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谁?李卫!
李卫怎么知道雍正要拿办杨名时?这就是他的本领。历史上的李卫虽然大字不识几个,却有三大过人的能力:一是口述修改师爷起草的奏章,常常能切中问题的要害,上的密折简明扼要,奴气十足,深受雍正嘉许;二是破案能力超强,让雍正揪心的吕留良案、甘凤池案,全都由李卫一人搞定;三是特别善于揣测主子的心思,这也是他受宠的关键原因之一。
雍正四年七月,皇帝公开训斥杨名时等五人的谕旨颁示全国后,时任浙江巡抚的李卫立即敏锐地意识到了皇上的意图。但皇帝惩办杨名时将会惩办到什么程度,他还吃不太准。于是他决心试探一下,以图抢下办理杨名时一案的头功。他曾在杨名时手下干过四年,对杨名时的情况了如指掌,捏造证据可信度也高。李卫在云南布政使任上时,仗着有皇帝撑腰,粗暴傲慢,任性使气,动辄谩骂他人,作为他的上司,杨名时常常苦口婆心地劝导他。对于杨名时这种以德服人、多管闲事的举动,李卫十分反感,一直怀恨在心。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岂能轻易放过?
雍正四年十一月二十日,李卫在密折中揭发了杨名时“徇私”与“欺罔”等情弊。但为了给自己留下退路,并进一步窥探皇上对杨名时的真正态度,李卫故意说:“且伊偏徇之处尚多,不敢逐件琐陈。”
雍正此时已有整治杨名时之心。李卫的告密可谓是恰逢其时,正中下怀。考虑到李卫所提供的材料稍显薄弱,雍正在李卫的那句话旁边又加上一条朱批:“可将此事不必落名,但将事情为弊情节写一折来,朕发于鄂尔泰详究。”李卫接到密旨,顿时心花怒放。他知道,杨名时在劫难逃了。此后的几天,李卫一直冥思苦想,千方百计地罗织罪名,直至拟出了一个“不落名”的参劾折子。
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又发生了杨名时在公开的奏章中泄露皇帝密旨的事件。雍正四年十一月,杨名时“以滇省未完盐课具题”再次将密批谕旨载入题本中。而此次泄密事件距上次泄密仅两年,距杨名时重获密折奏事权仅隔半年有余。不知是因为老迈疏忽,还是被“乡愿”问题搅得焦头烂额导致忙中出错,反正66岁的杨名时再次违反了官场规则。雍正阅毕题本,认定杨名时绝非误犯,而是故意如此,遂勃然大怒道:“似此怙恶不悛,大奸大诈,全无人臣之体,甚属可恶。交部严察议奏!”
敏感的雍正早就觉察到名儒集团秉持儒家“公之于天下”的理念,对“密奏密批”制度有抵制心理。因此,说杨名时故意非难“本朝独特的创制”,的确有其复杂的背景。杨名时究竟是误犯,还是故意如此,我们不得而知,但雍正已下定决心把“粉碎一切公然的挑战与暗中滋长的对本朝制度的腹诽心谤”作为整顿官场的头等大事来抓。杨名时的再次泄密,正好为他提供了一个“可恶”的典 型。他要把杨名时作为政治批判的靶子,尽管缺乏充分的证据,但他已迫不及待地向全国臣民颁旨,宣称杨名时“怙恶不悛,大奸大恶”。
李卫告密与雍正明旨切责杨名时“大奸大恶”这两件事,都发生在雍正四年的十一月,因此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李卫的诬告激发了雍正的愤怒。其实不然,李卫写告密折的时间是十一月二十日,雍正颁旨严责的时间也是十一月二十日。李卫当时在杭州,就算动用朝廷最紧急的六百里加急“军报”,送到北京大约也要五六天,而告密折是不能享受“军报”待遇的。因此,雍正下旨时,肯定还没有看到李卫的密折。他对杨名时的步步紧逼,是从政治斗争的全局出发考虑的,李卫充其量是为他效力的一条狗。
关键字: 内容标签:雍正皇帝,殊死,总督,较量,云贵雍正皇帝 殊死 总督 较量 云贵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谁?李卫!
李卫怎么知道雍正要拿办杨名时?这就是他的本领。历史上的李卫虽然大字不识几个,却有三大过人的能力:一是口述修改师爷起草的奏章,常常能切中问题的要害,上的密折简明扼要,奴气十足,深受雍正嘉许;二是破案能力超强,让雍正揪心的吕留良案、甘凤池案,全都由李卫一人搞定;三是特别善于揣测主子的心思,这也是他受宠的关键原因之一。
雍正四年七月,皇帝公开训斥杨名时等五人的谕旨颁示全国后,时任浙江巡抚的李卫立即敏锐地意识到了皇上的意图。但皇帝惩办杨名时将会惩办到什么程度,他还吃不太准。于是他决心试探一下,以图抢下办理杨名时一案的头功。他曾在杨名时手下干过四年,对杨名时的情况了如指掌,捏造证据可信度也高。李卫在云南布政使任上时,仗着有皇帝撑腰,粗暴傲慢,任性使气,动辄谩骂他人,作为他的上司,杨名时常常苦口婆心地劝导他。对于杨名时这种以德服人、多管闲事的举动,李卫十分反感,一直怀恨在心。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岂能轻易放过?
雍正四年十一月二十日,李卫在密折中揭发了杨名时“徇私”与“欺罔”等情弊。但为了给自己留下退路,并进一步窥探皇上对杨名时的真正态度,李卫故意说:“且伊偏徇之处尚多,不敢逐件琐陈。”
雍正此时已有整治杨名时之心。李卫的告密可谓是恰逢其时,正中下怀。考虑到李卫所提供的材料稍显薄弱,雍正在李卫的那句话旁边又加上一条朱批:“可将此事不必落名,但将事情为弊情节写一折来,朕发于鄂尔泰详究。”李卫接到密旨,顿时心花怒放。他知道,杨名时在劫难逃了。此后的几天,李卫一直冥思苦想,千方百计地罗织罪名,直至拟出了一个“不落名”的参劾折子。
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又发生了杨名时在公开的奏章中泄露皇帝密旨的事件。雍正四年十一月,杨名时“以滇省未完盐课具题”再次将密批谕旨载入题本中。而此次泄密事件距上次泄密仅两年,距杨名时重获密折奏事权仅隔半年有余。不知是因为老迈疏忽,还是被“乡愿”问题搅得焦头烂额导致忙中出错,反正66岁的杨名时再次违反了官场规则。雍正阅毕题本,认定杨名时绝非误犯,而是故意如此,遂勃然大怒道:“似此怙恶不悛,大奸大诈,全无人臣之体,甚属可恶。交部严察议奏!”
敏感的雍正早就觉察到名儒集团秉持儒家“公之于天下”的理念,对“密奏密批”制度有抵制心理。因此,说杨名时故意非难“本朝独特的创制”,的确有其复杂的背景。杨名时究竟是误犯,还是故意如此,我们不得而知,但雍正已下定决心把“粉碎一切公然的挑战与暗中滋长的对本朝制度的腹诽心谤”作为整顿官场的头等大事来抓。杨名时的再次泄密,正好为他提供了一个“可恶”的典 型。他要把杨名时作为政治批判的靶子,尽管缺乏充分的证据,但他已迫不及待地向全国臣民颁旨,宣称杨名时“怙恶不悛,大奸大恶”。
李卫告密与雍正明旨切责杨名时“大奸大恶”这两件事,都发生在雍正四年的十一月,因此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是李卫的诬告激发了雍正的愤怒。其实不然,李卫写告密折的时间是十一月二十日,雍正颁旨严责的时间也是十一月二十日。李卫当时在杭州,就算动用朝廷最紧急的六百里加急“军报”,送到北京大约也要五六天,而告密折是不能享受“军报”待遇的。因此,雍正下旨时,肯定还没有看到李卫的密折。他对杨名时的步步紧逼,是从政治斗争的全局出发考虑的,李卫充其量是为他效力的一条狗。
关键字: 内容标签:雍正皇帝,殊死,总督,较量,云贵雍正皇帝 殊死 总督 较量 云贵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古代科举违规咋处理(2)||上一篇:云贵总督与雍正皇帝的殊死较量(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