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几支精锐部队(3)

编辑:Jina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三、东晋门阀的雇佣兵——北府兵 
  《晋书·刘牢之传》:“太元初,谢玄北镇广陵。时苻坚方盛,玄多募劲勇,牢之与东海何谦、琅邪诸葛侃、乐安高衡、东平刘轨、西河田洛及晋陵孙无终等以骁猛应选。玄以牢之为参军,领精锐为前锋,百战百胜,号为北府兵。”
  《资质通鉴》:“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
  东晋大门阀谢家,把北方流民、流氓、以及原驻军的精锐整合,组建了一支拱卫京师、足以对抗北方骑兵、间接听命于大门阀的军队——北府兵。
  谢家对于北府兵的整合,对自己的家族、东晋政治、乃至中国政局都产生很大影响。
  公元383年8月,前秦符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符坚宣称:“以我百万大军,即使将马鞭扔到长江中,也足以让长江断流。”
  谢玄派谴刘牢之率5000北府军精锐奔袭洛涧,大破前秦军5万,杀敌15000,北府兵初战告捷。淝水决战,谢玄的8000北府骑兵趁符坚军队后撤,过淝水猛攻前秦军阵,前秦军顷刻崩溃,符坚的弟弟苻融战死,符坚本人中箭,落荒逃走。
  淝水一战,8000北府兵大破秦军主力,历史记载:杀散、歼灭前秦军70万人!符坚的王朝也因此崩溃。
  后来,北府兵收拾桓玄,直到2000北府精兵跟随刘裕杀到建康称帝,北府兵影响了中国几十年。
  虽然严格意义上讲“北府兵”有几个时期,但总的来说,从谢家整合开始,北府兵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精锐部队,这支部队的著名将领如刘牢之、刘裕等人也成了举足轻重的人物,哪个门阀能控制北府兵,他就控制了江南汉人政权。
  北府兵从谢玄整合开始,就成了大门阀的雇佣兵,东晋朝廷对它的指挥都不灵。
  北府兵的入选是因为他同时具备强大战斗力和对政局的强大影响。
  四、大隋朝的御林军——骁果
  大业九年(613年),炀帝为了扩充军队,除征发府兵外,又招募新军。这批新军多是关中人,他们身强力壮,骁勇善战,称为骁果。《实录》记载,骁果军者,隶右屯卫,乃上(隋文帝)之亲勋卫率,开皇三年,文皇帝集骁卫与果毅军,并为骁果卫,捡军中壮士充任,以血鹰刺左臂。
  大业十二年(616年),炀帝下江都时,以虎贲郎将司马德戡统领一万余骁果为禁卫军随行,并屯于江都东城。由于瓦岗军已逼近东都,炀帝无意西归,但骁果却思家心切。后炀帝便以江都寡妇和未嫁女子强配给骁果,使其在江都成家,但骁果仍不愿留在江都,由是往往逃亡,杨广对私自逃走的骁果一律处死,。所谓官逼民反,终于激发了骁果的兵变。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在司马德戡与宇文化及、宇文智及等的策划下,骁果终于发生兵变,并夜半闯入宫内,缢杀炀帝。
  杨广既死,宇文化及帅骁果十万人西归,李密的地盘是宇文化及必经之地,宇文要想西行,与李密一战在所难免。
  这支悍军走到洛阳东边的滑台(今滑县)时,军粮吃尽,就向瓦岗军占领的黎阳粮仓发起攻击,于是就和前来营救的李密大国在淇水两岸摆开了战场。
  七月,双方在童山大战。归心似箭的骁果军与义军之冠瓦岗军苦战一天,瓦岗军几乎不支,李密本人也中流失受伤,如果不是秦叔宝拼死保护,几乎被宇文军生擒。李密拼尽全力,才勉强击退了宇文的这次进攻。这两支劲军殊死的决斗,几乎是两败俱伤,而瓦岗军的劲卒良马死伤甚重。虽然童山之战没有能击溃骁果军,但李密还是胜利了,因为骁果已没有军粮,无法再与瓦岗军相持,童山之战后不久,骁果自行崩溃。
  精锐的骁果没有输在战场上,却因为军粮而失败,实在是生动地表现了战争中后勤保障的重要地位。
  五、盛唐李世民的利剑——玄甲军
  《资治通鉴》记载:“秦王世民选精锐千馀骑,皆皂衣玄甲,分为左右队,使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翟长孙分将之。每战,世民亲被玄甲帅之为前锋,乘机进击,所向无不摧破,敌人畏之。”
  李世民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颠峰,他开国的一大利剑就是“玄甲军”。
  唐夏虎牢之战,李世民率领数千唐军与十几万夏军对峙,其中就包括3500名“玄甲军”。
  李世民曾用1000玄甲精兵大破王世充,斩俘6000余人。在决定天下归属的虎牢关之战中,窦建德率领精锐主力十余万人前来支援王世充,李世民仅用 3500名玄甲精兵为前锋增援虎牢关,结果大破窦建德十余万众,窦建德仅率数百骑逃遁,随后,洛阳的王世充也被消灭。天下的局势完全转向了对唐军有利的一面。
  有唐一代,武功强盛一时,“天可汗”的称号绝非浪得虚名,李世民依靠他天才的军事能力开创了一个时代,而玄甲军则是他手中最锋利的一把利剑!白居易赞道:“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它的入选是因为唐朝是当时世界最强的,而玄甲军唐朝最强的军队。
  六、不败的传说——岳家背嵬军
  《云麓漫钞》记载:“韩、岳兵尤精,常时于军中角其勇健者,别置亲随军,谓之背嵬,一入背嵬,诸军统制而下,与之亢礼,犒赏异常,勇健无比,凡有坚敌,遣背嵬军,无有不破者。”
  南宋中兴四将,岳飞的岳家军是最为强大的,而他手下的“背嵬军”则是精锐中的精锐,毫不夸张的讲,这支部队代表了“岳家军”的精华所在。
  “背嵬军”名称的理解颇多:一说嵬本指酒瓶,将帅的酒瓶必亲信拿,故喻为亲信。一说是皮牌。还有一说是大将帐前的骁勇人。又说这是番语,岳飞只是借用了这个词。
  岳珂《鄂国金佗编》卷二十二《淮西辨》云:“背嵬之士,先臣之亲军也”,又说“颖昌、朱仙,皆以是军取胜”。
  岳飞的岳家军鼎盛时期约有十万人,可分为:前军、后军、左军、右军、中军、游奕军、踏白军、选锋军、胜捷军、破敌军、水军和背嵬军等十二军。其中背嵬军骑兵8000,步兵亦有数千。
  在绍十年与金军在颍昌、郾城的一系列战斗中,背嵬军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郾城一战,岳飞的背嵬军先以步兵大破金军精锐“拐子马”,再以极少的精锐骑兵猛冲敌阵,终于大败兀术的精骑15000人,兀术叹道:“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岳飞的奏折称:“杀死贼兵满野”。
  兀术不甘心失败,集结三万骑兵再攻颖昌,岳云以背嵬军骑兵八百挺前决战,再次大破兀术的金军精骑,直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大部队随后跟进,“杀兀术婿夏金吾、副统军粘罕索孛堇,兀术遁去”。
  在朱仙镇,500背嵬精兵更是大破十余万金军。
  难怪金人发出“撼山易,憾岳家军难”的感慨。
  当时宋军的战斗力已经大幅度提升,与金军作战并不吃亏,而岳飞的背嵬军更是开创“步兵在平原击溃金人精锐骑兵”的经典战例。
  “辫子军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神话被背嵬军不只一次的打破,或许应该把这句话换换主语:“背嵬军不满万,不满万亦不敌”!
  袁甫的《蒙斋集》赞背嵬军道:背嵬军马战无俦,压尽当年几列候,先辈有闻多散佚,后生谁识发潜幽。
  七、横扫欧亚的黑色风暴——蒙古精锐
  1.蒙古铁骑
  蒙古铁骑不断取得作战胜利的基础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单一简洁的组织体制是其军队的显著特征。标准的蒙古野战部队由三个骑兵纵队组成。每个纵队有一万骑兵,大体相当于一个现代骑兵师。每个骑兵纵队包括十个骑兵团,每团1000人;每个骑兵团包括10个骑兵连,每连100人;每个骑兵连包括十个骑兵班,每班 10人。所有骑兵一般都是骑马作战,但是假如许多马匹垮掉,那么一部分士兵就只好在骑马部队的掩护下立于马后进行射箭。
  蒙古人在武器方面没有什么重大改革,不过对当时武器的使用方法上作了一些创新。
  典型的蒙古军队中大约有百分之四十是从事突击行动的重骑兵。他们全身披着盔甲,盔甲通常是皮制的,或者是从敌人那里缴来的锁子铠甲。他们头戴当时中国和拜占庭士兵通常所用的简易头盔。重骑兵骑的马匹往往也披有少量皮制护甲。重骑兵的主要兵器是长枪,每个士兵还带一柄短弯刀或一根狼牙棒,挂在腰间,或者置于马鞍上。


关键字: 内容标签:精锐,中国古代,部队,历史上精锐 中国古代 部队 历史上
下一篇:中国历史上千古不变的九大定律(4)||上一篇:古人对金钱的九个称呼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