现代战舰,每一艘上都承载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比如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沉没的致远舰、经远舰、扬威舰、超勇舰;再如经历了中日甲午海战和日俄海战的平远舰;还有在日俄海战中触礁沉没的沙俄 “彼得罗巴浦洛夫斯克”号军舰等等。
这些海底战舰给人们以无限遐想,同时也为水下考古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空间。
经远舰水下迷踪
在 “水下考古揭秘”这个专题的调查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即大连市和丹东市都称发现了经远舰的遗址,且两市所指的遗址位置也不相同,分别在各自所属的海域内。
甲午海战中沉没的经远舰只有一艘,这毫无异议,可现在遗址点却出现了两种说法,这使得原本就很有传奇性的经远舰又被镀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那么,经远舰到底沉没在大连还是丹东呢?
甲午海战英勇抗敌
为了详细了解经远舰的故事,记者首先来到黄海北岸的大连市庄河黑岛镇。
在黑岛旅游度假区的南大山上,立着一尊高大的玻璃钢塑像。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经远舰管带林永升迎风面海,注视着祖国的万里海疆。这尊塑像立于1994年9月17日,那一天是中日甲午海战100周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当时清朝的北洋舰队实力较强,被公认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六”。
经远舰和致远舰都是清政府花重金在国外定制的军舰,而且当时都属于世界上先进的军舰。经远舰甲厚抗击打,致远舰快速善攻击,两舰各有特点、相得益彰。
北洋水师成军时,经远舰是致远舰的僚舰,两舰一起被编入了北洋水师。后来,邓世昌、林永升两位管带分别率领致远舰和经远舰参加北洋水师的训练、巡航等军事行动。
中日甲午海战中管带林永升和经远舰官兵壮烈殉国的故事现在还在黑岛镇广为流传。据说,当时住在海边的老百姓都听见了海上传来的隆隆炮击声。
庄河市离休干部,曾经在庄河市史志办工作过的张天贵老人还清楚地记得老辈人向他讲述的战争往事:“甲午海战那一天,农民要上山干活,忽然听到海里炮声响,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胆大的人跑去看热闹,胆小的都跑回家里趴(躲)起来了。第二天,有渔民出船,看到海面上有几个奄奄一息的人,抓着漂浮物漂到了老人石 (黑岛镇近海的一处礁石)附近。渔民们上去救,一共救上来16个人。 ”
据说,渔民们救回来的都是经远舰上的幸存官兵。 “听老人们讲,那16个人获救时衣服都被浪头打没了,光溜溜上岸的,后来把植物的叶子围在腰上。”黑岛镇文化站站长孙世顺告诉记者,“另外还有七八个人自己游上了岸,也都是经远舰上的。 ”
从获救官兵的讲述中,当地人了解了经远舰和管带林永升的“最后时刻”:在激烈的交战中,经远舰不幸被日军鱼雷击中,林永升和舰上许多官兵都负了伤。此时,若紧急靠岸,只需10多分钟林永升和舰上官兵便可转危为安,但林永升宁可战死也决不撤出战斗。
1921年版 《庄河县志》中这样记载,“是时,舰在虾老石(即老人石)东八里许,士卒皆请林就岸,林不肯,躬亲炮弹,督战未几,左臂中弹,舰突亦被击碎,林知事去,返身入内,扁锁仓门,危坐以殉。 ”
此后,经远舰拖住日本舰队的精华——第一游击队长达1小时之久,为其他军舰自救、重新组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此期间,经远舰遭受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四舰毁灭性的炮火打击。林永升与全舰官兵“奋勇摧敌”,“拒战良久”。林永升阵亡后,其余官兵仍前赴后继,殊死抵抗,直至战舰倾覆沉没。
经远舰曾在中日甲午海战前到日本访问。当时日本海军还没有后来的规模,经远舰在日本访问期间引起巨大轰动,受到刺激的日本人随后制定了发展海军的政策。
甲午海战中,经远舰的精彩表现不亚于致远舰。对于勇战沉没的经远舰,连日本海军也不得不表示敬意,称“敌军终未升起降旗,一直奋战,死而后已,当可瞑目海底。”


关键字: 内容标签:水下,远舰水下 远舰
下一篇:中国古代历次著名迁都及其原因(二)||上一篇:追寻古齐国的文明之光: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图)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