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先生为易俗社题写“古调独弹”四字。
去年11月份,陕西省在北京举办了“陕西秦腔文化周”活动。期间,原文化部副部长,现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生,连看三场,情不能已,遂填《浣溪沙》五阕,以表观感。在词里,郑先生提到了几个有记录的、与秦腔有关的历史事件。
“秦王击缶善秦声”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83年。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蔺相如受赵惠文王之诏,身揣“和氏璧”与秦王周旋,戳破秦以十五城换“璧”的骗局,完璧归赵。但秦王并不甘心,四年后,又提出与赵王在渑池相见。赵王在蔺相如的陪同下如期赴约。秦王正喝酒时,突然让赵王鼓瑟,赵王照办了。秦王令御史记录:“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喝酒,秦王曾命令赵王鼓瑟。”蔺相如也上前对秦王说:“听说秦王秦腔唱得好,也请秦王敲敲瓦盆,大家互相娱乐。”秦王很生气,不干。于是,蔺相如拿来瓦盆,跪在秦王面前。秦王还是不肯,相如说:“我走五步,你不击,我就死在你面前。”秦王的护卫要杀蔺相如,相如瞪大眼怒斥,周围人都愣住了。这时,秦王虽不高兴,但却敲了一下。相如则招呼赵国的御史记录:“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接着,秦国的大臣说:“赵国应该拿十五个城给秦王祝寿。”蔺相如却说:“那秦国用咸阳给赵王贺寿。”酒宴上,秦王始终不能占上风。这段文字记录了蔺相如的聪明智慧、坚强忠贞,也提到了秦王会秦声之事。
“搏髀弹筝意纵横”
“梆子源流且远溯”
战国后期,秦国崛起,六国惧怕其扩张野心。公元前237年,韩派水利专家郑国助秦兴修“郑国渠”,意在削弱秦的国力。秦始皇发觉后,遂对秦国籍以外的官员不信任,并下逐客令。身为客卿的李斯为楚国人,也被赶走。动身前写奏折《谏逐客书》给秦王。肯定了外籍人士对秦发展的重大贡献;讲到财富共享的道理;最后警告秦王把人才赶走等于资助敌国,无利于统一大业。秦王觉悟,即刻废止,并派人追回李斯。《谏逐客书》中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短短二十二个字,把秦声的音调和特点讲得很清楚:敲击器两件:瓮和缶。“击瓮”:没有铜锣的时候,用撞击大瓷瓮增加气氛;“叩缶”,就是把瓦盆扣起来敲底子,演变到今天就是扁鼓,此鼓像盆一样,口向下、不封底,声音清脆,被各种剧目普遍使用(这也是秦腔对中国戏剧影响的历史见证)。所以,“击瓮叩缶”可视为敲锣打鼓;“弹筝”:就是古琴伴奏。当时还没有“胡琴”(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引进来的乐器)。所以用“筝”伴奏准确的历史时间应是“秦”之前;“搏髀”:就是拍打胯骨,边唱边拍,掌握节奏,拍痛了就用两个木棒敲击,叫做“梆子”。故秦腔被确立为“梆子戏”的“鼻祖”。因此,郑先生在词里写道:“梆子源流且远溯”;“呼呜呜”:指声音很大,后来史书上出现的“呼呜呜”成为秦腔的代名词。至今在中国336种戏曲中,没有哪种戏有秦腔的调儿高;“快耳”:听起来很悦耳,这就是真正的“秦之声”。今天的关中,婚丧嫁娶、节年贺寿以及民间秦腔的自乐班,表演者围坐一圈,锣鼓配套,梆子配乐,高声清唱,仍然保持着两千多年前的老样子。
公元前71年,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在他的《报孙会宗书》中写道:“家本秦也,能为秦声;妇,赵女也,雅善鼓瑟;奴婢歌者数人。酒后耳热,仰天拊缶,而呼呜呜。”这里“秦声”和“呼呜呜”同时出现,都代表嗓门高大的秦声,也体现了司马迁在《史记》里说的“嘄噭之声兴而士奋”。
“梨园青史亦峥嵘”
梨园,旧址在唐长安城的光化门外(今西安西北的大白杨村附近)。唐玄宗知音律,酷爱法曲,在理国听政的业余时间,教“太常乐工子弟300人为丝竹之戏”。大家一起奏乐,但只要有一人声音有误,玄宗都能发现并马上纠正。“号为皇帝弟子,又云梨园弟子。以置院近于禁苑之梨园。”安史之乱后,“两京陷,自此天下用兵不息,离宫园囿,遂一荒堙,独其余声遗曲传人间,闻者为之悲凉感动。”(《新唐书》)据说,杨贵妃也常到梨园亲自施教。嗣后,戏剧界尊玄宗为“戏祖”;称戏曲界为“梨园”。
关键字: 内容标签:秦王,秦腔,遥远,故事,击缶善秦声秦王 秦腔 遥远 故事 击缶善秦声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下一篇:中国古代十大禁书(5)||上一篇:中国古代十大禁书(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