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南宋:一个偏安王朝的亡命之旅(4)

编辑:Jina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郑州)
 

襄阳的秘密


    贾似道笑了,李庭芝却要哭了。


    因为新任福州观察使范文虎处处和他作对。李庭芝频频邀请范文虎共同进兵襄阳,范文虎却以时机尚未成熟为由按兵不动。


    事实上范文虎也不知道什么叫时机成熟。这个从来没去过襄阳的浪荡子弟甚至得了“襄阳恐惧症”。他寄希望于李庭芝单兵突进,一下子就解了襄阳之围。但李庭芝被分兵以后势单力薄,根本无力单独进攻。


    南宋王朝的两支正规军就这样在两个遥远的地方遥遥相望,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行动。


    朝廷上的百官们着急了。他们不能眼看着两支正规军就这么干耗下去,纷纷上疏要求范文虎振作起来,迅速进击。但是他们的奏疏遭到了贾似道的严厉弹压。贾似道是个脸皮很薄的人,不允许他人随便议论自己的女婿。因此这些上疏的人被迫离开了朝廷,这中间就包括后来声名鹊起的文天祥。
蒙古方面,阿术和刘整则抓住机遇大干快上。他们造战舰、练水军,时刻准备攻城。当然,他们心中也有疑惑:为什么一个小小的襄阳城,在外无援军、内无粮草的情况下,还能坚守三年?难道上天真的可怜这个软弱平庸的王朝,一时恻隐心起,让它命不该绝吗?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襄阳城久围不降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在它的背后,有没有什么秘密呢?


    公元1270年十二月,襄阳的秘密被一个叫张弘范的蒙军将领发现了。原来襄阳西面还有粮道,这三年正悄无声息、源源不断地供应襄阳城粮草。因此尽管汉水补给线被蒙军切断,襄阳却还能靠着西面粮道活得很滋润。张弘范立即建议:在西线开辟第二战场,彻底堵死襄阳与外部的所有联系。


    他的建议被忽必烈采纳了,西路蒙军开始行动。李庭芝感到事态严重,也不再指望范文虎协同作战,而是带了自己的队伍直扑襄阳。由于兵员严重不足,李庭芝还在当地招了3000人,组成一支义勇军,准备向襄阳突袭。义勇军的头领叫张贵,他是个不怕死的主儿,在元军(1271年元朝建立后,蒙军相应地改称为元军)的重重包围下奋力突围,但是由于范文虎的部队不肯接应,张贵和他的义勇军最终全军覆没,襄阳城危在旦夕。


    当然元军最后拿下襄阳城也费了很大的力气。因为襄阳不是一个孤零零的城,它位于汉水南岸,与北岸的樊城隔水相望,互为犄角,真正是易守难攻。阿术和刘整采取了切断联络、各个击破的方式,先是烧毁了襄、樊之间的浮桥,然后用重兵先下比较容易攻克的樊城,最后再围攻襄阳城。
在来自西域的火炮猛攻下,吕文焕带着他的残兵剩将负气投降。他是真的生气了。原先,他以为这个王朝的最高统治阶层不会拿帝国的生死存亡开玩笑,但是他错了,贾似道的女婿范文虎如此地军事不作为让他感受到了一种耻辱,作为贾似道爪牙的耻辱。


    爪牙也是人,爪牙也有耻辱,爪牙生气起来也会咬人。愤怒的吕文焕在降元之后自请为前锋,率领大部队去攻打驻扎在郢州(今湖北钟祥)的范文虎所部。这毫无疑问成为一个王朝的悲剧,却又是另一个王朝的喜剧。忽必烈笑眯眯地看着这一切,不再有类似于“刘整献策”式的不解。他什么都明白了,他明白这个王朝为什么要人人起而倒之,因为人心散了,仇恨已是无处不在。
江山唱晚,曲终人散


    度宗也充满了仇恨,因为他被贾似道骗了。


    曾经,贾似道信誓旦旦地告诉他元兵早就退走,可一转眼工夫,襄阳已落敌手。襄阳一失,临安城何以自保?度宗眼泪都下来了。


    满朝的文武百官也群情激奋,因为他们几乎看不到自己的明天。一时间倒贾声四起。


    但贾似道却屹立不倒。


    因为他能屈能伸。


    他一边流着眼泪向度宗提出辞呈,一边指使御史上疏挽留自己。


    度宗一声叹息。因为这个王朝可以没有度宗,却不能没有贾似道——多年以来,贾似道把军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人手里:他的女婿范文虎就是禁军总领,这个帝国大大小小的部队将官都是贾似道的人。


    贾似道可以换掉皇帝,皇帝却不能换掉贾似道。这就是度宗时代的政坛现实。


    另一个“贾老儿不能走”的重要原因是接下来的帝国防卫战还要贾似道去指挥。对于军事,度宗是两眼一抹黑。


    所以贾似道的相位依然是稳如泰山。


    但形势已经非常危急了,因为元军随时会从襄阳顺江而下,进犯临安。


    朝野上下的爱国积极性突然就起来了。人人都知晓这是最后的机会—只有挽救这个岌岌可危的王朝,他们才有自己的明天。


    四川官员张梦发说,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加强长江中上游一带的防务,要不惜一切代价严防死守,目的就是阻止元兵东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做的一点是封锁汉江口岸,同时守住玉泉山。当然能够在峡州(今湖北宜昌)以下化民为兵、且耕且守,那是最好不过了。


    度宗皇帝钦点的新任京湖制置使汪立信则上疏提出应急三策。他认为上策是“举全国之兵,相距百里而屯”,这样步步为营,可以保临安无虞;中策是花钱消灾,仿效以前对辽的政策,给元岁币,求一时平安以图东山再起;下策则是万一战败,以死殉国。


    汪立信在这封奏疏中还大骂了贾似道误国至深,这让贾很不舒服。贾似道有一个本事,总能在皇上之前看到奏疏,然后由他决定是否呈送。这一回,汪立信的奏疏遭到了被扔到地上再踏上一脚的命运,同时还有一口浓痰覆在它身上。吐痰者是贾似道。贾似道边吐还边咬牙切齿地骂:瞎贼汪竟敢狂言如此(汪立信有一只眼睛是失明的,所以贾似道才这样骂)!


    当然献策的不止以上两位。四川制置司甚至还搞到了刘整给忽必烈的奏稿,上面明确提出了元兵攻取江南的策略,制置司的官员将奏稿毕恭毕敬地上奏朝廷,希望朝廷尽快有所动作。但所有这一切到了贾似道这里都变得毫无用处,因为贾似道在开始忙一件大事,一件在他看来比眼前的战争要重要得多的大事。


    1274年七月,南宋帝国年仅33岁的度宗皇帝在一声叹息后因病离开人间。接下来,谁将入继大统,就成了贾似道最关心的事。


    贾似道要忙的大事,就是选一个最听话、对他最有利的人来当皇帝。


    皇帝候选人有三个:赵昰、赵显、赵昺三个皇子中只有益王赵昰年龄大点,可当大任。


    但是贾似道作出了他的选择:弃益王赵昰不用,立年仅四岁的皇太子赵显为帝。是为“恭帝”。
这是非常不符合国家非常时期立君潜规则的,贾似道这么做有僭越之嫌!


    但是贾似道就这么做了。贾似道心里很明白:南宋的江山是守不了多久了,这个屈辱的王朝正迎来它的夕阳红。他要紧紧抓住最后的夕阳红,让自己也灿烂一把。


    但是忽必烈不可能给贾似道享受夕阳红的时间了。他对南宋的江山是志在必得。


    九月,十万元军在襄阳完成了集结,开始兵分两路,直扑临安。


    这是一场不对等的战争,因为宋军几乎没有任何抵抗力。


    在襄阳失守之后,一个王朝的底线就被突破了。


    宋军守将率领所属部队成建制地投降,这当中竟然包括被贾似道派到安庆去驻守的范文虎—他在两军还未交战时就主动投降了。


    可以说,这不仅仅是范文虎一个人的耻辱,还是一个王朝的耻辱。而且接下来,这个王朝还有机会亲眼目睹一场更大的耻辱。


    刘整死了。


    刘整是被气死的,因为他看到吕文焕争先恐后、奋勇杀敌,觉得自己为大元朝立头功已然无望,一时急火攻心吐血而亡。


    这真是一个行将灭亡王朝的大耻辱。因为不管是刘整还是吕文焕,他们都曾经是南宋这个王朝的将领,现如今,降将们以争先恐后灭宋为荣,以甘居人后、不立头功为耻,这样的王朝不亡,那真是没天理了。


    贾似道亲自出马了。


    他也只能亲自出马,因为守将们都降得差不多了。他的身后,只有那个四岁的娃娃皇帝以及年迈的太皇太后。


    贾似道是领着13万人马来到芜湖的。这13万人马差不多是这个王朝的全部家当了,贾似道不舍得全部拉出去打。他一到芜湖,就想方设法遣使议和,但是元军最高军事统帅伯颜拒绝了他卑躬屈膝、厚颜无耻的乞和请求。他希望贾似道有骨气一点,像个男人一样痛痛快快地干一仗。
贾似道哭了,因为他感受到了一种死亡气息的来临。在最后的时刻,他上书太皇太后要求迁都,以求在形式上保持一个王朝的存在感,以求在形式上让他再做这个王朝的宰相。但是太皇太后解除了他的所有职务—这个远比贾似道有主见的女人在形式上解除了这个男人与这个王朝之间的一切联系。
贾似道的时代结束了。


    元兵像潮水一样对这个王朝发动了最后的进攻。


    临安城的百官们像潮水一样出城逃难。


    太皇太后目睹此情此景,悲壮地下了诏书:“我朝三百余年,待士大夫不薄。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小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时艰,内则畔官离次,外则委印弃城。避难偷生,尚何人为!亦何以见先帝于地下乎?”


    诏书情真意切,一字血一字泪,但百官们依旧像潮水一样出城逃难,因为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这个王朝快完蛋了,诏书已经不顶事了。他们同时还明白另一个道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太皇太后的诏书最终形同废纸。的确,在这样的时刻,道德恐吓已经无济于事。这个年迈的女人注定会和她年幼的孙子一样,成为这个偏安王朝最后的殉葬品。没有人会拉她一把,更没有人与他们一起殉葬。这既是一个王朝的悲哀,又是历史背后难与人言的潜规则。


    公元1276年,也是所谓的南宋德祐二年,我们这个帝国的道德最终未能佑护这个国家继续生存下去。正月十八日,太皇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然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太皇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江山唱晚。南宋曲终人散。
(作者:范 军)


关键字: 内容标签:王朝,偏安,之旅,亡命,南宋王朝 偏安 之旅 亡命 南宋
下一篇:中国古代刑罚为什么要株连九族||上一篇:后蜀高祖第三子荒淫:珍宝制夜壶“七宝溺器”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