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5日,刚进北平的毛泽东把柳亚子接到双清别墅叙谈。两位现代诗坛的巨匠,兴致勃勃地谈到古今不少诗人诗作,分手时,毛泽东应柳亚子之请,在他的《羿楼纪念册》上写了一个题记:“‘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一九四九年五月五日柳先生惠临敝舍,曾相与论及上述诸语,因书以为纪念。”看得出,这是一次轻松的聊天。毛泽东在筹备开国的繁忙间隙,同人漫论山水闲情诗句,也算一桩雅事。
毛泽东和柳亚子“相与论及”的“池塘生春草”,是谢灵运《登池上楼》一诗中的名句。至于这句诗写得究竟是怎样的好,前人大体说在雕琢繁绮的六朝诗歌中,此句无所用意,却自然天成,刻画出春天到来的神韵等等。谢灵运的诗歌多写山水,好庄老玄言。毛泽东喜读其诗,《古诗源》里收录24首谢诗,毛泽东圈画了22首,并在该书编者评论谢诗“一归自然”、“匠心独运”、“在新在俊”等处,也画上了曲线或圆圈,看来是重视前人对谢诗的这些评价,也传达出毛泽东对谢诗的欣赏所在。
一个人在现实中的角色固然会影响他的欣赏旨趣,但其旨趣不会固定单一,不同的处境和心境会引发不同的欣赏要求,不同的年龄也会形成不同的欣赏习惯。毛泽东的诗风、诗趣,均偏于豪放,却依然喜读谢灵运描摹山水的清莹闲适之作,反映出人欣赏心理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此,毛泽东在1957年8月1日的一封信中,有过专门的分析。他说:“婉约派中的一味儿女情长,豪放派中的一味铜琶铁板,读久了,都令人厌倦的。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有所偏袒仍是复杂的。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人的心情,经常有对立的成分,不是单一的,是可以分析的。词的婉约、豪放两派,在一个人读起来,有时喜欢前者,有时喜欢后者,就是一例。”这段议论揭示了人们的欣赏规律,也可视之为对毛泽东喜读谢灵运诗歌的一个注脚。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毛泽东,倾心体会清新自然、恬淡闲适的山水诗,也算是英雄本色的一个侧面。
作为诗家,毛泽东在欣赏谢灵运诗歌的同时,也自有理性评价,并且一出言便把谢诗放到中国诗史发展的长河中来看待。毛泽东晚年多次评论谢灵运在开创中国山水诗题材方面的贡献。他认为,山水诗的出现和蔚为大观,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果没有魏晋南北朝人开辟的山水诗园地,没有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派,唐人的山水诗就不一定能如此迅速地成熟并登峰造极。就此一点,谢灵运也是“功莫大焉”!毛泽东论诗,不光从自己的欣赏感受出发,也自有其诗家见识。
那么,作为政治家,毛泽东读谢诗,又会有怎样的体会和发现呢?
毛泽东从谢诗中看到作者进退失据的内心痛苦和矛盾。在一本《古诗源》所录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作《登池上楼》旁边,毛泽东写下这样一段批语:“通篇矛盾。‘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见矛盾所在。此人一生矛盾着。想做大官而不能,‘进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晚节造反,矛盾达于极点。‘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是造反的檄文。”
山水诗人心中不只存闲情逸事,这是不难理解的常识。就谢灵运而言,从写山水到写“造反的檄文”,看似反差很大,其实也自有来历。毛泽东洞悉谢的底细,对其家庭及其生平事迹了然于胸,才有如此分析。谢灵运出身于钟鸣鼎食的显赫世家,东晋的大功臣谢安是其曾祖辈,淝水之战的前线总指挥谢玄是其祖父,谢灵运则自幼袭封康乐公。这样的出身和地位,一生不忘朝廷,总想再起腾达,是很自然的。1975年,毛泽东在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的《晋书》封面上曾批道,“九月再阅第七十九卷《谢安传》、《谢琰传》、《谢玄传》。”在《南史》列传中,毛泽东还仔细圈点了叙述谢灵运及其家族史迹的文字。这大概便是古人说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吧!
谢灵运家族,是支撑东晋王朝的“族阀”。刘宋王朝建立后自然对谢氏家族有所警惕,谢灵运也就被贬出朝廷,去做了永嘉太守。或许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本来喜欢侈谈庄老玄言,忘情自然山水的谢灵运,索性更肆意地投入其中。这样一来,倒真的成就了他,单凭其《登池上楼》中的一句“池塘生春草”,就可以千古留名了。在其大量山水诗赋中,也是常常援引佛道之语,或曰“心放俗外”,“投吾心于高人”(《山居赋》);或曰“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斋中读书》)。这些表白虽大多是有意给世人看的,却仿佛是“弄假成真”,在职期间“肆意遨游”,看起来是不想过问政事了。
这些表面文章,倒也瞒过了朝廷。宋武帝死后,继位的宋文帝把他请回京城,“唯以文义见接”,也就是说,既然你好老庄之道,诗文也写得好,放在朝廷谈论点文化问题也无大碍。但宋文帝哪里知道,这谢诗人真正希望的却是“自以名辈应参时政”。久而久之,不得志的谢诗人就有些绷不住了,经常“称疾不朝”,似乎要给宋文帝一点颜色。不料,宋文帝也不是省油的灯,又把他罢免出朝,去当临川内史。在封建社会,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大有人在,有人在宋文帝面前告他“谋反”。这一着,真是把谢诗人逼到了墙角,不愿再“恬淡”下去了。史书说他“遂有逆志”。第一次外放,最多只是说说“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意思是,要进取有为,但无德智可施;想退耕山林,又无力可用。按毛泽东的说法,做“林下封君”,其实是不愿意的,结果只好在模棱两可中遮遮掩掩,无奈自嘲。第二次外放,却是想掩饰也掩饰不住了,竟写出“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这样的句子,其格调离忘情山水已是十万八千里。诗人的内心不再徘徊,直接称颂起秦灭六国后心有不甘的韩国贵族张良(子房)。所谓“韩亡子房奋”,说的是张良18岁为报国仇,在博浪沙用重金雇一大力士,甩出一个60来斤的铁椎狙击秦始皇,结果误中副车。所谓“秦帝鲁连耻”,说的是战国末期,秦昭王派兵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魏国,但魏王畏惧秦国,劝赵王尊秦昭王为西帝,以求罢兵。齐国高士鲁连听说后,劝道,为人处事应有气节,自称东帝的齐王欺侮弱小的鲁国、邹国尚引起反抗,堂堂赵国岂能随便尊秦昭王为西帝呢?这才坚定魏、赵两国的抵抗决心。联系谢灵运由晋入宋的经历,称颂张良、鲁连,显然是在无所顾忌地吐露其压抑已久的心底真声。不久,谢灵运果然起事,结局是兵败被杀。
被称为“造反的檄文”那几句诗,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8年10月,毛泽东在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起草的一篇《再告台湾同胞书》的结尾处,便充满感情地写道:“台湾的朋友们,不可以尊美国为帝。请你们读一读《鲁仲连传》好吧。美国就像那个齐王,说到齐王,风蚀残年,摇摇欲倒,他对鲁、卫小国还要那样横行霸道。六朝人有言:‘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现在是向帝国主义造反的时候了。”在作为革命家的毛泽东的心目中,谢灵运的形象已经由山水诗人变成了造反诗人。
毛泽东读解谢灵运,从读者赏诗,诗家解诗,到政治家论诗,革命家用诗,真应了苏东坡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诗人诗作的丰富多彩,还是读诗人诗作的人本身丰富多彩?人们尽可去想。品诗论人,或本该如此。(陈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
关键字: 内容标签:谢灵运,毛泽东谢灵运 毛泽东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毛泽东和柳亚子“相与论及”的“池塘生春草”,是谢灵运《登池上楼》一诗中的名句。至于这句诗写得究竟是怎样的好,前人大体说在雕琢繁绮的六朝诗歌中,此句无所用意,却自然天成,刻画出春天到来的神韵等等。谢灵运的诗歌多写山水,好庄老玄言。毛泽东喜读其诗,《古诗源》里收录24首谢诗,毛泽东圈画了22首,并在该书编者评论谢诗“一归自然”、“匠心独运”、“在新在俊”等处,也画上了曲线或圆圈,看来是重视前人对谢诗的这些评价,也传达出毛泽东对谢诗的欣赏所在。
一个人在现实中的角色固然会影响他的欣赏旨趣,但其旨趣不会固定单一,不同的处境和心境会引发不同的欣赏要求,不同的年龄也会形成不同的欣赏习惯。毛泽东的诗风、诗趣,均偏于豪放,却依然喜读谢灵运描摹山水的清莹闲适之作,反映出人欣赏心理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对此,毛泽东在1957年8月1日的一封信中,有过专门的分析。他说:“婉约派中的一味儿女情长,豪放派中的一味铜琶铁板,读久了,都令人厌倦的。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有所偏袒仍是复杂的。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人的心情,经常有对立的成分,不是单一的,是可以分析的。词的婉约、豪放两派,在一个人读起来,有时喜欢前者,有时喜欢后者,就是一例。”这段议论揭示了人们的欣赏规律,也可视之为对毛泽东喜读谢灵运诗歌的一个注脚。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毛泽东,倾心体会清新自然、恬淡闲适的山水诗,也算是英雄本色的一个侧面。
作为诗家,毛泽东在欣赏谢灵运诗歌的同时,也自有理性评价,并且一出言便把谢诗放到中国诗史发展的长河中来看待。毛泽东晚年多次评论谢灵运在开创中国山水诗题材方面的贡献。他认为,山水诗的出现和蔚为大观,是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如果没有魏晋南北朝人开辟的山水诗园地,没有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派,唐人的山水诗就不一定能如此迅速地成熟并登峰造极。就此一点,谢灵运也是“功莫大焉”!毛泽东论诗,不光从自己的欣赏感受出发,也自有其诗家见识。
那么,作为政治家,毛泽东读谢诗,又会有怎样的体会和发现呢?
毛泽东从谢诗中看到作者进退失据的内心痛苦和矛盾。在一本《古诗源》所录谢灵运的山水诗代表作《登池上楼》旁边,毛泽东写下这样一段批语:“通篇矛盾。‘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见矛盾所在。此人一生矛盾着。想做大官而不能,‘进德智所拙’也。做林下封君,又不愿意。一辈子生活在这个矛盾之中。晚节造反,矛盾达于极点。‘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是造反的檄文。”
山水诗人心中不只存闲情逸事,这是不难理解的常识。就谢灵运而言,从写山水到写“造反的檄文”,看似反差很大,其实也自有来历。毛泽东洞悉谢的底细,对其家庭及其生平事迹了然于胸,才有如此分析。谢灵运出身于钟鸣鼎食的显赫世家,东晋的大功臣谢安是其曾祖辈,淝水之战的前线总指挥谢玄是其祖父,谢灵运则自幼袭封康乐公。这样的出身和地位,一生不忘朝廷,总想再起腾达,是很自然的。1975年,毛泽东在一部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的《晋书》封面上曾批道,“九月再阅第七十九卷《谢安传》、《谢琰传》、《谢玄传》。”在《南史》列传中,毛泽东还仔细圈点了叙述谢灵运及其家族史迹的文字。这大概便是古人说的“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吧!
谢灵运家族,是支撑东晋王朝的“族阀”。刘宋王朝建立后自然对谢氏家族有所警惕,谢灵运也就被贬出朝廷,去做了永嘉太守。或许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本来喜欢侈谈庄老玄言,忘情自然山水的谢灵运,索性更肆意地投入其中。这样一来,倒真的成就了他,单凭其《登池上楼》中的一句“池塘生春草”,就可以千古留名了。在其大量山水诗赋中,也是常常援引佛道之语,或曰“心放俗外”,“投吾心于高人”(《山居赋》);或曰“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斋中读书》)。这些表白虽大多是有意给世人看的,却仿佛是“弄假成真”,在职期间“肆意遨游”,看起来是不想过问政事了。
这些表面文章,倒也瞒过了朝廷。宋武帝死后,继位的宋文帝把他请回京城,“唯以文义见接”,也就是说,既然你好老庄之道,诗文也写得好,放在朝廷谈论点文化问题也无大碍。但宋文帝哪里知道,这谢诗人真正希望的却是“自以名辈应参时政”。久而久之,不得志的谢诗人就有些绷不住了,经常“称疾不朝”,似乎要给宋文帝一点颜色。不料,宋文帝也不是省油的灯,又把他罢免出朝,去当临川内史。在封建社会,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大有人在,有人在宋文帝面前告他“谋反”。这一着,真是把谢诗人逼到了墙角,不愿再“恬淡”下去了。史书说他“遂有逆志”。第一次外放,最多只是说说“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意思是,要进取有为,但无德智可施;想退耕山林,又无力可用。按毛泽东的说法,做“林下封君”,其实是不愿意的,结果只好在模棱两可中遮遮掩掩,无奈自嘲。第二次外放,却是想掩饰也掩饰不住了,竟写出“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这样的句子,其格调离忘情山水已是十万八千里。诗人的内心不再徘徊,直接称颂起秦灭六国后心有不甘的韩国贵族张良(子房)。所谓“韩亡子房奋”,说的是张良18岁为报国仇,在博浪沙用重金雇一大力士,甩出一个60来斤的铁椎狙击秦始皇,结果误中副车。所谓“秦帝鲁连耻”,说的是战国末期,秦昭王派兵围困赵国都城邯郸,赵求救于魏国,但魏王畏惧秦国,劝赵王尊秦昭王为西帝,以求罢兵。齐国高士鲁连听说后,劝道,为人处事应有气节,自称东帝的齐王欺侮弱小的鲁国、邹国尚引起反抗,堂堂赵国岂能随便尊秦昭王为西帝呢?这才坚定魏、赵两国的抵抗决心。联系谢灵运由晋入宋的经历,称颂张良、鲁连,显然是在无所顾忌地吐露其压抑已久的心底真声。不久,谢灵运果然起事,结局是兵败被杀。
被称为“造反的檄文”那几句诗,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8年10月,毛泽东在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起草的一篇《再告台湾同胞书》的结尾处,便充满感情地写道:“台湾的朋友们,不可以尊美国为帝。请你们读一读《鲁仲连传》好吧。美国就像那个齐王,说到齐王,风蚀残年,摇摇欲倒,他对鲁、卫小国还要那样横行霸道。六朝人有言:‘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现在是向帝国主义造反的时候了。”在作为革命家的毛泽东的心目中,谢灵运的形象已经由山水诗人变成了造反诗人。
毛泽东读解谢灵运,从读者赏诗,诗家解诗,到政治家论诗,革命家用诗,真应了苏东坡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诗人诗作的丰富多彩,还是读诗人诗作的人本身丰富多彩?人们尽可去想。品诗论人,或本该如此。(陈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室务委员)
关键字: 内容标签:谢灵运,毛泽东谢灵运 毛泽东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杨荫浏与单弦牌子曲的那段缘||上一篇:清末外交家黎庶昌冒杀头危险与康贡生上万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