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执政的七年,不是晋国历史上政治最好、国势最壮的时期,却称得上是最后一个好的时期。问题不在他的能力,而是时代所趋、国势所趋。他在以他的美德和辛劳,逆时逆势,勉力创造和维持着这样一个好的时代,这也使得他格外格外地感觉到自己的疲惫和衰老。
第一节 正卿风范
一、容止
关于赵武的形象,史料留下了两句极为简洁,却又极为传神的白描。据《礼记》记载:“(赵文子)其中退然若不胜衣,其言呐呐然如不出诸其口”——体态文弱,如同难以支撑起衣服;说话轻声慢语,就象根本没从嘴里面发出。
《韩非子》的记载大体相似:(武)立如不胜衣,言如不出口。可见这一记载是比较可信的。这样的描写,一方面表达了他的体质偏弱,中气不足,但无疑更是在于说他的意态——这是一派多么温和谦让的长者风范。这样的气质,如果是在年轻时代,该是多么的令人亲近。难怪当年初行冠礼的赵武拜谒诸卿,长者们纷纷发出了“美哉”的赞叹,也难怪当初刚登君位,更加年轻的晋悼公对他的亲近、重用和超拔了。后来,“不胜衣”居然作为一种审美被魏晋名士推崇,进而被刘义庆写入了《世说新语》。
二、用人
赵武执政的七年,没有见到以往各大家族复杂矛盾和冲突的事件记载,甚至根本没有这样迹象。这固然是因为这一时期六卿人员稳定,几乎没有发生变动,以及他于韩起的良好个人关系;更重要的,则应该归功于赵武以自己的处事风格和政治家风范形成的良好的政治风气。
赵武曾推荐数十人(《礼记》称七十余人;《韩非子》、《新序》称四十六人)在朝廷要害岗位任职,都十分得力,成为国家的栋梁。赵武在世,并不与他们私交牟利;赵武去世时,也没有托付这些人关照自己的儿子;赵武去世后,这些人都站在客人的位置,而没有以赵家私属的身份出现在丧礼上。
《韩非子》还记载了这样一则逸事:中牟县令出缺,晋平公征求赵武意见:“中牟,是三个国家(晋、齐、卫)之间的要地,是邯郸的屏障,寡人想物色一个好的县令,您说谁去合适?”赵武:“邢伯之子可以。”平公:“他不是你的仇人吗?”赵武:“私仇不应牵涉到朝政”。平公:“中府令也出缺,派谁合适?”赵武:“臣的儿子可以。”
——这与《国语》记载的祁奚举贤不避亲仇的故事雷同,可能出于杜撰,但也颇能反映赵武的忠公品质。
三、忠公
州县,原来属于温地的一部份,后来独立出来,成为温的“别县”,晋惠公时期成为郤称的封地。前573年,郤氏被灭,州县被栾氏获得,栾氏灭亡前是栾豹的领地。前552年,栾氏被逐灭,赵武首先提出占有的意向:温原来是我们赵家的领地,州县是从温分出的,现在理应回归赵家。士匄、韩起马上提出意见:自从当年郤称将州县从温分出,至今州县已经三易其主了,现在晋国的别县多的是,如果都要归还给原来的所有人,谁办得到?赵武理屈词穷,只得作罢。士匄、韩起虽然否决了赵武的理由,但自己连赵武那样的理由都没有,也不好出面来争,事情就这么搁置下来了。
到了赵武执政,赵武的族人赵获提醒:“现在您可以把州县拿下了。”不料遭到赵武训斥:“出去!当年范、韩两位当年的话,是仗义执言。违背了义,就是祸。我连家族其他的县都管不好,何必再去贪图州县?为给自己招灾惹祸?君子曰:‘不知道祸患在哪里就危险了。’我们知道了再不去避免,还有比这更大的祸吗?再有敢提州县者,死!”
春秋时期,世卿家族与国家一样,完全是集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于一身的实体,而家族势力对诸侯国势力的侵夺,乃是整个春秋时期的一条主线,只要比较一下赵武的历代前任、特别是士匄的做法,就可知赵武的选择是多么地难能(对自家)可贵(对晋国)了。
而州县的故事还没有至此终结。
四、德操
一天,赵武与大夫叔向在九原(晋国卿大夫的墓地)散步,赵武突发奇想,问叔向:如果这些死者可以复生,我们选择与谁交游呢(吾谁与归)?
叔向举了阳处父和狐偃,赵武不以为然:我看应该是随武子(士会)吧。纳谏时不忘咨询自己的老师,讲自己不忘提及自己的朋友,侍奉国君,既不因为个人的关系而援引庸才,又不屈从国君的厌恶而斥退贤良。
前646年,在晋楚第二次弥兵大会后,赵武再次对楚国的令尹介绍士会:“这个人治理家族井井有条,治理晋国不带任何私心杂念,他的祝、史对鬼神说的话句句诚实,没有说后感到羞愧的话。”
士会应该是赵武推崇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与士会相比,赵武无疑还缺少一点超人的才智和进退的潇洒,但赵武的坚持、尤其在这样不同时代逆潮流的坚持,则是别具一番震撼的力量。
第二节 艰难维持
赵武无疑是一位好的执政,但是他没有遇见一位好的国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国家形势的好转,特别是晋楚弭兵之后来自楚国方面的压力消解,晋平公的恶政也就渐次推出了,赵武是忠臣,对于国君之恶,只能缓和地劝解和修补,而无法象以前的赵盾、栾书那样采取猛烈到肉体消灭的手段,因此,对于下面的大臣,固然可以以身作则并严加制约,但对于上面的国君,赵武并不能有效地控制与制约。这,也就是赵武疲惫不堪、但当时的晋国并不能压倒楚国而获得前世那样成就的内因了。
一、治杞事件
(一)杞桓公成功投资
三代的王朝更迭方式迥然不同于后世。一方面是夏商周的朝代变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只不过是不同部落(诸侯)在轮流充当天下的盟主,对于各家诸侯而言,部族的发展是一直延续的,不同的只是大家所服从的部落在更迭而已。所谓灭人之国而不绝人之嗣,在当时的确是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周朝建立后,同样要册封前代王朝的后嗣为诸侯,如陈国是舜的后裔,杞国是夏的后裔,宋是商的后裔,从而,三个诸侯国作为先朝部落的继承人,现在又成了周的诸侯了。
杞国位于东方,都城原在杞(今河南省杞县)虽然是正宗的名门之后,“从前比你阔多了”,但那毕竟是早已尘封的千年往事了。现在的杞国,已经沦落成一个典型的袖珍小国了。北面是比自己强大得多的鲁国,南面是落后而野蛮的淮夷——淮河流域的夷族部落。两边谁都得罪不得。杞国人一直试图两边讨好,寻求鲁国与淮夷的庇护,但得到更多的,是来自两边的压迫和欺侮。前647年,杞国几乎被淮夷所灭,好在高举“尊王攘夷”旗帜的霸主齐桓公组织诸侯援助,帮助他们迁都缘陵(在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暂时得以安定。后来,杞国人与通过与鲁国世代通婚,算是处于他们的庇护之下了。而鲁国人则动不动就认为前来朝拜的杞国国君不敬,因为他采用了夷人的礼节制度,甚至几次提兵攻入杞国都城。
时代不同了,万国诸侯和平共处的局面已经难以延续,兼并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袖珍小国们,只有在大国之间中苦苦寻求生存的夹缝。弱者命运根本就是掌握在强者的手中,在这样的时代,杞国人甚至怀揣“天是否会踏下来”的担忧,也就很值得理解和同情了。
公元前573年秋,杞桓公来到鲁国朝拜,问起晋国的情况,鲁成公刚刚从晋国回来,就把今年年初刚刚上台的晋悼公如何励精图治,晋国上下如何朝气蓬勃的见闻给杞桓公说了。言者无意而听者有心,在位已经64年、历经风雨的杞桓公暗暗记在心里。回国后,三番五次地,年老的杞桓公亲自前往晋国朝见,强烈要求通婚。不久,杞国的女儿就嫁到了晋国,幸运地成为晋悼公的正室夫人。
幸运还在继续,杞国的女儿为悼公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就是现在的晋平公。
杞国人的好日子来了。
这位杞桓公名姑容,在位整整70年,直到公元前3月2日(壬午)才驾鹤西去,为子孙种下一棵宝贵的幸福之树。
(二)诸侯城杞
这位杞国的女儿、晋悼公夫人、晋平公之母,没有忘记自己的娘家。前550年春,杞孝公去世,悼公夫人亲自为自己的哥哥服丧。接下来的几年,侄子杞孝公又多次来向姑姑诉苦,杞国处境艰难,国土常常被鲁国人攻略,都城也面临威胁并破损不堪了。
时间来到公元前544年,晋楚弭兵已经两年,外在压力减弱,国家稳定,诸侯归附,在母亲的催促下,晋平公决定,以霸主身份,坚决捍卫杞国利益。首先,就是召集诸侯修缮淳于城(在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作为杞国的新首都。
前544年6月,工程正式开工。晋国负责这次活动的是下军佐荀盈,大夫女齐作为副手前往。齐、宋、鲁、卫、、郑、段、曹、莒、滕、薛、小邾等11国派大臣带领本国建筑队一并赶来。
无论如何,召集天下诸侯给自己舅家干私活,作为霸主晋平公这次都有点过分了,鲁国代表孟孝伯(仲孙羯)自然心里不会舒服,各国大臣也都颇有怨言。郑国的子大叔(游吉)和卫国的大叔文子(世叔仪),两位“大叔”碰到一块发起牢骚。
大叔文子:太过分了,居然让咱们来给杞国服务!
子大叔:“有什么办法呢?晋国不体恤周宗的困境,却忙着维护夏朝的后裔。可以预见,他们一定会抛弃我们这些姬姓诸侯的。抛弃了姬姓诸侯,还有谁会去归附他们呢?我听说,抛弃同姓亲近异姓,这就叫做“离德”。《诗》曰:“亲附同姓和近亲,姻亲往来忙周旋(协比其邻,昏姻孔云)”,今天的晋国不维护本该亲近的近亲同姓,还有谁会愿意和他们交好”
齐国代表高止与宋国代表华定会见荀盈,态度也十分不好。女齐告诉荀盈:高止专制强横、华定奢侈,两个人将来都难免于灾难。
尽管诸侯抱怨,但国君的决定,赵武还是难以左右,只能尽力将负面影响降到低。
不久,晋平公派大臣到各国聘问,感谢大家参与淳于工程,前往鲁国的是上军佐士鞅,鲁襄公不敢怠慢,隆重接待。冬天,鲁国有派孟孝伯到晋国回访。
(二)鲁国还田
事情还没有完。
士鞅出访问后不久,晋平公又派女齐大夫来到鲁国,安排鲁国方面归还此前侵占杞国的田地。大概此前士鞅的来访,也有事先通知此事的使命。按说,晋国作为中原霸主,本有制止各国相互侵伐的权力,也有这个责任。而“大国不得侵害小国(大勿侵小)”,本来就是晋国召集中原诸侯盟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于今的时代恰恰是兼并的时代,维持诸侯秩序,与照顾重要盟友的利益,对于霸主而言,就成为难以兼顾而又必须平衡的两端。晋平公要求鲁国返还土地,可以说是霸主在维持国际秩序,也可以说是在为了自己的亲戚而在伤害重要盟友的利益和感情。女齐遵命而来,自然要有所作为,但还是大胆发挥了自己的裁量权,只让鲁国归还了部分所占杞国田地。回国复命,平公的母亲非常生气,对儿子发脾气:“这个女齐肯定得了鲁国人好处了。亏他还是先君的老臣呢,倘若先君地下有知,不会原谅他的!”
平公倒是孝顺,将母亲的话向女齐转达了。女齐的辩驳理直气壮:“虞、虢、焦、滑、霍、扬、韩、魏,这些原先都是姬姓国家,我们晋国兼并了他们才成为大国。如果不是侵害小国,这么大的领土从哪里来的?自从武公、献公以来,我们兼并的国家多了,谁敢干涉我们?杞国,只是夏朝的残余,还不时归附于东夷;鲁国,是周公的后代。我看,把杞国整个划入鲁国的疆界都没什么不可以的,何必这么去照顾杞国呢?鲁国事奉晋国,从来不拖欠贡品,还不时尽献玩好,公卿大夫接二连三前来朝见,史官的记载从不间断,国库每月接受他们的财物。人家这么对我们,真的是已经很不错了,何必再为了杞国去损害他们呢?况且,如果先君地下有知,他恐怕只会派夫人去做这事(是说悼公不会出此昏招),又哪里用得着老臣我?”
杞国的问题毕竟算是基本解决了。随后,在晋国人的安排下,杞文公来到鲁国结盟,内容无非是两国承认今天的事实,今后不得相互侵扰只类。鲁国人现在对杞自然是怨恨满腹,但是没有办法。史官记载这个事情,用“杞子”来称呼杞文公,意思是“贱之也”。
其实鲁国人的这类“春秋笔法”此前就已经屡见不鲜了,就拿杞君来说,在鲁国史册里,一般称为“杞伯”,伯应是杞国的正式爵位;有时尊称为“杞侯”,是因为对方十分顺从自己,关系良好的时候,表示赞许;有时贬称为“杞子”,是在他亲附东夷,疏远自己的时候;这次再称“杞子”,显然是因为他依仗晋国撑腰而损害了自家的利益。
(三)亲民执政
心愿基本完成,平公的母亲十分欣慰,次年(前543年)2月22日(癸未) ,她在国都赐饭,犒赏去年参加为杞国筑城的晋国劳工(舆人)。话说绛县有一个老人,因为没有儿子,只得自己去服役,老人也参加了这次聚餐。有关部门官员觉得他这么老,就问他多大年纪了。原来,按照周礼,凡国家劳役,国人(城里人)身高七尺以上,年纪六十以下,野人(乡下人)身高六尺以上,年纪六十五以下,才在服役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就算是主管官员的失职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晋国,执政,风范,美德,赵武晋国 执政 风范 美德 赵武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第一节 正卿风范
一、容止
关于赵武的形象,史料留下了两句极为简洁,却又极为传神的白描。据《礼记》记载:“(赵文子)其中退然若不胜衣,其言呐呐然如不出诸其口”——体态文弱,如同难以支撑起衣服;说话轻声慢语,就象根本没从嘴里面发出。
《韩非子》的记载大体相似:(武)立如不胜衣,言如不出口。可见这一记载是比较可信的。这样的描写,一方面表达了他的体质偏弱,中气不足,但无疑更是在于说他的意态——这是一派多么温和谦让的长者风范。这样的气质,如果是在年轻时代,该是多么的令人亲近。难怪当年初行冠礼的赵武拜谒诸卿,长者们纷纷发出了“美哉”的赞叹,也难怪当初刚登君位,更加年轻的晋悼公对他的亲近、重用和超拔了。后来,“不胜衣”居然作为一种审美被魏晋名士推崇,进而被刘义庆写入了《世说新语》。
二、用人
赵武执政的七年,没有见到以往各大家族复杂矛盾和冲突的事件记载,甚至根本没有这样迹象。这固然是因为这一时期六卿人员稳定,几乎没有发生变动,以及他于韩起的良好个人关系;更重要的,则应该归功于赵武以自己的处事风格和政治家风范形成的良好的政治风气。
赵武曾推荐数十人(《礼记》称七十余人;《韩非子》、《新序》称四十六人)在朝廷要害岗位任职,都十分得力,成为国家的栋梁。赵武在世,并不与他们私交牟利;赵武去世时,也没有托付这些人关照自己的儿子;赵武去世后,这些人都站在客人的位置,而没有以赵家私属的身份出现在丧礼上。
《韩非子》还记载了这样一则逸事:中牟县令出缺,晋平公征求赵武意见:“中牟,是三个国家(晋、齐、卫)之间的要地,是邯郸的屏障,寡人想物色一个好的县令,您说谁去合适?”赵武:“邢伯之子可以。”平公:“他不是你的仇人吗?”赵武:“私仇不应牵涉到朝政”。平公:“中府令也出缺,派谁合适?”赵武:“臣的儿子可以。”
——这与《国语》记载的祁奚举贤不避亲仇的故事雷同,可能出于杜撰,但也颇能反映赵武的忠公品质。
三、忠公
州县,原来属于温地的一部份,后来独立出来,成为温的“别县”,晋惠公时期成为郤称的封地。前573年,郤氏被灭,州县被栾氏获得,栾氏灭亡前是栾豹的领地。前552年,栾氏被逐灭,赵武首先提出占有的意向:温原来是我们赵家的领地,州县是从温分出的,现在理应回归赵家。士匄、韩起马上提出意见:自从当年郤称将州县从温分出,至今州县已经三易其主了,现在晋国的别县多的是,如果都要归还给原来的所有人,谁办得到?赵武理屈词穷,只得作罢。士匄、韩起虽然否决了赵武的理由,但自己连赵武那样的理由都没有,也不好出面来争,事情就这么搁置下来了。
到了赵武执政,赵武的族人赵获提醒:“现在您可以把州县拿下了。”不料遭到赵武训斥:“出去!当年范、韩两位当年的话,是仗义执言。违背了义,就是祸。我连家族其他的县都管不好,何必再去贪图州县?为给自己招灾惹祸?君子曰:‘不知道祸患在哪里就危险了。’我们知道了再不去避免,还有比这更大的祸吗?再有敢提州县者,死!”
春秋时期,世卿家族与国家一样,完全是集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于一身的实体,而家族势力对诸侯国势力的侵夺,乃是整个春秋时期的一条主线,只要比较一下赵武的历代前任、特别是士匄的做法,就可知赵武的选择是多么地难能(对自家)可贵(对晋国)了。
而州县的故事还没有至此终结。
四、德操
一天,赵武与大夫叔向在九原(晋国卿大夫的墓地)散步,赵武突发奇想,问叔向:如果这些死者可以复生,我们选择与谁交游呢(吾谁与归)?
叔向举了阳处父和狐偃,赵武不以为然:我看应该是随武子(士会)吧。纳谏时不忘咨询自己的老师,讲自己不忘提及自己的朋友,侍奉国君,既不因为个人的关系而援引庸才,又不屈从国君的厌恶而斥退贤良。
前646年,在晋楚第二次弥兵大会后,赵武再次对楚国的令尹介绍士会:“这个人治理家族井井有条,治理晋国不带任何私心杂念,他的祝、史对鬼神说的话句句诚实,没有说后感到羞愧的话。”
士会应该是赵武推崇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与士会相比,赵武无疑还缺少一点超人的才智和进退的潇洒,但赵武的坚持、尤其在这样不同时代逆潮流的坚持,则是别具一番震撼的力量。
第二节 艰难维持
赵武无疑是一位好的执政,但是他没有遇见一位好的国君。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国家形势的好转,特别是晋楚弭兵之后来自楚国方面的压力消解,晋平公的恶政也就渐次推出了,赵武是忠臣,对于国君之恶,只能缓和地劝解和修补,而无法象以前的赵盾、栾书那样采取猛烈到肉体消灭的手段,因此,对于下面的大臣,固然可以以身作则并严加制约,但对于上面的国君,赵武并不能有效地控制与制约。这,也就是赵武疲惫不堪、但当时的晋国并不能压倒楚国而获得前世那样成就的内因了。
一、治杞事件
(一)杞桓公成功投资
三代的王朝更迭方式迥然不同于后世。一方面是夏商周的朝代变迁,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只不过是不同部落(诸侯)在轮流充当天下的盟主,对于各家诸侯而言,部族的发展是一直延续的,不同的只是大家所服从的部落在更迭而已。所谓灭人之国而不绝人之嗣,在当时的确是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周朝建立后,同样要册封前代王朝的后嗣为诸侯,如陈国是舜的后裔,杞国是夏的后裔,宋是商的后裔,从而,三个诸侯国作为先朝部落的继承人,现在又成了周的诸侯了。
杞国位于东方,都城原在杞(今河南省杞县)虽然是正宗的名门之后,“从前比你阔多了”,但那毕竟是早已尘封的千年往事了。现在的杞国,已经沦落成一个典型的袖珍小国了。北面是比自己强大得多的鲁国,南面是落后而野蛮的淮夷——淮河流域的夷族部落。两边谁都得罪不得。杞国人一直试图两边讨好,寻求鲁国与淮夷的庇护,但得到更多的,是来自两边的压迫和欺侮。前647年,杞国几乎被淮夷所灭,好在高举“尊王攘夷”旗帜的霸主齐桓公组织诸侯援助,帮助他们迁都缘陵(在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暂时得以安定。后来,杞国人与通过与鲁国世代通婚,算是处于他们的庇护之下了。而鲁国人则动不动就认为前来朝拜的杞国国君不敬,因为他采用了夷人的礼节制度,甚至几次提兵攻入杞国都城。
时代不同了,万国诸侯和平共处的局面已经难以延续,兼并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袖珍小国们,只有在大国之间中苦苦寻求生存的夹缝。弱者命运根本就是掌握在强者的手中,在这样的时代,杞国人甚至怀揣“天是否会踏下来”的担忧,也就很值得理解和同情了。
公元前573年秋,杞桓公来到鲁国朝拜,问起晋国的情况,鲁成公刚刚从晋国回来,就把今年年初刚刚上台的晋悼公如何励精图治,晋国上下如何朝气蓬勃的见闻给杞桓公说了。言者无意而听者有心,在位已经64年、历经风雨的杞桓公暗暗记在心里。回国后,三番五次地,年老的杞桓公亲自前往晋国朝见,强烈要求通婚。不久,杞国的女儿就嫁到了晋国,幸运地成为晋悼公的正室夫人。
幸运还在继续,杞国的女儿为悼公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就是现在的晋平公。
杞国人的好日子来了。
这位杞桓公名姑容,在位整整70年,直到公元前3月2日(壬午)才驾鹤西去,为子孙种下一棵宝贵的幸福之树。
(二)诸侯城杞
这位杞国的女儿、晋悼公夫人、晋平公之母,没有忘记自己的娘家。前550年春,杞孝公去世,悼公夫人亲自为自己的哥哥服丧。接下来的几年,侄子杞孝公又多次来向姑姑诉苦,杞国处境艰难,国土常常被鲁国人攻略,都城也面临威胁并破损不堪了。
时间来到公元前544年,晋楚弭兵已经两年,外在压力减弱,国家稳定,诸侯归附,在母亲的催促下,晋平公决定,以霸主身份,坚决捍卫杞国利益。首先,就是召集诸侯修缮淳于城(在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作为杞国的新首都。
前544年6月,工程正式开工。晋国负责这次活动的是下军佐荀盈,大夫女齐作为副手前往。齐、宋、鲁、卫、、郑、段、曹、莒、滕、薛、小邾等11国派大臣带领本国建筑队一并赶来。
无论如何,召集天下诸侯给自己舅家干私活,作为霸主晋平公这次都有点过分了,鲁国代表孟孝伯(仲孙羯)自然心里不会舒服,各国大臣也都颇有怨言。郑国的子大叔(游吉)和卫国的大叔文子(世叔仪),两位“大叔”碰到一块发起牢骚。
大叔文子:太过分了,居然让咱们来给杞国服务!
子大叔:“有什么办法呢?晋国不体恤周宗的困境,却忙着维护夏朝的后裔。可以预见,他们一定会抛弃我们这些姬姓诸侯的。抛弃了姬姓诸侯,还有谁会去归附他们呢?我听说,抛弃同姓亲近异姓,这就叫做“离德”。《诗》曰:“亲附同姓和近亲,姻亲往来忙周旋(协比其邻,昏姻孔云)”,今天的晋国不维护本该亲近的近亲同姓,还有谁会愿意和他们交好”
齐国代表高止与宋国代表华定会见荀盈,态度也十分不好。女齐告诉荀盈:高止专制强横、华定奢侈,两个人将来都难免于灾难。
尽管诸侯抱怨,但国君的决定,赵武还是难以左右,只能尽力将负面影响降到低。
不久,晋平公派大臣到各国聘问,感谢大家参与淳于工程,前往鲁国的是上军佐士鞅,鲁襄公不敢怠慢,隆重接待。冬天,鲁国有派孟孝伯到晋国回访。
(二)鲁国还田
事情还没有完。
士鞅出访问后不久,晋平公又派女齐大夫来到鲁国,安排鲁国方面归还此前侵占杞国的田地。大概此前士鞅的来访,也有事先通知此事的使命。按说,晋国作为中原霸主,本有制止各国相互侵伐的权力,也有这个责任。而“大国不得侵害小国(大勿侵小)”,本来就是晋国召集中原诸侯盟约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于今的时代恰恰是兼并的时代,维持诸侯秩序,与照顾重要盟友的利益,对于霸主而言,就成为难以兼顾而又必须平衡的两端。晋平公要求鲁国返还土地,可以说是霸主在维持国际秩序,也可以说是在为了自己的亲戚而在伤害重要盟友的利益和感情。女齐遵命而来,自然要有所作为,但还是大胆发挥了自己的裁量权,只让鲁国归还了部分所占杞国田地。回国复命,平公的母亲非常生气,对儿子发脾气:“这个女齐肯定得了鲁国人好处了。亏他还是先君的老臣呢,倘若先君地下有知,不会原谅他的!”
平公倒是孝顺,将母亲的话向女齐转达了。女齐的辩驳理直气壮:“虞、虢、焦、滑、霍、扬、韩、魏,这些原先都是姬姓国家,我们晋国兼并了他们才成为大国。如果不是侵害小国,这么大的领土从哪里来的?自从武公、献公以来,我们兼并的国家多了,谁敢干涉我们?杞国,只是夏朝的残余,还不时归附于东夷;鲁国,是周公的后代。我看,把杞国整个划入鲁国的疆界都没什么不可以的,何必这么去照顾杞国呢?鲁国事奉晋国,从来不拖欠贡品,还不时尽献玩好,公卿大夫接二连三前来朝见,史官的记载从不间断,国库每月接受他们的财物。人家这么对我们,真的是已经很不错了,何必再为了杞国去损害他们呢?况且,如果先君地下有知,他恐怕只会派夫人去做这事(是说悼公不会出此昏招),又哪里用得着老臣我?”
杞国的问题毕竟算是基本解决了。随后,在晋国人的安排下,杞文公来到鲁国结盟,内容无非是两国承认今天的事实,今后不得相互侵扰只类。鲁国人现在对杞自然是怨恨满腹,但是没有办法。史官记载这个事情,用“杞子”来称呼杞文公,意思是“贱之也”。
其实鲁国人的这类“春秋笔法”此前就已经屡见不鲜了,就拿杞君来说,在鲁国史册里,一般称为“杞伯”,伯应是杞国的正式爵位;有时尊称为“杞侯”,是因为对方十分顺从自己,关系良好的时候,表示赞许;有时贬称为“杞子”,是在他亲附东夷,疏远自己的时候;这次再称“杞子”,显然是因为他依仗晋国撑腰而损害了自家的利益。
(三)亲民执政
心愿基本完成,平公的母亲十分欣慰,次年(前543年)2月22日(癸未) ,她在国都赐饭,犒赏去年参加为杞国筑城的晋国劳工(舆人)。话说绛县有一个老人,因为没有儿子,只得自己去服役,老人也参加了这次聚餐。有关部门官员觉得他这么老,就问他多大年纪了。原来,按照周礼,凡国家劳役,国人(城里人)身高七尺以上,年纪六十以下,野人(乡下人)身高六尺以上,年纪六十五以下,才在服役范围。超过这个范围,就算是主管官员的失职了。
关键字: 内容标签:晋国,执政,风范,美德,赵武晋国 执政 风范 美德 赵武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历史上靠投降两建政权的小国||上一篇:细数孔子三千弟子:其中真的有七十二贤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