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古代书院:学生要穿校服 校长无人敢管(3)

编辑:Jina 来源:现代快报
 
享受政府拨款后
 
书院逐渐失去了光芒
 
从书院诞生之初,饱含理想主义热情的读书人,就希望把书院经营成一方净土。然而,在与现实的碰撞中,他们最终不得不让步了。实际上,从书院最为兴盛的南宋时期起,许多原先民办的书院,就逐渐被官方“收编”。这种收编,首先是从书院的经费着手。
 
书院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经费。而书院经费的来源,多依赖于学田。书院兴起之初,私人筹措办院经费,主要也是靠私人的田产或别人捐赠的田产来供给。然而,仅仅靠捐赠,是不能满足书院需要的。因此,当官府开始给书院划拨田产时,书院没有理由不接受。
 
除了经济上的控制,南宋中后期以来,书院的实际负责人山长,也渐渐由朝廷吏部差授。在邓洪波教授与学者朱汉民合编的《长江流域的书院》一书中,作者对唐代以来的民办书院做了一个统计:唐代,82.98%;宋代,70.41%;元代,61.25%;明代,29.84%;清代,24.20%。在民办书院急剧缩减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书院归到官府手中。
 
在清代,书院的常年经费已经由官府一次性拨给。享受政府拨款的书院,花起钱来也大手大脚。例如,为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生员提供一定数量的经费。考生如果科举得中,更有丰厚奖赏,数目可达五十两银子。不仅考中的生徒有奖,书院的老师也跟着有奖。
 
如此一来,虽然书院的办学经费不愁了,然而,书院不可避免地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尽管还有一些理想主义的书院在苦苦支撑,然而,书院没落的历史已经无可挽回。
 
同治光绪年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已经与科举合为一体的书院,也一并成为历史。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书院,人敢,校长,古代,穿校服,学生书院 人敢 校长 古代 穿校服 学生
下一篇:杨贵妃的中日情缘:马嵬坡兵变后东渡扶桑||上一篇:婚姻变奏曲 老照片见证时代变迁(三)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