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大全”到“江小妹”
看过新版《江姐》的样片之后,有一位军报的年轻记者问丁柳元:“江姐还有儿子?”丁柳元回答:“对。而且她还有母亲。”
“我们好像以为英雄从出生就是英雄,其实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生活和爱情。他们只是在需要作出抉择的那一刹那,在大爱小爱之间选择了大爱,其他时候他们就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一个人。”丁柳元说。
在“高、大、全”的年代之后,所有“神坛”上的形象都在经历还原到“人”的过程。“江姐”也不例外。
上世纪60年代,“江姐”形象的指导意见是高大化、英雄化。于蓝向《望东方周刊》回忆道,周恩来曾肯定这部片子并给出修改意见,“总理说你们就义那场戏太短了,要加一个走向刑场的情景,然后在就义前喊‘共产主义万岁、共产党万岁’。现在看到从松树下面走向刑场的镜头,就是后来加的。”
电影《烈火中永生》里,于蓝饰演的“江姐”从头至尾大义凛然,完全无私地投入共产主义事业。甚至她的举手抬足,也曾经成为经典的表演范式——丁柳元开玩笑说:“她是用左手把右肩搭过来的围巾甩到左肩后面去,我想换成右手都好像不对劲了。”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拍摄电视剧《红岩》时,中国社会已出现了对地下工作的各种反思。“我们曾经看到过一个地方剧本,反思当时重庆地下党工作里幼稚的一面。”宋春丽对本刊记者介绍说,比如所谓叛徒在开始受刑的一个多星期里面都没有招供,后来认为这么长时间了,组织肯定已经转移,说出来也不影响大局,自己也确实扛不住了,才交待了情况,谁知道组织还在原地,造成重大损失。
“当时我们都觉得写出这点来很好,但我们的剧本还是不可能涉及这一点。”最终的电视剧没有呈现出这类反思,但电视剧《红岩》比电影《烈火中永生》有所拓展的地方在于,增加了“江姐”母性的一面,以许多篇幅描述了她对孩子的不舍和心痛—— 在当时,这已经算是在这个革命人物形象重塑上的不小拓展。
而2009年拍摄的《江姐》,则试图从全新的视角解读这个人物,将时间表拉到“江姐”入狱之前的革命心路和情感经历。丁柳元概括为,“从‘江小妹’如何成长为‘江姐’的过程。”
此次《江姐》剧中还原了“江姐”的感情纠葛。她与彭咏梧最初是为工作假扮夫妻,此前彭咏梧在乡下已有妻室。后有消息误传说其妻在一次火灾中不幸丧生,彭咏梧才与江姐结为真夫妻。
“江姐”后来知道误传的事情,曾表示“等革命胜利的那一天,我就把老彭还给她 ”。彭咏梧1948年被杀害,次年“江姐”就义,她与彭咏梧的儿子便由彭的这位乡下妻子抚养成人。
“历史真实远比艺术创作更精彩,这种情节编剧根本不敢凭空写,但它是确有其事的。”丁柳元说。
有人对她说,看了这个电视剧之后,从心里相信在革命年代确实是有这样的小姑娘存在的。这让她感动得当即流下泪来。
那些拍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终于在演绎过“江姐”的人生之后有了答案。“我以前觉得,人应该为爱自己的人活着,现在我想,应该为了真理活着。”她有点尴尬地笑笑,“听起来好像有点装,但这是真的。我想无论信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人有信仰才有方向,才能在日常行为的一点一滴里做得更好。”
关键字: 内容标签:江姐,看完,荒谬,儿子,英雄江姐 看完 荒谬 儿子 英雄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梁启超 在中西间寻找新文明(3)||上一篇: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食人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