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鲁肃,字子敬,是孙权手下最富政治远见的人物。早在建安五年(此时孔明20岁),孙权刚即吴主之位,第一次请鲁肃到自己房中向他咨询时政大事时,鲁肃便提出过极富远见的见解。鲁肃以为,“汉室难已复兴,曹操难已立即灭亡”,建议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争斗)”,进而可先攻取荆州、跨有扬(州)、荆二州;然后趁机向西夺取益州,建帝王之伟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合榻密议”,也是后来周瑜、吕蒙二人最想得到的“尽长江以极”的称霸梦想。
鲁肃看到目前局势急剧变化,向孙权进言,他认为当务之急,必须首先联合在荆州的刘备,劝说刘备协调荆州军力,跟东吴一块儿抗御曹操。这样合两弱拼一强之势,当能克抵曹操,阻止他鲸吞荆、扬的野心。另外,鲁肃设身处地为孙权着想,认为孙权可不能跟手下的人一样来比较的,像自己这样如果降了曹操,总能够做个参谋官,往后再奔个郡守、州长做,就心满意足了,但将军您身为吴侯,投降到了曹操手下,到哪儿去安身呢?这一下击中了孙权的要害,煽起了孙权的野心,因为他是极不情愿受制于人的!所以说,孙权的“抗曹”行动并非出自什么“大义”,而是为了维护自己的野心,才将“国贼”的帽子强行戴在曹操头上的。
于是,在孙权的指派下,鲁肃以凭吊刘表之死为名,奔往襄阳游说两家联合抗曹事宜。不料鲁肃走到中途江陵时,听闻荆州幼主刘琮已投降了曹操,刘备正率部向南面撤退,于是急换快马去迎刘备部,终于在当阳长坂见到了他们一路人马。在鲁肃的劝说下,刘备取消了去广西梧州投靠旧友的念头(其实是虚言),答应东往夏口(今湖北武昌)到族侄刘琦那儿,再跟东吴商讨联合抗曹之计(其实心里异常高兴)。鲁肃是第一次见到诸葛亮,因两人志趣相投(都有联合抗曹之意),又见他形貌奇伟,才思敏捷,不由心中大喜,便对孔明道:“我同你大哥诸葛谨是好朋友!”从此二人结成了“至友”,对维护及巩固孙刘联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实而论,鲁肃的到来,对于刘备是的确起到了“久旱逢甘霖”之妙用的。若非东吴“相救”,如果刘备南窜到梧州这块蛮荒之地后,也就不再会有所作为的了;而如刘备逃到他“大侄”刘琦那儿,也必将被曹操打得七零八落,弄不好极有被歼灭的可能。因而刘备确实应从心底上“感激”于孙权的,只是能否取得实质性的孙刘联合抗曹的进展,他心里头倒是没有多少谱的。
待刘备等人驻扎于樊口(今湖北鄂州市西)后,曹操也已抵达了江陵。诸葛亮预料曹军随即将顺江东下,颇有风卷残云之势,便急忙向刘备请示道:“现在的形势已非常紧迫,请派我即刻出使东吴,向孙权求救,以便马上组织联合抗曹的大事。”这时的刘备也处在万分焦虑之中,于是立即请鲁肃带着孔明,前往孙权在柴桑(今江西九江市)的驻地,当面跟他商议,以便尽早敲定联合抗曹的大事。
孙权集团内部主和(投降)的势力可不小。以张昭为首的谋臣认为,保存江东的优势在于倚赖长江之险,但现在曹操已占据南郡(今江陵),并收降了刘表的几万水军,随时可以顺江而下直捣江东。这也即是说,孙权得以仰仗的长江之险已不存在了,而曹操兵多将广,又是奉了“天子之诏”来征讨孙权的,无论从军事及政治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所以,他们建议孙权应当顺应“天命”,投降于曹操,以使江东六郡的近百万之众,免受于生灵涂炭的大灾祸。
其实孙权在当时是没有多大的名声的,可能是因于江东偏于南方之故,还不到北方英豪们逐鹿的战场,比不上刘备虽然屡战屡败,却早已具有了英雄之名。孙权属于当时的小字辈,跟曹操谈不上有任何积怨,如果他投降了曹操,一定是可以有个好归宿的(授官封候)。但遗憾他没有“顺应天命”,却在鲁肃、周瑜等人的煽动下,选择了抗曹之路。这也表明了孙权和这二人心里头,深藏有的独霸一方的野心巨大。
关键字: 内容标签:草船借箭,诱骗,原是,所为,孙权草船借箭 诱骗 原是 所为 孙权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秦始皇遗嘱被篡改是咎由自取(1)||上一篇:秦汉-内衣外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