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中国的大臣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跪拜帝王的?(2)

编辑:Jina 来源:引自《中国历史上的49个谜:颠覆历史》
 

再看一个故事:


    齐景公掏雀窝,看到窝里的鸟儿太小,就又把它送回到窝里。


    晏子听到这件事,不到上朝的时间就去见景公。


    景公感到很奇怪。晏子问景公:“您做了些什么?”景公就把发生的事说了。晏子后退,面向北两次行拜礼祝贺道:“我的国君具有圣王的品德了!”


    在这个故事中晏子给国君行礼,那是因为景公有了仁义之举,要向国君表示祝贺。


    在另外一个故事中,晏子用行拜礼(注意:绝非“下跪叩头”)来匡正君王的过失,我们不妨再看一看。


    齐景公一连喝了几天酒,感到非常快乐,便摘下帽子,脱掉衣服,亲自击缶奏乐。他问身旁的人说:“仁德的人也喜欢这样吗?”梁丘据回答说:“仁人的眼睛耳朵,也像一般人一样,为什么会不喜欢这样呢?”景公说:“快驾车,把晏子接来同乐。”


    晏子穿着朝服来到,接过景公所赐的酒后他恭恭敬敬地拜了两拜。景公说:“我非常喜欢这种娱乐,想和您共同分享,请免去礼节!”


    “您的话错了,”晏子回答说,“群臣都希望去掉礼节来事奉君王,我恐怕您不愿意。现在齐国五尺高的儿童,力气却都超过我,也胜过您,如此却不敢做乱的原因,就是敬畏礼节。上边如果没有礼节,就没有办法役使下边;下边如果没有礼节,就不能够事奉上边。那麋鹿因为不懂礼节,所以父子同配一头母鹿。我听说,君王如果不懂礼,就没有办法治理国家,大夫如果不讲礼,官府的差吏就不会有礼貌;父子之间不讲礼,那家庭肯定不吉利;兄弟之间不讲礼,就不能长久和睦。《诗经》中说:‘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所以礼节不能免掉。”


    景公说:“我愚笨不好,身边的人迷惑我,因此到了这种地步,请让我杀了他们。”晏子答道:“您如果不讲礼,那么喜欢礼的人就会离开您,不讲礼的人就会来到您身边;如果您喜欢礼,那么讲礼的人就会到来,不讲礼的就会离去,杀了身边的人是没有什么用的!”景公说:“好,请让我更换衣帽,再听教诲。”


    晏子走开,站在门外,景公让人洒扫池地,撤换席子,衣帽整齐地召见晏子。晏子重新进门,辞让三次后,登上台阶,三次献酒行礼,然后喝酒。行两次礼,告别盛宴而出——(《晏子春秋·外篇上第七》)


    春秋时代君臣之间相见比较随便,那么战国时代又如何呢?


    司马迁在《史记·商君传》中提到商鞅去见秦孝公时以“强国之语”,说得秦孝公入了迷,“不觉膝之前于席也”,座位对了座位。这表明那时的国君并不像后代的皇帝那样摆臭架子。
那时,一些想要有所作为的统治者不但不要群臣给他们叩头,相反,他们倒常常给臣子叩头,这绝非笔者危言耸听,有《史记》为证。


    《史记·刺客传》载:“田光曰:‘吾闻之:长者为行,不使人疑之。今太子告光曰:所言国之大事也,愿先生勿泄,是太子疑光也。夫为行而使人疑之,非节侠也’。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田光已死,明不言也。’因遂自刎而死。荆轲遂见太子,言田光已死,致光之言。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欲以成大事之谋也。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弃其孤也。’”


    太子乃国之储君,“跪”是下跪,“顿首”就是叩头。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扫平六国,自以为建不世之奇功,也只不过是把自己的名号由王改为皇帝,自称为“朕”,制命为“诏”,车同轨,书同文而已,并没有定下“下跪叩头”的臣见君之大礼。


    《史记·秦始皇纪》“(秦始皇)三十四年,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群臣并没有对这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三拜九叩。


    有文字可查的历史延续了这么长的时间,我们尚未发现臣下见君主要下跪叩头。那么,“下跪叩头”的大礼究竟始于何时呢?谁又是它的始作俑者?

本文摘自《中国历史上的4

9个谜:颠覆历史》 作者:张志君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关键字: 内容标签:跪拜,是从,大臣,帝王,中国,什么时候开始跪拜 是从 大臣 帝王 中国 什么时候开始
下一篇:康熙皇帝的最爱:才华令人生畏的废太子胤礽(3)||上一篇:从龙床上四对姐妹花看康熙淫乱的私生活(2)
分享到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