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同样支持改革,只是主张改革的方式方法与王安石不同罢了。司马光是温和的改良派,主张“节流”,该省的要省,不要大手大脚。从司马光的性情上,也可以看出其人的处事风格。一次司马光与吕惠卿争论,司马光是越争脸色越纯粹,好象没事儿一样,吕惠卿是勃然变色,愤愤不平,过后很久了还气得说不出话来。而王安石与他的这个高徒也是一担,老朋友刘恕求见,二句话谈不拢,王安石立即脸色铁青,搞得刘恕永远不想第二次再见到他。王安石的改革如其性格一样激进,能改不能改的一律改之,从而引起大泛围的攻击,北宋中后期的政治形势遂越发不可收拾。
单从2008-2009年的金融形势来参照北宋的那场改革,我们也可以看出,道理依然在司马光那边。王安石主张开源,不加赋,唯一的办法就是生产“金融衍生品”,王安石确也那样做了,搞了个类似于现在小额货款的“青苗钱”,本意是好的,春耕时百姓缺生产资金,政府借给你,秋收后连本带利还我,双赢。可是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官为了政绩,强硬摊派,坐收息钱,其利息高达四五层,我们现在的民间利息三厘已是相当历害了。宋初设了一个转运使,专门掌管地方财政,地方长吏无权过问,这样财政悉数收归中央,再加上王安石这么一折腾,致使很多家庭破产,一些地主也不例外。司马光曾在首都近郊的几个州县做了试验,让百姓自愿借贷“青苗钱”,结果没一户肯做。王安石这项政策的一厢情愿于此可知。而“金融衍生品”是凭空多“生”出钱来,其祸害于08、09年之交,世人普遍感受到了它的寒冷。司马光主张藏富于民,这样百姓手头才有闲钱购消费品,才能扩大内需,这个道理至为明显。因此,08-09年的这场金融危机,以实践证明,不但当年司马光是个赢家,千年后他依然还是最后的赢家。
同年,司马光进读《通鉴》至苏秦张仪约纵六国事。神宗说:“苏张二人的嘴皮子功夫真有那么历害吗?”司马光回答说:“纵横之术,于治国无益,臣之所以将他们写入书中,是想让后人了解当时的风俗,全在逞口舌之强上,人君如果对他们偏听偏信,此所谓‘利口覆邦家’者也。”“利口覆邦家”语出《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只懂得油嘴滑舌,终至国破家亡。司马光看重实干而不喜虚华,因此对王石安竟为“新奇”的变法主张,很是不满。
熙宁二年十一月庚辰,尔英殿。司马光进读《通鉴》,至汉曹参代萧何事,因言:“曹参能谨守萧何之法,不无故变更,所以至惠帝时,天下无事,百姓富足。”神宗知道司马光的意思,问:“如果有汉一朝常守萧何之法,不作变更,可乎?”司马光说:“不独有汉一朝,设使三代都能谨守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所确立之法,虽至今其国亦可以存在。”这是见于《续通鉴》的记载。另据《司马光年谱》,先是神宗发问,司马光答以汉武帝听信张汤之言,变高祖旧法,遂使盗贼遍天下,元帝改宣帝之政,而汉始衰,然后得出结论:“祖宗之法不可变也。”司马光的保守派之名,概得之于此吧。推原司马光的意思,他是主张“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不更造也。”屋顶漏雨,修瓦片;墙壁漏风,修墙壁,除非承重梁出问题,否则不必大兴土木,哪有坏了几片瓦,墙壁破了几个洞,便要将整栋房子推倒重来?道理确实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神宗时期,国家形势有点漏风雨,但还不至于承重梁出问题。也就是说,情况还不是最糟。
但糟糕的是,因为两派之间的论争,进而引发倾扎。先是所谓的保守派也是积极参与变革的,理学大家之一的程颢就曾作为中央代表巡视地方,查看新法的执行情况。但由于王安石的固执,别人的意见统统听不进去,弄得好朋友都翻脸。于是司马光一派人物悉数退出,并极力攻击革新派,言词相当之派烈,象刘攽任京西转运使时,就有暗中阻挠新法的嫌疑。于是王安石不得已起用激进派,却是所任多非人,比如吕惠卿,完全一个奸人,司马光劝王安石勿用,他不听,最后他的这个得意门生对王安石的排挤打击也最力。而后,司马光与吕公著于元祐年间当权,尽废旧法。接着章惇、蔡卞、蔡京当权,搞了一个“元祐党人案”,遂使国势日非,终酿靖康之祸。
不过细读这则故事,司马光给人的映象确是有点迂腐不通,故而司马光也自称迂叟。他主张三代不变旧法而国至今犹可存,多少有点强词夺理。因此,连看重司马光的神宗也认为他有点迂。但细一想,司马光的本意大概是要守祖宗之法的大道,国体不可变,大本大法不可变,至于其他细末,时过境迁,则可以变。比如司马光主张放权地方,显然是对祖宗之法的变通。
熙宁三年四月甲申,司马光最后一次给神宗读《通鉴》,至贾山(汉文帝时人)上疏,因言从谏之美,拒谏之祸。神宗疑心司马光借题发挥,替被贬黜的吕公著抱不平,时吕公著为御史中丞,对新法诸人多有非议,遭贬。因此,很不高兴地说:“台谏若欺罔为谗,安得不黜。”司马光见神宗生气,也不好继续说什么,但言:“我是读书至此,才顺口说的。至于时事,臣不敢论也。”至当年九月出知永兴军,司马光再没有在尔英殿进读的机会。
关键字: 内容标签:苏秦,无益,纵横,于治国苏秦 无益 纵横 于治国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苏秦张仪纵横术于治国无益(1)||上一篇:项羽为何不肯过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