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古代九鼎之谜

编辑:Jina 来源:历史大观园
 

鼎,曾是我国远古时期大量使用的一种器具。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和江苏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遗址,都出土了大量原始人使用的陶鼎。随着炼铜技术的产生,又出现了铜鼎。由于铜产量少,价格昂贵,铜鼎只有较高层的贵族才能用得起逐渐成为区别贵族贵贱与地位高低的礼器,并被蒙上了越来越浓厚的神秘色彩。《史记》记载了一则有关鼎的神话: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者70余人,龙乃上去。”这种有通神之灵的鼎,就叫“神鼎”。 又相传,夏朝初年大禹命九州牧贡铜,铸成九鼎。事先将全国各地山川奇异之物画成图形,然后分别刻于鼎身。九鼎铸成后,陈列于宫门之外,表明自己为九州之主。因而在夏商周三代,“九鼎”就成为王权的象征和传国之宝。商汤灭夏,鼎迁于商;武王伐纣,迁鼎于周。所以后来便把一代王朝的开国建号,叫做“定鼎”,朝代的更迭叫“鼎迁”或 “鼎革”,图谋王权的不轨行为,叫“问鼎”。春秋时期,周王室力量衰落,强大的诸侯对九鼎产生了觊觎之心。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乘北上攻伐洛水流域陆浑之戎的机会,陈兵于洛邑之郊,显示威力。周定王赶紧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别有用心地问九鼎大小轻重如何。王孙满严正地回答“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后来强大的秦国终于灭掉东周,九鼎的下落就成了疑问。

首先《史记》中的说法就自相矛盾,周秦二本纪均称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取九鼎入秦”。但《封禅书》又说“周德衰,宗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这就是说九鼎早在东周末年便已遗失。传说秦始皇出巡经过彭城(今江苏徐州)时,曾派了上千人下泗水打捞,结果一无所得。以后历代都有人着力搜寻九鼎,均茫无踪影。

清朝几位著名学者由此推断,东周势力衰弱,九鼎势将不保,再加经济困难,便毁鼎铸钱,对外诡称丢失,不知去向。但此说于史无证,因为纵观涉及九鼎的史籍,均无销毁的记载。且不合情理。九鼎既然被周人视为天命之所在,怎能自行销毁?

迄今为止已出土商、周铜鼎数以千、万计。如著名的司母戊鼎,重875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毛公鼎铭文长达410 个字,是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竟没有一件夏朝的铸鼎发现。这就不能不让人产生疑问,夏朝究竟是否制造过鼎?虽然当时已经掌握了炼铜技术,但铸鼎的技术工艺要求较高,夏朝可能还造不出来,精致绝伦的九鼎又从何谈起。

所以如果禹铸九鼎哪一天重见天日,中国文明史的开端(包括政治史、经济史、科学技术史)肯定要重新书写,补上一个新的辉煌开端!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之谜,古代之谜 古代
下一篇:中国古代历次著名迁都及其原因(一)||上一篇:雍正力推“普通话” 全国推行北京官话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