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南京通济门城墙成船形 朱元璋造之为打仗(2)

编辑:秋痕 来源:现代快报
 


朱元璋造通济门为打仗,子孙却用它逃命 
  “通济门、聚宝门等城门的建筑都是出于军事上的考虑。1386年,明朝的火器已经大大发展,不仅有了火枪,还有火炮,这些火器都是射程又高又远的,旧有的矮小城墙已经不适应了。所以,洪武十九年,朱元璋开始加高加固城墙。”
  遗憾的是,朱元璋为后代们建造的高大城墙并没有保住大明江山。“从朱元璋于公元1386年下令建造通济门,到公元1645年南明弘光皇帝由通济门‘出狩’,前后历时259年,南京的通济门成了大明王朝由辉煌走向灭亡的最好见证。”
  弘光皇帝是位“命运不济”的皇帝,说好听一点是“临危受命”的皇帝,他得位于公元1644年崇祯皇帝在北京那棵歪脖子树上吊自尽之后。在明凤阳总督马士英和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拥立下,福王朱由崧于南京武英殿即位,年号弘光。当时的南京,宫殿年久失修、国库亏空,军火器械没有一件像样的。弘光皇帝得到清军大举南下密奏后,曾信誓旦旦表示:“太祖的陵寝就在这里,我一定要死守江山。” 
  1645年6月1日夜,清军主力利用黑夜和大雾,从仪征和瓜州之间渡江,并于次日占领镇江。消息传到南京,几天前还表示以死守城的弘光皇帝于6月3日深夜,只带领少数随从,悄悄打开通济门离开了南京,就连他的辅佐大臣马士英也被蒙在鼓里,毫无觉察。皇帝丢下满城百姓不管,悄悄逃跑,史书上称之“出狩”。
  结果6月17日,被俘的弘光帝身穿平民衣服,就被押送回到南京,引起全城百姓的极大愤怒,沿途受到市民的辱骂。
  通济门藏宝库的真假疑云
  清军占领南京后,将全城一划为二治之。从通济门起,以大中桥北河为界,东为兵房,西为民舍。原住城东和城北的居民“日夜搬移,提男抱女,啼哭满路”,腾出的地方让给入城的清军驻防。顿时,“西南民房一椽值一金。”这是南京历史上的一次城内大规模移民,通济门成了“坐标点”。
  此后,通济门被披上了神秘外衣。最神乎其神的是,通济门城墙根有洪秀全的藏宝库。“我也听过,但那肯定不是真的。”杨国庆说。
  但是,民国杂志《真相》却讲述了在通济门城墙根的一次挖宝行动,说湖南人林开泰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太平天国服军役,洪秀全死了以后,林开泰把48缸黄金窖藏在南京旧都统署前城根。民国成立后,林开泰曾来挖过这些藏匿的黄金。
  于是1912年12月20日,挖宝开始。藏金库的“记号”是在距通济门城楼约60多米的一个土堆,土堆很高,靠城墙根,上面有一株10多米高的柞树。
  掘金的时候,前后道路都有人严密把守,负责看守的工人加上挖金的人有好几百人。所有掘金人都是湖南人。他们开掘到12米深的时候,发现了10方3米多长的石块,石块下面全是黄土。下面还发现了石灰,再往下挖3米多发现了铁质物品。当时工人怕挖错了地方,又改道挖起来,但都没有任何发现。“一直挖了一个多月,挖到了地下40多米深,都没挖到藏金库,大家失望之余,只好空手而归。”


关键字: 内容标签:船形,南京,打仗,城墙,朱元璋,通济门船形 南京 打仗 城墙 朱元璋 通济门
下一篇:重读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火烧圆明园谁之耻?(2)||上一篇:古代荒淫皇帝大盘点:汉哀帝断袖 清咸丰恋足(2)
分享到
推荐好文