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镌碑是古老中华的一种政治文化现象,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从古到今各朝各代各种各样散落在民间的碑石,无不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特征。占祖国陆地六分之一、民族杂居远悬西陲的新疆,同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石碑出现,千年不朽的碑文,是新疆和中原骨肉相承的有力佐证,《甘棠遗爱》碑则反映出民国初年米东区的政治状况,人文地理和社会景观。
来龙去脉
史料记载,1983年8月,乌鲁木齐县政府大院挖出一块石碑。碑长162厘米,宽68厘米,厚15厘米,硬质青石錾凿而成。石碑有碑顶、碑身两部分,碑顶为半圆形,从顶端到圆底横线高36公分,半圆形碑顶镌有“双龙戏珠”图案浮雕。在宝珠下面的双龙中间镌刻凹线,书“甘棠遗爱”四个楷书大字,半圆形边线及横线为凸雕,线宽2公分。
青石材上乘精美细腻,然噩运难逃,挖掘中断折。幸好茬口整齐,未损坏碑碣文字,修复后移放文庙。
碑面铭文300余字,楷书镌成,文笔雄健、峭拔刚劲。碑文如下:政任奇台县知事署迪化知事卢公绍亭先生德政,夫善政之可歌可颂者……
碑名“甘棠遗爱”是两个典故组成,“甘棠”是生长在南方的一种乔木。传说德比尧舜的周武王在巡行天下时,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小憩过,后人见其树思其德,爱屋及乌,甘棠树因此身价倍增曾为吉祥物。后有《甘棠》诗流传于世,历经演变成了旧官场比喻官吏政绩的佳话,“甘棠”一词则成了称颂官吏的专用词。“遗爱”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有个功臣子产,死后孔圣人称赞他“古之遗爱”。
“甘棠遗爱”碑拿这两个典故说事,无非是赞赏地方官卢绍亭在今米东的政绩。
历史背景
旧官僚谋置私产,一般都是置地收租。民国初年的米东因离省城近,省府大部分高官在此设有庄园置有土地,其中广有良田家产千万的主要是督军杨增新和喀什提督马福兴,杨家设立“乾德堂”,马家设立了大公馆。杨、马两家是远近闻名的官僚地主。
历史上的新疆地广人稀,劳动力匮乏,加之“西北地瘠、肥料不足,中此歇彼以养土地”。当时的米东农户耕种方法是两亩地每年只种一亩,以此缓解劳动力不足和土地贫瘠的问题。然而政府收农业税是按亩收。
“草捐一项累民已久,盖有田者不尽产草,无草者亦必纳捐购买输将”。米东没有草田,然而草捐和土地数额捆绑计算收缴,没种草的农户无奈之下只能出钱购买“。
地方官卢县长接受本地乡绅请求,申报上级核准,两亩地按一亩征收田赋,豁免草捐,使大小地主自农耕各阶层的农户均减轻了负担。看起来这是一项亲民的举措,但要注意的是,居住在省府,在米东拥有大量土地的高官豪门,才是最大的受益者。说白了,卢县长之举也是一种官官相护维护共同利益的官场潜规则,深得杨、马二人的欢心。由地方官牵头逐级上报审批,可谓名正言顺无懈可击。所以马将军”援立碑竭以志去思“。投桃报李皆大欢喜。
《新疆图志》记载:“北路三角泉境内,光绪十三年后,湘人之从征者散无所归,屯聚开垦。”
北路三角泉“即指今天的米东,远在公元7世纪属北庭辖理,已经有中原回汉先民垦荒的足迹,光绪年间随着湘军西征的脚步,大批从征者和中原流民的到来,使米东繁荣起来。《甘棠遗爱》碑碣文字,”四乡户民等刊“从侧面反映出百年前米东繁衍生息的回汉民族是垦荒先民的后裔,是从古至今新疆就是民族杂居这一无可辩驳事实的佐证。
关键字: 内容标签:甘棠遗爱甘棠遗爱
点触宗教门户网进入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来龙去脉
史料记载,1983年8月,乌鲁木齐县政府大院挖出一块石碑。碑长162厘米,宽68厘米,厚15厘米,硬质青石錾凿而成。石碑有碑顶、碑身两部分,碑顶为半圆形,从顶端到圆底横线高36公分,半圆形碑顶镌有“双龙戏珠”图案浮雕。在宝珠下面的双龙中间镌刻凹线,书“甘棠遗爱”四个楷书大字,半圆形边线及横线为凸雕,线宽2公分。
青石材上乘精美细腻,然噩运难逃,挖掘中断折。幸好茬口整齐,未损坏碑碣文字,修复后移放文庙。
碑面铭文300余字,楷书镌成,文笔雄健、峭拔刚劲。碑文如下:政任奇台县知事署迪化知事卢公绍亭先生德政,夫善政之可歌可颂者……
碑名“甘棠遗爱”是两个典故组成,“甘棠”是生长在南方的一种乔木。传说德比尧舜的周武王在巡行天下时,曾在一棵甘棠树下小憩过,后人见其树思其德,爱屋及乌,甘棠树因此身价倍增曾为吉祥物。后有《甘棠》诗流传于世,历经演变成了旧官场比喻官吏政绩的佳话,“甘棠”一词则成了称颂官吏的专用词。“遗爱”说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有个功臣子产,死后孔圣人称赞他“古之遗爱”。
“甘棠遗爱”碑拿这两个典故说事,无非是赞赏地方官卢绍亭在今米东的政绩。
历史背景
旧官僚谋置私产,一般都是置地收租。民国初年的米东因离省城近,省府大部分高官在此设有庄园置有土地,其中广有良田家产千万的主要是督军杨增新和喀什提督马福兴,杨家设立“乾德堂”,马家设立了大公馆。杨、马两家是远近闻名的官僚地主。
历史上的新疆地广人稀,劳动力匮乏,加之“西北地瘠、肥料不足,中此歇彼以养土地”。当时的米东农户耕种方法是两亩地每年只种一亩,以此缓解劳动力不足和土地贫瘠的问题。然而政府收农业税是按亩收。
“草捐一项累民已久,盖有田者不尽产草,无草者亦必纳捐购买输将”。米东没有草田,然而草捐和土地数额捆绑计算收缴,没种草的农户无奈之下只能出钱购买“。
地方官卢县长接受本地乡绅请求,申报上级核准,两亩地按一亩征收田赋,豁免草捐,使大小地主自农耕各阶层的农户均减轻了负担。看起来这是一项亲民的举措,但要注意的是,居住在省府,在米东拥有大量土地的高官豪门,才是最大的受益者。说白了,卢县长之举也是一种官官相护维护共同利益的官场潜规则,深得杨、马二人的欢心。由地方官牵头逐级上报审批,可谓名正言顺无懈可击。所以马将军”援立碑竭以志去思“。投桃报李皆大欢喜。
《新疆图志》记载:“北路三角泉境内,光绪十三年后,湘人之从征者散无所归,屯聚开垦。”
北路三角泉“即指今天的米东,远在公元7世纪属北庭辖理,已经有中原回汉先民垦荒的足迹,光绪年间随着湘军西征的脚步,大批从征者和中原流民的到来,使米东繁荣起来。《甘棠遗爱》碑碣文字,”四乡户民等刊“从侧面反映出百年前米东繁衍生息的回汉民族是垦荒先民的后裔,是从古至今新疆就是民族杂居这一无可辩驳事实的佐证。
关键字: 内容标签:甘棠遗爱甘棠遗爱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努尔哈赤杀子之谜(1)||上一篇:解密清朝皇室子女为何多夭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